北京一般好点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89217.html
------------------------------------------------------------------------------
3月11日,红色的渔港码头上,渔民忙碌地捕获海星分批装车运往市场。
海星是种杂食动物,胃口好啥都吃。一个海星一天能吃掉10多个蛤蜊,因此,春节过后,胶州湾渔民饲养的蛤蜊遭到入侵海星的袭击,只剩下了蛤蜊壳。
这并不是全球首例海星泛滥事件,目前并没有解决海星泛滥的有效方法,甚至其爆发机制也是个谜。
------------------------------------------------------------------------------
这次的入侵物种——多棘海盘车(Asteriasamurensis)
我们先看看这家伙长啥样:
海星是棘皮动物门海星纲5个目共计多个物种的统称,而多棘海盘车则属于其中钳棘目海盘车科,常见于西北太平洋近海。从该海星的原始分布地,以及其他研究资料来看,多棘海盘车多分布于高纬度地带,可以知道多棘海盘车并不喜欢高水温、深水地带。而在我国境内,满足这种条件的地方基本只有黄渤海水域,多棘海盘车也基本只分布于此,尤其是水深较浅水温也较凉爽的辽东半岛沿岸、渤海中部、黄渤海交界处的长岛附近水域,和山东半岛北部的烟威渔场附近。青岛沿海也在此范围内,所以这次事件算不上生物入侵。
成年多棘海盘车是一种掠食十分凶猛肉食性动物,它特别喜欢捕食沿海滩涂上的有厚重壳保护的贝类。它用自己的腕包裹住双贝壳的壳,然后用蛮力左右直接拉开,失去硬壳保护的贝类软体暴露在多棘海盘车的腹部中心的口下,此时,多棘海盘车会用它的贲门胃翻出来包裹住食物,局部消化后再吞入,交给自己的幽门胃慢慢处理,自己则一边把贲门胃收回去,一边寻觅下一个猎物。
多棘海盘车胃的消化率非常低,大概只能消化食物的5.7%,这是因为它的体型结构呈扁平状,导致它的胃占据了整个消化系统的绝大部分,这就导致了肠被压缩的相当短。鉴于自己的消化能力如此之差,多棘海盘车就形成了对体型适中,闭壳肌相对无力,很少躲藏在深泥沙下贝类的偏好,所以这次的受害者菲律宾蛤仔经常成为它的盘中餐。
被多棘海盘车和另一种海星(海燕)逼到死路的海参君
这次的倒霉鬼——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philippinarum)
菲律宾蛤仔简单的说就是中国各地人们经常吃的蚬子,或者称为花甲。在70年代攻克了菲律宾蛤仔的南方土池育苗技术之后,菲律宾蛤仔成为了我国海产养殖产量最高的物种。尤其是在辽宁、山东两省,不管是从生产还是消费层面,菲律宾蛤仔都是沿海地区最重要的存在。
而在此次海星入侵的地方青岛,菲律宾蛤仔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贝类,一句全国风靡的青岛话“喝(念作“哈”)啤酒吃蛤蜊(念作“嘎啦”)””,喊出了是青岛人最本味的风情。吹着海风喝啤酒吃蛤蜊,使得山东沿海地区男性痛风比例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菲律宾蛤仔为什么受欢迎?便宜、量足、美味,烹调省事。最简单做法就是淘洗一遍,扔锅煮,甚至可以不要佐料和水。
海星爆发的历史:
早在年,多棘海盘车就已经在日本鸟取县爆发,当年增殖放养的东风螺几乎被多棘海盘车摄食殆尽;7年后,多棘海盘车又在日本对魁蚶痛下杀手。
年7月,青岛的崂山、黄岛和胶南等地就已经遭受了多棘海盘车、海燕海星混合双打,当时这里养殖着更为名贵的鲍鱼和刺参,而受灾最严重的是黄岛街道后湾,10户鲍鱼养殖户的损失累计就超过了千万,当年这里的房价也才不过~一平;薛家岛街道甘水湾的鲍鱼养殖池里,海星密度甚至达到了只/平米。
年3月,青岛菲律宾蛤仔的主产区红岛爆发多棘海盘车灾害,到四月中旬,红岛养殖区的菲律宾蛤仔受害面积达到60%,部分养殖区蛤仔死亡率甚至达到80%。一条渔船一天能捞出的多棘海盘车足足有一吨多。
其实,在原始栖息地外,多棘海盘车造成的生物入侵已经形成,在年的时候,塔斯马尼亚渔民从海底捞到了这种从未见过的海星,而此时这种海星已经在破坏当地的养殖地了,并且还沿着澳大利亚沿岸北上,导致了当地一种濒危鱼类粗体澳洲躄鱼(Brachionichthyshirsutus)急剧减少。
粗体澳洲躄鱼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德温特河口外海底的多棘海盘车
海星灾难的形成原因?
海星的天敌并不少,但从老一辈的渔民口中得知,从前并未见到如此泛滥过,这不禁就让人想到近年捕捞技术发展,拥有更高经济价值的掠食性海洋鱼类资源枯竭,无意间给海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另一种观点则是近年近海滩涂养殖规模的扩大化,这使得海星幼体更加容易找到食物,也极大的推动了某片海域对海星种群的承载量。
近些年,饱受多棘海盘车侵害的澳大利亚人在多棘海盘车的原生分布区域(就是我们这里),多棘海盘车原本就有一个的周期,不管是贝类还是海星,都是繁殖力极强,但后代成活率极低的R策略生殖模式,如果某一年贝类的生存率突然变高带来丰收,海星就很容易因食物增加而快速爆发,此后又因过度消耗食物无法支撑庞大种群而崩塌,因此带来的天敌减少又再次催生了贝类的丰收,周而复始。只不过,原生态下的海星爆发周期规模有限,因为它们的天敌也同样遵循这样的波动规律,但在现在,天花板的提升和爆发门槛的降低让这种波动愈发失控。
有办法减少海星泛滥带来的灾难吗?
首先是很多朋友设想的通过吃的方式来试图消除某种生物爆发(或生物入侵)威胁,这个已经被无数实例证明是完全行不通的。像我们的街头餐饮,小龙虾,牛蛙,很受欢迎售价不菲,但这些一点都不妨碍它成为入侵物种。综合各种成本,比起去野外一只只抓,人们更倾向寻找完善的养殖体系。而且加上海星有着超强的繁殖能力,还没抓多少,剩下的野生海星又能很快恢复。
那又如何减小爆发的危害呢?
目前,就是最早受到侵扰的日本和美国都没啥好办法,常用方法就是用石灰浸泡养殖贝类用的绳子,或者泼洒石灰进行灭杀。而国内主要是以捞为主,但一般都是等到灾情爆发之后才急忙下手,代价相当大。
对海星生命周期的研究表明,从受精卵到成年海星之间,它们还需要经过羽腕幼虫、短腕幼虫、幼海星等阶段,其中羽腕幼虫阶段的海星完全以浮游生物的状态生活,短腕幼虫阶段的海星会找一些固定的物体攀附上去,过一阵定居生活。有观点认为可以趁海星在羽腕幼虫阶段通过捕捞浮游生物的方式尽量打捞,但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其他海洋生物的幼体也会一并被捞起;在短腕幼虫阶段也可以在海中投放一些麻绳之类的吸引它们附着并打捞,可海中附着物甚多,这样的效率值得怀疑。目前看来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根据各地水温的不同,在海星的繁殖季到来前大量打捞性成熟的成年海星,不过这种打捞也面临成本问题,而且海星灾害并非年年有,难免养殖渔民会存在侥幸心理,不愿在还未见到灾害时就心甘情愿的承担不菲的打捞成本。
多棘海盘车的受精卵(A),原肠胚(B)和羽腕幼虫(C)其实各种办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海星的爆发还是源于海洋生态环境平衡被破坏,如果不从根源解决这种大环境的恶化,即便海星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其他的潜在隐患也总会爆发。
我们总把大自然的馈赠视为“”理所当然,而无节制的索取。海星爆发告诉你——“youaretooyoungtoonaiv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