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变聪明,爸爸妈妈没骗你

“多吃鱼,吃了会变聪明。”说完,爸妈又给你夹上一块鱼肉。相信大家对这样的场景一定不陌生,看着眼前这块“饱含关爱”的鱼肉,你是否思考过,这句“吃鱼会聪明”,是真的有科学依据,还是单纯只是长辈们“善意”的说辞呢?年3月,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多院校研究团队通过3年努力,在全球顶级期刊《Science》上刊登研究成果,成功解析了Omega-3脂肪酸受体识别不同双键修饰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模式,进而揭示了不同脂肪酸引发Omega-3脂肪酸受体产生下游特定信号谱图的机制,使得这个问题终于有了令人信服的答案。是的,长辈们没说错。吃鱼,真的可以让你变聪明!一、明星选手-Omega-3脂肪酸如上文提到的,吃鱼让人聪明的奥秘就在于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是个啥?那就得从脂肪酸本身说起。脂肪酸是构成甘油三酯、磷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脂肪酸碳链中有无双键,将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SFA)和不饱和脂肪酸(UFA)。根据分子结构的不同,不饱和脂肪酸又可以分成Omega-3家族、Omega-6家族和Omega-9家族,其中Omega-3和Omega-6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9属于单不饱和脂肪酸。Omega-3脂肪酸,也被称为n-3脂肪酸或ω-3脂肪酸,饮食中Omega-3脂肪酸的主要来源是冷水鱼、南极磷虾、深海鱼类和某些植物。Omega-3脂肪酸参与细胞膜组成,除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外,同时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各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如神经传递、突触可塑性、神经发生、神经炎症、神经退行性变性等。因此,Omega-3脂肪酸一直都是健康领域的明星选手。二、Omega-3脂肪酸与智力发育Omega-3脂肪酸中与智力发育关系最密切的为:二十碳五烯酸(EPA)、α-亚麻酸(ALA)、二十二碳五烯酸(D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DHA,是不是看着很熟悉?脂肪酸约占大脑重量的50-60%,其中20%的脂肪酸是多不饱和脂肪酸,而脑内最丰富的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即DHA和Omega-6花生四烯酸。以下划重点!DHA是神经细胞生长及功能维持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构成成分,在人类大脑皮质中含量高达20%,在眼睛视网膜中所占比例约50%,对儿童智力和视力发育至关重要。此外,EPA、DPA对神经系统发育的支持作用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脑细胞发育、神经节修复与记忆学习调节等多个方面。看到这,也许你会问,既然早就知道Omega-3脂肪酸有那么多益处,为何直到最近才得以证明呢?三、你不知道的“开盲盒”事实上,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看,Omega-3脂肪酸想要发挥其生理学作用,必须借助人体内的受体来完成,其学术名词为GPR。然而,GPR可识别的长链脂肪酸可不是只有Omega-3一种,相反多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均可以与之识别结合,且不同长链脂肪酸之间结构又非常相似,这就导致科学家在源头判断上存在困难。与此同时,被激活后的GPR又会与多种下游效应物偶联,再引发相应的细胞响应和生理作用。换句话说,各种各样的长链脂肪酸如何与GPR结合?结合后又会引发怎样的后续反应?最终产生怎样的生理作用?很抱歉,说了一堆专业拗口的话。总结归纳结果是:以上问题实际上都无法准确回答。这就如同我们生活中的“开盲盒”,在打开包装前并不知道盒子里是什么东西,拿着不同的钥匙(不同的脂肪酸),面对同一把锁(GPR),打开后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理学作用)。而浙江大学研究团队的成果在于,研究组通过结构分析、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突变筛选,证明了Omega-3脂肪酸之所以对人体有益,是因为在信息传导过程中增加了一条“指令”,让原本可能朝着其他方向的信号“转身”通往了有益于人体代谢的道路。按照“开盲盒”的说法,Omega-3脂肪酸这把钥匙,在开锁的时候,可以通过“优化”处理,使人体规避风险,走向健康之路。四、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由于Omega-3属于人体需要,却又无法自身合成的脂肪酸,因此日常饮食便是最主要的补充方法。生活中常见的鱼虾、贝类、藻类等海产品以及坚果类零食、部分植物油都可以很好地补充Omega-3脂肪酸。动物:深海鱼类(金枪鱼、三文鱼、鳟鱼、鲭鱼、沙丁鱼等)、虾类、贝类(牡蛎、鲍鱼、蛤蜊)。植物:奇亚籽、亚麻籽、菜籽、坚果类(核桃、杏仁等)、藻类(海带、紫菜、昆布等)、大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sy/13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