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瑞安(山东)天文大潮,是一种自然潮汐现象,如钱塘江大潮。青岛,天文大潮虽不如钱塘江之壮观,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青岛人来讲,到海边赶海---挖蛤蜊,算是一种享受,壮观场面不逊色于去杭州湾观大潮。大潮之日,但凡能挤出点时间,青岛人一定要去赶海---挖蛤蜊。蛤蜊,海里盛产的一种贝类产品。最肥的季节当属春、秋两季。春季在麦黄时节(也就是麦子扬花成熟期),有“麦黄顶盖肥”之说;秋季在中秋时节(中秋节前后),有“棒子熟了,蛤蜊该上了”之说。栈桥,是青岛的标志;栈桥一带,青岛人称之为“前海沿”。这里的居民是赶海大军的主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着丰富的挖蛤蜊的经验。白天,由于太阳晒的厉害,赶海的人较少,多是上了年龄的妇女,或外地的游客。晚上赶海,海风吹着,天气比较凉爽,一种休闲方式。有年龄较大的老人,时尚的年青人,或几个好友结伴;靠前海沿一带的全家出动。如果你是一个人去赶海,不打紧,到了海边很快与赶海人成为朋友,不会感到无聊。退大潮时,海水退下去很远,海边露出大片的沙滩、礁石。夜晚,街灯下人影影影绰绰,赶海人提着各种各样的塑料桶、塑料框。有的图乘车方便口袋里装着塑料袋;有的还提着马扎、小凳儿向海边赶去,累了好坐下休息;手电筒、打火机有时也能用得上。海滩上挤满了赶海的人。在有零碎礁石、或还留有浅浅海水的地方,是赶海人最喜欢的地方。在栈桥路灯和马路上街灯照射下,搬开或掀开石头,下面就会有蛤蜊。有人捡到蛤蜊时,人群就会鼎沸。这就是赶海带给人们的乐趣。找到一个,会有一种成就感。虽说不像捡到金子时那么兴奋,但那种惬意确实是一种享受。由少成多,捡到的足够一餐美味。享受美味那份喜悦,与从市场买来的海鲜享受的滋味截然不同。对外地人来说,赶海挖蛤蜊,可不是想象中的易事。首先要学会选地方,不过也不难,心细一点的只要往人多的地方去凑,那儿一定是个好地方。不会挖,看谁的桶里拾到的多,就向他(她)请教,会得到热情的帮助。青岛人的热情是值得称赞的。热情、直爽、慷慨的性格是青岛人所具有的。有大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好客四方,是受了大海的熏陶吧。再说了,大海里的“宝贝”那么多,大家一起来分享,又有什么不好呢!上面提到的赶海是“拾”或“捡”蛤蜊。真正的“挖”蛤蜊是用手掏摸。光线不必太亮,能分清海水和沙滩的分界线就行。蛤蜊生长在细沙的下面,海水退潮时,沙滩上往往有很多的小空洞,只要用手掏下去,把沙子滤掉,留下来硬的东西多数是蛤蜊。一般一个空洞能摸出一个,有时会有二个,运气好的话会有一窝好多个。掏摸的时间久了,手就有了那种感觉。一些姑娘、媳妇白嫩的手,赶海时却不带半点娇气,是从小跟着大人练出来的。一些老头儿老太太就更有经验,只要到了海滩挖起蛤蜊来,那些腿疼腰酸身体不适的老毛病,全都没有了。从风吹日晒黝黑的肤色上看,定是个赶海的老手。蛤蜊一个接一个,或一窝接一窝的被挖出来,时间不自觉地过了好久,直到潮水又开始上涨了,赶海的人才一步步地退到岸上。往往到了最低潮靠近水边时,发现的蛤蜊反而越多,那是因为海水退的最大,马上又开始涨潮了,不容易被人挖到。虽有些不舍,但潮水涨的很快,不能贪心,不然会被困在海里。大家知道,每年都有报道,海水涨潮时,有人就被困在礁石上或海里。往往外地人占了多数。用海水将蛤蜊冲洗干净,再带上点海水回家,把蛤蜊放到盆里吐一下内部的赃物或泥沙,煮出来的蛤蜊不带泥性味,味道鲜美。鲜嫩味美的蛤蜊是青岛著名的海鲜,自己挖的蛤蜊更觉不一样味道。知道吗?青岛人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吃蛤蜊,哈啤酒”。如果有机会到青岛来,一定要享受个中滋味。到青岛来,何许,我会是一个不太称职的向导!青岛人好福气!气候冬暖夏凉。不仅享受凉爽的海风,更享受着美味与休闲!
作者简介:张瑞安,男,山东青岛。《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中国远洋海运作家协会会员。现中国船舶燃料青岛有限公司工作。诗歌散文在《人民日报》《青岛晚报》《半岛都市报》《中国海员》《中国远洋海运报》《华中文学》《青年文学家》等报刊及《华中文学》《金土地文学》《走进优秀传统文化》《青年文学家》《祥云总社诗刊》《安徽诗歌》等文学平台均有发表。诗歌征文比赛获奖。
投稿务必投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