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日本,很多人会提到“工匠精神”。不过,这些年来,日本“工匠精神”的设定却在逐渐崩坍,继上回日本用我国产的鳗鱼来充当日本鳗鱼,这回日本又双叒叕被曝光出一起造假事件:洗澡蛤蜊。一句话总结就是:中国产的蛤蜊,又被日本人当成“国产”了!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蛤蜊根据日本媒体报道介绍:年日本的熊本县一共捕捞了21吨蛤蜊,但市场上却有吨蛤蜊标有“熊本县产”的标签。那么问题就来了,多出来的吨蛤蜊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显然是:用别的地方的蛤蜊冒充的。那是从哪些地方弄来的这些蛤蜊?日本农林水产省对此进行原产地溯源,农业水产大臣金子原二郎近日在记者会上表示,根据DNA鉴定分析,在收集到的31份“熊本县产”的蛤蜊样品里,其中有30件被判定为“混入外国产的可能性很高”,占比达到了97%。日本电视台则认为,混入的很大可能是中国和韩国产的蛤蜊,据其表示:渔民们会先将从国外进口的蛤蜊,扔在熊本县潮间带上,然后再短期内回收回来,经过“洗澡”之后,只需要打上“熊本县蛤蜊”的标签,中国和韩国的蛤蜊就被洗成了“熊本县蛤蜊”。实际上,在日本类似的“伪装产地”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曝光出来了,完全就是常规操作,而且基本上都和这个“熊本县”有关系。年12月27日,日本朝日新闻就曾经报道过,日本佐贺县的一家批发公司“天山水产”打着“熊本县蛤蜊”的旗号,对外出售来自中国和韩国的蛤蜊。年12月8日,日本的农林水产省还披露一起针对“新鲜海产品标签不当使用”的惩罚措施。当时是熊本县的“五桥水产”购买了中国和日本福冈县的蛤蜊,并打上了“熊本县产”的标签进行售卖,其中中国产生的蛤蜊累积销售了,公斤,福冈县的蛤蜊累积销售了19,公斤。也就是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造假,而是多次造假。从进口蛤蜊被“洗澡”成熊本县蛤蜊来看,日本这种操作手法非常熟练。那么问题来了,倡导“工匠精神”的日本,为何频频出现“造假”事件呢?工匠精神?从某种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是日本的营销鬼才们持续宣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不仅让其他国家的人了解到所谓的“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日本本国的老百姓真的认为,自己本国产品的质量要远优于其他国家的产品,并且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他们会痴迷于追求产品背后的“出身”。日本的商人们也巧妙地利用这一点来获利,其实不只是个蛤蜊,类似的案例实在太多太多。日本制造业巨头,已经成立了百年之久的椿中岛集团由于订单量太多,再加上自己的产能跟不上。他们发现中国洛阳制造的轴承不仅质量比他们自己的更好,而且价格还要更加便宜。于是,他们低价采购了中国洛阳制造的轴承,然后贴上自己的标签卖给了客户。后来,被合作方找上门,被迫召开记者会鞠躬道歉。再比如,熊本县的商人一直都在低价采购中国的松茸,夏橙以及花卉,然后把这些东西批量贴上标签,安排成为日本“国产”,售卖给日本民众。最有名的就是日本就将我国生产的鳗鱼,当作是日本生产的鳗鱼出售。当地商家表示,因为日本鳗鱼产量不足,他们至少从5年前就开始造假,使用我国的鳗鱼冒充日本国产。而且还表示,与日本国产鳗鱼相比,我国生产的鳗鱼价格更低廉,鱼身更大。有人表示,尽管5年前日本就将我国生产的鳗鱼当作是日本鳗鱼,但在5年多的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收到一个投诉,侧面也说明了中国鳗鱼品质不输日本。甚至还有日本居民表示,自己会特意购买中国鳗鱼。总结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总是迷恋“洋货”,尽管确实有一些“洋货”是不错的,但是国货并不是某些人想象中的那么差,有不少并不比“洋货”差,我们应该对国货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