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吸收阳光对身体有好处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ertongzhuanlan/m/13599.html
在上海这座浪漫的魔都里,爱美的上海女性精心地呵护着自己的美丽和优雅,是这座城市永恒的风景。
上海女性是很会过日子的。即便在物质生活尚不充裕的年代,她们也没有停下追求美的脚步。那些上海出产的蛤蜊油、百雀羚、雅霜以及带着淡淡香气的雪花膏、花露水等等曾给几代人带来了最简朴的时尚。
蛤蜊油
雅霜
国货难忘的记忆
对于国货的美好记忆,老一辈的上海人会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双妹”广告月份牌,记录了那个年代上海女人用的化妆品。
最早的双妹海报广生行是上海家化的前身,于年在塘山路成立了发行所,开始经销双妹牌化妆品。“双妹”是创始人冯福田在梦中得到的灵感,后来衍生出用沪语描述上海女子娇俏柔媚的“dia”(嗲)和果断干练的“jia”,融合一身如双生花,简练生动地概括出上海女人的独特韵味和海派风情。
上海家化前身——广生行店铺
《上海女人》一书中谈及了上海女人曾经最常用的国货护肤品。比如百雀羚,外包装是一个圆圆扁扁的铝制盒子。上海女人不仅在家里洗完脸以后,用它涂抹脸和手,而且还会随身携带。
百雀羚创立于上世纪30年代
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若亲戚朋友来家中吃饭,饭后要请客人用热毛巾洗脸,还要准备好一罐友谊雪花膏供客人涂抹。当年雪花膏不仅百货商店卖,连遍布上海烟纸店也有卖;不仅有卖整瓶整盒的,还有上海话叫作“零拷”的,就像拿着瓶子去打酱油一样。零拷的雪花膏其实是花小钞票达到最佳的效果。
充满年代感的“铝盒子”
“山青水绿”的上海仪态
那些年,上海话要形容一个人打扮得体、整洁干净,常常会用一句“山青水绿”的评语。上海女人走出家门前,都会习惯性地照照镜子。她似乎在问镜子里的那个女人,你这个模样是否能走得出去,你上街上班,路上的行人会怎么看你,单位的同事会如何评头论足。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那些年里,虽然生活水平不高,物质匮乏,但是大多数上海女人都会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穿戴得有模有样,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当时提倡勤俭节约,崇尚的是自然美、本色美、劳动美。但讲究生活的上海人,在简陋的环境中还是让上海这座城市处处弥漫着淡淡的香味。
雅霜广告
多年以前,上海人的住房都很狭小拥挤,于是有很多上海人家每到黄昏或夜晚就会用花露水喷洒房间,来清新空气。
七十年代初的时候,上海女人用的都是护肤品而不是化妆品,但是上海的女人们却巧妙地把护肤品当成化妆品来用,一品两用、一举两得,既护肤又美容。
沪上首家美容院
年12月30日,上海发生了一件新鲜事,立刻就成为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女人街谈巷议的新话题,就连电视新闻也对此进行了报道:那就是解放后沪上第一家美容院——露美美容厅的开张。
露美美容厅开在淮海中路上,设有全套美容、简易美容、单项美容和修指甲等项目,还可上门服务。当年露美是领号的,全部排队,甚至隔夜排队。第九家开的时候,临近省份的人都过来的。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年的5月1日还来采访过。
上世纪80年代的露美美容厅
当年好多人到露美来,是因为到露美来做头发是一种享受,到露美做头发是一种身份的体现。只要到露美来,说头发是露美吹的、露美做的,护肤是露美做的,在那时就是身份的象征,有腔调。记得露美开张的时候,洗发和吹风七块五,当时市面上的烫头发,冷烫仅三块五。那时候工资稍微多的也八十几块,很少有超过一百块的,所以七块五毛钱是很贵的。
吃香的化妆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结婚时,亲戚朋友所送上的新婚贺礼大多是花瓶、脸盆、热水瓶等一些日用品,而在所有的新婚礼物中,新娘最期望得到的是一套精致亮眼的化妆品。即使没有冰箱彩电,但是拥有一套化妆品礼盒,也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
改革开放后,化妆品在百货商店里不但畅销,而且紧俏。年代以后结婚的年轻人,一定要买一套蓓蕾的、露美的化妆品。这套化妆品比较齐,它里面的化妆水,还有唇膏、粉饼,新娘化妆都齐了。如果谁结婚时给她买一套,新娘一定是开心得不得了。
新中国第一套美容化妆品——露美
暗香浮动里的别样智慧
上世纪70年代,聪明智慧的上海女人总会找到巧妙的办法让自己成为人群中的一道风景,她们用火柴当眉笔,用自制的火夹来卷发。
安东尼奥尼镜头中年的上海
上海人之前称火柴为自来火,它熄灭后前头有一点炭质。很多上海女人就拿这个来画眉毛。那个年代,上海很多的弄堂里都没有煤气,家家户户都是烧煤球炉子。因为上海的理发店里是不允许烫头发的,所以就看到弄堂里的很多女孩子都用自制的火钳或者火夹在煤球炉上烧热以后来卷头发烫刘海。一个小姑娘大凡用过这种火钳的,她的师傅一定是她的母亲,或者是她的姐姐。这真的是考验上海女人能否成为合格的上海女人的功夫。火钳放在火上的时间非常讲究,不能太热,如果太热的话,头发一定会焦掉的。但你也不能太冷,如果太冷的话,它卷不起来。而且在卷的时候,手势一定要很干净利落,不能碰到头皮。如果碰到,头皮要烧焦的。
用火钳烫头发
精致优雅的永恒追求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上海的个体户小商贩从深圳、广州等城市批发采购各种衣服和化妆品,在上海的华亭路上摆摊叫卖,使得上海这条本不出名的小马路成了热闹非凡的时尚街。
曾经热闹非凡的华亭路
也就是从年代初期起,上海人的文化生活中兴起了摄影热,而且彩色照片取代了黑白照片。拍彩照上镜头,女孩子们自然要精心地美容化妆一番。大约就是从那时起,上海女性随身携带的小包里总会放一支唇膏,一盒面霜。
当各种美容化妆品大量充斥市场时,多数的上海女人都很会打扮自己,她们绝不会把自己的脸当成各种色彩的调色板,她们追求的是一个雅,把握的是一个度。如果谁的化妆过于浓艳,她们就会用“乡气”这个词,来表达不喜欢。
在上海,如果说一个女人很精致优雅,这或许就算是很高的评价了。而要做一个精致优雅的女人,就要先从精致优雅的美容化妆做起。
图文:上海市档案馆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