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010241.html
在青岛的日子虽说短暂但很难忘。从岛城市区漫步到胶东半岛环行,一路吹海风、逛海滨;遛海滩、踏海浪;乘海船、赏海景;食海鲜、饮“海”啤;追溯海的历史,倾听海的故事,孩童般在海边玩耍、那吒闹海般脚踩着两片大海嬉戏。难忘的瞬间海了去了,同学们个个也玩嗨了。半岛浪漫之旅“情”味乎乎,“海”味浓浓。
回头一想,有惊无险,差一点儿与这次“半岛浪漫之旅”擦肩而过。
年10月11日—26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省举行。全国在前期预赛中入围“文华奖”决赛的60台剧目、入围“群星奖”决赛的件作品分别在山东省17个设区的城市展开角逐。10月21日至24日,我率队参加了在威海举行的"群星奖"戏剧类决赛。武汉市有两个小话剧和一个小歌剧入围决赛。
在威海期间,蓬莱阁、刘公岛、成山头都留下了匆匆的身影。
印象深刻的是在威海海边一个海鲜市场,一艘艘满载的渔船刚刚海归,一个个随行就市的摊担一长溜铺开,品种让你眼花缭乱,价格便宜让你咋舌。威海人会念生意经,海鲜市场旁边自发形成一个临时加工海鲜的排挡群。不必斯文,大快朵颐,我们一行人着实过了一把海鲜瘾。
Z女士很希望我参加这次活动,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去吧,一个人《走进五十六道门》是一种境界,跟同学们在一起又是另外一片天地。
这辈子外出很多,是否有过这种随团旅游,印象淡漠,作为一种新的体验尝试一下也未尝不可。虽然名单里都是Z女士的同学,与本人不同年级、不同系别,但毕竟是校友,而且大多熟悉,有的还在大学时期学生合唱团里一起喊过嗓子。这样的机会还真不多
那就去吧,来一次旧地重游。无非是在师姐师兄面前腰弯一点,腿跑快一点。把自己的行囊背在背上,一手拎着酱油瓶,一手提着女式包,在Z女士后面紧跟着。如果大家有需要,就给同学们拍个照。自己也瞅机会多喝几杯青岛啤酒。
“5.20”如约而至,同学们兴致勃勃齐聚青岛。
东道主是四个同学两个家,H+H和H+X。Z女士的同班同学全H,X是同系低一个年级的同学。
东道主真的是善解人意,第一个晚餐特意安排,见面大礼就是大家魂牵梦绕的青岛啤酒。
H先生和H先生热情洋溢的欢迎词虽然简短,但话语中啤酒飘香:每一个来青岛旅游的游客都会把喝上正宗新鲜的青岛啤酒当做必须体验的项目,同学们在青岛相聚,就更应该畅饮青岛啤酒。同学们所在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品牌啤酒,各有各的口味和特色。但各地的啤酒只是带有地方特色的日常生活消费品,真正能上升为一种啤酒文化的,只有青岛啤酒。
为了让大家喝得明明白白,喝出青岛啤酒的文化味儿,H先生说,从制作工艺来划分,青岛啤酒分为生啤和熟啤。
“生啤”是没有经过传统的高温杀菌和二次发酵的啤酒,它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啤酒原始的口味。但生啤酒储存的时间短,保质期只有3-7天,所以这种酒一般只会在当地销售。原浆、散啤、扎啤、纯生等都属于“生啤”的范畴。
“熟啤”是经过了严格的加工灭菌之后包装的啤酒。这种啤酒稳定性好,可以长久储存。市面上的瓶装和罐装啤酒都属于熟啤酒。“熟啤”牺牲了鲜活的酵母菌以及酯类、蛋白、啤酒花等风味,换来的却是半年至一年的保质期,更适合大规模生产、储存、销售。外地喝到的青岛啤酒属于熟啤。
“原浆啤酒”是在全程无菌状态下酿造出来的生啤酒发酵原液。由于未经高温、发酵和过滤,酒液中会有一些悬浮的细微颗粒和沉淀,色泽上看上去轻微浑浊,呈现半透明状态。正是由于酒液当中保留了大量的活性酵母,才使“原浆”有了最原始、最鲜美的口感。说句大白话:原浆啤酒就是啤酒厂刚生产出来不经过任何处理的原汁原味的啤酒,是最新鲜、最原始、最纯粹的啤酒。
H先生讲到这里,一直在默默分装啤酒的湖北洪湖籍的H先生大声补充:原浆啤酒好喝,但很难买到。为了同学们的这次聚会,我们早就预定了最新鲜的原浆啤酒,大家就开怀畅饮吧。
同学们早已按捺不住,在两位H先生的提议下共同举杯,原浆啤酒难以形容的美妙口感让大家兴奋不已。在此起彼伏的“好酒”“好酒”“好喝”“好喝”的吆喝声中,半岛浪漫之旅正式拉开序幕。
第一次参加Z女士的同学聚会,我琢磨了两个小噱头以增加气氛:我和Z女士穿上了印有“再出发”字样的湖蓝色情侣衫;在热烈的氛围中和微醺的状态下,给H+H和H+X分别赠送了我的《走进五十六道门》一、二册。
半岛浪漫之旅的确很浪漫,但一路上我的思绪似乎总离不开青岛啤酒。一直聊一些青岛啤酒的话题,一直惦记着寻找“啤酒装进塑料袋”感觉,一直捕捉着街头与青岛啤酒相关的城市元素。
记得行程中有这样一个安排。威海“蓬莱阁”旁边有个与某省会城市同音的旅游定点餐馆。游蓬莱阁时导游小嫚儿说,中餐在这里吃八仙宴,又称八仙菜。
我查阅了网上资料。因为蓬莱有“八仙过海”传说,故有当地大厨以此为据新创“八仙宴”:以大虾、海参、扇贝、海蟹、红螺、真绸等海珍品为主要原料,由8个拼盘、8个热菜和1个热汤组成。拼盘制作仿照八仙过海使用的宝物拼成图案,造形生动别致,盘盘都有神话典故;热菜烹饪更为精致,呈现蓬莱多处名胜景观;热汤以八种海鲜加鸡汤制成,味道鲜美奇特。
那天是不是按标配吃了八仙菜,我失忆了,但餐桌上有两件事我印象深刻:一件事是在一个瓷盘里栩栩如生的八位神仙的见证下喝了几杯据说是神仙们喝过的品牌酒。另一件就是听湖北洪湖籍H先生讲起了青岛人喝酒时的“手把一”。
H先生说,手把一,就是喝酒时一人发一瓶酒。一瓶喝完算一轮,可以有N轮。这省去了倒一杯喝一杯的繁琐,喝得爽快,喝得清晰。这也是青岛人常见的饮酒方式,
午餐时间紧迫,来不及细聊,但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青岛民间啤酒文化。
当晚,“半岛浪漫之旅”落脚在蓬莱某大酒店,晚餐仍然是标准团餐。可能是白天在蓬莱仙阁上受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启发,集“家属、跟班、低一届、打酱油”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W先生、C先生和Z先生忽然来了兴致,团餐进行中竟然喝开了白酒。喝着喝着觉得不过瘾,喝完白酒又嚷嚷着喝啤酒而且必须是青岛啤酒。
酒店里只有瓶装的青岛啤酒。根据H先生第一天讲的青岛啤酒知识,三位喝的是熟啤,口感自然比第一天晚上喝的原浆差了许多,但还是为能在青岛之外的地方喝上几杯青岛啤酒兴奋不已。
“青岛啤酒进行曲”演奏中,一直惦记同学们在旅途中的生活和安全的H女士和H先生过来了,当然,是为关心我们“吃没吃好,喝没喝好”而来。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想起了白天湖北洪湖籍H先生讲述的民间喝酒“手把一”,正好在喝着青岛啤酒的氛围中现场请教。
H先生也不推辞,即兴为我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很有画面感场景:一干人马鱼贯而入,围着餐桌落座。有关怎么喝酒的絮絮叨叨中,殷勤的服务员笑盈盈地走上来,轻声问:各位今天怎么喝?领头的女士或先生嘎嘣脆一句“手把一”。心领神会的服务员不一会儿就把几箱“青岛啤酒”搬到了餐桌边,然后给桌上的每个人面前放上一瓶。
手把一,又是一条喝酒的规则。既然本桌定下这个规则,桌上的人都得遵照执行。如果有人对此稍有异议,马上就会有人抛过来一句“别叨叨,手把一”。听到这种叫板的口气不会有人服输:手把一就手把一,几口哈起来?三口?五口?叫板的人更加气壮了:干嘛还几口哈起来?吹一个吧!
听到这里,满桌子人轰然一笑,我嚷嚷着要体验一回“手把一”。可能先喝了白酒,又喝了啤酒的原因,W先生、C先生异口同声地说,手把一就手把一,回到青岛再每人吹一瓶。
愉快的行程把青岛百年标志——栈桥和天主教堂安排为一个单元,游人如织的中山路把二者连在一起。交通方式:步行。
穿行在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山路商业街上,我突然发现,一家小餐馆门前摆放着一台啤酒销售机,静静地期待着顾客。心情有点激动,有点按捺不住:一直在寻找的“啤酒装进塑料袋”猝不及防的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大声问道:啤酒怎么卖?10元钱1斤。一位年轻人应声而出。
什么?10元1斤?新鲜,买卖啤酒喝啤酒只听说以瓶、听、杯为单位,论斤卖还是第一次。
原浆还是纯生?纯生。那就来1斤。年轻人拿出一个量杯,在水龙头接了约ml,倒进一个塑料袋,给了我一根吸管。
第一次“啤酒装进袋”的交易完成了。我迫不及待地吸了一大口,一股清爽的感觉顿时传遍全身。
好奇心让我忍不住和年轻人聊了几句。我问年轻人,啤酒为什么论斤卖?年轻人说,论斤卖的啤酒都是当天生产的散啤,是最新鲜的啤酒,保质期只有一天。散啤只能按斤卖。
我有点钻牛角尖:你刚才不也是用的量杯吗,为什么不说1杯,而说1斤呢?年轻人说,在青岛,散啤从来都是论斤卖。以前,都是用钩秤或台秤直接称,想要多少称多少。现在用量杯省事儿。买的少,3、5斤,ML、ML量几杯。买的多,就直接拎啤酒罐了,称都不用称,更省事。
我打破砂锅问到底:你这装啤酒的塑料袋干净吗?年轻人有点不乐意了,从挂在啤酒桶边的一沓塑料袋上扯下一个,你看,正规销售青岛啤酒的塑料袋都是正规的食品级塑料袋,而且是专用的,你完全可以放心。
如愿以偿。终于买到、也喝到袋装啤酒了。
在我买啤酒的时候,负责任的H女士怕我掉队、迷路,远远地站在街道的对面等着我。我拎着啤酒袋匆匆过去,一边走还一边对着H女士做了几个得意洋洋的肢体动作,抒发自己惬意的心情。
走到跟前,我笑着对H女士说,我拎着啤酒袋走在大街上是不是显得很滑稽?H女士淡然一笑,你这算什么,一到夏天,青岛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手里拎着塑料袋散啤的人,有的还拎好几袋。那才是青岛街头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我们一边说着一边朝天主教堂的方向走去。
我惊奇的发现,街道两旁的大小餐馆、商店门口和我刚才光顾的小餐馆一样,都有啤酒销售装置:一个不锈钢啤酒罐连着一个水龙头,只是不锈钢啤酒罐的大小不一。
在武汉,这种装置只是在有扎啤经营项目的酒店或餐馆才会有。武汉人喝啤酒一般都是喝瓶装啤酒,喝听装啤酒似乎提高了消费层次,而用1.5L、2L、3L的玻璃杯喝扎啤,不仅显得消费层次提高了许多,而且在喝啤酒的人群中平添几分豪气。
H女士笑了。这是青岛啤酒最大众化、也是最受市民欢迎的销售方式。武汉叫扎啤,青岛叫散啤。青岛人爱喝啤酒,喝散啤最方便。一般新鲜的散啤都是经过冰镇加压直接灌装在不锈钢桶里,再直接批发到市场销售终端,拧开龙头直接装进塑料袋称重,结账走人。青岛本地无论是商店、餐馆、夜市,就是在住宅小区门口的小卖部,几乎每家都有一个啤酒桶,人们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顺便就捎带买了。H女士居住的小区门口也有销售散装啤酒的,想喝的时候就近拎一袋或几袋回来,十分方便。
H女士还给我勾画了这样一幅令人向往的画面:夏天,不少青岛人把散啤当成消暑的饮料。经常看到,顶着炎炎烈日的行人进到路边的商店里:“老板,打一个酒”。酒很快打好,接过来,“咕咕咚咚”一大口,然后惬意地摸摸嘴,接着又是一阵豪饮。不到两分钟,一斤酒下肚,结账走人。
天主教堂到了。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圣弥爱尔教堂有近百年历史,青岛地标性建筑之一。教堂外形高大壮丽,红色的屋顶,高耸的塔尖,异域风情浓郁,是新人们扎堆拍摄婚纱照的好地方。一对对新人穿着圣洁的白色婚纱,在教堂淡黄色墙体和粉红色屋顶的映衬下,漂亮而又神圣庄严,浪漫气氛爆表。
青岛的旖旎风光是年轻人的向往,这个圣弥爱尔教堂和海滨浴场、八大关等地一样,也是青岛拍婚纱照的圣地。
参观完圣弥爱尔教堂,在等候大巴车的空隙里,我和H女士关于青岛啤酒的话题继续着。
H女士和H先生在青岛工作有些年了,掐指一算,三十八个年头。H先生在青岛有个亲戚,每次去亲戚家做客,因为H先生不喜喝酒或者礼节性客套几句,在饭桌上总要被亲戚们山东味儿颇浓的叨叨几句:不喝酒?还是男人吗?不管是打趣,还是诘问,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男人不喝酒或者酒量不大,这在青岛本地人看来很有些另类。
看见我们聊的热乎,H先生也加入进来。
H女士和H先生已经融入这座城市了,对青岛的市井生活非常熟悉。
H先生说,青岛人管喝酒叫“哈”酒。青岛街头“哈”散啤的人,围着小桌,坐着马扎、一盘炒蛤蜊,一碟花生米,一斤接着一斤啤酒。酒到酣处,不管认不认识,都会互相推杯换盏,增进感情。即便邻桌而坐,也会“相逢何必曾相识,来,干一杯!”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酒馆、啤酒屋,就更是喝散啤好去处。
还有的喜欢家庭的氛围。买上两斤蛤蜊,一个塑料袋拎上三五斤酒,回到家里做上几个小菜,对饮或独酌。这也是青岛市民的常态生活。
说起自己喝酒,H先生显得有些腼腆了。他酒量不大,平时喝上2,3斤就差不多了。有应酬时,壮壮胆喝个5斤。在青岛的酒桌上,喝个5斤、6斤只能算二流水平,喝10斤才算是入流,每餐喝个20斤也屡见不鲜。显然,H先生的这个酒量不太入流。因此,H先生自己去买酒总是有些难为情,经常支着H女士代劳。
一般说来,每次打上个5斤散啤似乎是约定俗成,兴致高一点,那就得5斤往上走了。有时候,H女士怀揣只买2、3斤的美好愿望出门,往往携带着5斤或5斤以上的辉煌战果回家。一问缘由,H女士往往会被啤酒大妈或啤酒大嫂们善意奚落:2、3斤还好意思来买?这点酒是你自己喝还是你男人喝?够吗?啤酒大妈或啤酒大嫂们还自作主张,不由分说给你灌上5斤。每逢这样的时候,H女士总是无可奈何而又乐不可支。
有人说,要想了解青岛,就要先了解青岛啤酒;了解青岛的文化,就是了解青岛的啤酒文化,特别是民间的啤酒文化。坐落在登州路56号的青岛啤酒博物馆就是一个好去处。
依托年青岛啤酒建厂时的百老厂房建成的啤酒博物馆,以青岛啤酒的百年历程及工艺流程为主线,通过大量实物、图片、资料以及场景,借助声、光、电等现代表现手法,向观众呈现了一部浓缩版的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从博物馆设立百年历史和文化、生产工艺、多功能区三个参观区域一路走来,就像是在浏览一部青岛啤酒文化的百科全书。那悉心珍藏的百年文物,深情地讲述着青岛啤酒与这座城市互融共通的沧桑故事;那台已有百年历史、至今仍能正常工作的西门子发电机以及那些恍如隔世的酿造设备,默默地彰显着一个百年品牌不变的工匠精神。
在博物馆的多功能区域,人们可以品尝多种不同品质的新鲜青岛啤酒,可以购买那些充分运用青岛啤酒的各种元素开发出的文创产品。从这里离开的观众就像是一个个文化信使,带走的似乎是一张博物馆的个性化名片,传播的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我静静地坐在休息区的一隅,端着一杯刚刚下线的原浆啤酒慢慢品味着,就像在把玩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手感凉爽的玻璃酒杯、色泽金黄略显浑浊的浆液、液面上那层饱满细腻的泡沫,品一口,鲜爽醇滑、清新芳香,麦香浓郁,余味微苦,醇美的原汁原味让人回味不已。
青岛人有自己的幸福三宝:喝(ha)啤酒、吃蛤蜊(gala)、洗海澡。一杯杯青岛啤酒、一盘盘辣炒蛤蜊,已成为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承载着这座城市最舒畅的快乐和最平实的美好。
青岛人说,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一种是啤酒的泡沫,这两种泡沫皆让人陶醉。大海和啤酒的交互作用,使青岛人多了几分内秀和灵气,也多了几分豪爽与豁达。
我突然想起H女士的温馨提示:喝青岛啤酒就要大口喝,整杯喝。满满的喝上一口酒,啤酒液与口腔粘膜和味蕾充分接触,充分感受凉爽和麦芽香,然后"咕噜咕噜"咽下,紧接着一个嗝一串嗝从嘴里喷出,那才叫一个爽。
还等什么呢,端起杯子,3次仰脖儿,一杯啤酒快速进入胃中,接着响起一串“嗝、嗝、嗝”声。
到青岛不喝青岛啤酒,不能算到了青岛。只有喝了青岛啤酒,特别是像青岛人那样爽快的豪饮青岛啤酒,你才能深切体会到,唇齿间那回味无穷的的啤酒香味是独属青岛的城市味道。
附:此行成山头还有一个惊人发现:
.10.成山头海边那块巨石前,上面刻写的是“好运角”。这次发现,不知什么时间、什么原因换成了“天尽头”。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下要换这几个字,工程量的确不小,难度不可谓不大,不是非换不可是不会有人想到要去换这几个字的。当初为什么取名“好运角”,现在为何换成“天尽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