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圣诞习俗奇葩满满

北京医院皮肤病治疗 http://m.39.net/pf/a_6171978.html

祝你圣诞快乐

MERRYCHRISTMAS

装扮圣诞树、吃圣诞大餐、逛圣诞集市和互送礼物似乎已经成了商业社会每年12月24日的固定节目。

相比之下,另一些历史悠久的平安夜习俗(或“怪癖”)现在听来显得遥远或匪夷所思,仿佛它们从来只存在于农业社会的传说中。

HAPPYCHRISTMAS

圣诞快乐

圣诞节※简介

HappyChristmasandagoodmoodeveryday!

HappyChristmasandagoodmoodeveryday!

圣诞节(Christmas)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西方传统节日,在每年12月25日。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会先在24日的平安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举行子夜弥撒,而一些基督教会则会举行报佳音,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东正教的圣诞节庆则在每年的1月7日。圣诞节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亚洲的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圣经实际上并无记载耶稣诞生日期,圣诞节是后人公定的。

丹麦:刮数字,盼圣诞

每年的12月1日,丹麦的儿童们会得到一个特别的日历,刮开12月的每个日子的数字,都会有特别的小礼物---也许是一块巧克力,或者是个小玩具。不管是什么,这个特别的习俗让孩子们多些耐心期盼圣诞节的到来。

丹麦的圣诞节是24号,比大多数欧洲国家早一天。比较传统的是吃烤脆皮猪,然后很传统的家庭会手拉手围着圣诞树唱歌。

丹麦是第一个用圣诞邮票装饰信的国家,由此可见这个童话王国并不是浪得虚名,他们对浪漫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

第一枚圣诞邮票于年推出,销售圣诞邮票的收入全都捐给四个为贫困儿童们设立的“圣诞邮票之家”的机构,现在该机构已演变成了一个儿童健康中心。为表爱心,丹麦人的圣诞邮件上贴着不止一枚邮票。

冰岛:13个“圣诞小伙

有报道称,对冰岛人民来说,书籍是最好的圣诞礼物。在平安夜获得亲友精心挑选的书籍对冰岛人来说可以在安静的夜晚“安心享用精神食量。”

但,对于冰岛的孩子来说,圣诞节可不是如此平静,毕竟在他们的圣诞假期间要面临整整13个“圣诞小伙”(jólasveinarnir)。这13个“小伙”会在平安夜前13天依次拜访。

12月12日最先登场的是“大哥”Stekkjastaur(Sheep-Cote-Clod)。他喜欢偷入羊群偷喝羊奶,虽然说他只有两只木腿,但据说是非常敏捷的,所以在这两天一定要看好自己的羊咩咩哟~

12月13日来的是“二哥”Giljagaur(GullyGawk),他最爱热腾腾的鲜牛奶,爱潜伏在溪谷附近,一有机会就会到牛棚偷刚挤好的牛奶,并喜欢把小孩藏起来。

12月14日现身的是颇受欢迎的Stúfur(小胖墩儿),他是兄弟中最矮的,因此他的破坏能力有限,平时就爱吃平底锅烧焦的酥皮;所以烧焦了的食物不介意留着哟~

12月15日来到的是Tv?rusleikir(舔汤勺的人)和“小胖墩儿”形成鲜明反差,而这很显然取决于他们的饮食习惯:Tv?rusleikir只喜欢偷溜入厨房,舔着勺子上的菜渣,因而身形偏瘦。

12月16日来到的是Pottaskefill(Pot-Licker舔锅的圣诞老人),专门偷走有剩余食物的锅子,建议大家在15号晚餐吃完后赶紧去洗碗哟,以防餐具丢失。。。

12月17日来的是Askasleikir(Bowl-Licker舔碗的圣诞老人),他可是会偷偷藏在别人家床底下,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吃光碗里的食物。

12月19日Skyrgámur(摔门的圣诞老人),饮食非常清淡,但且是最闹腾的一个圣诞老人,喜欢偷偷潜入别人家里后突然摔门,尤其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出现,是不是非常的讨厌~

12月19日来到的是Skyrgámur(Skyr-Gobbler),这个圣诞老人是比较正常的一位了,就是喜欢偷吃别人家的SKYR(冰岛老酸奶),要记得在冰箱里多备几盒哟~

12月20日来到的是Bjúgnakr?kir(Sausage-Swiper偷熏肠的圣诞老人),喜欢藏在房梁上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偷走已熏好的香肠,不过冰岛熏肠那么好吃,也难以他不偷吃偷走啦!不知道冰岛人23号改吃了鲨鱼肉后,会不会非常的失望。

12月21日来到的是Gluggag?gir(Window-Peeper偷窥的圣诞老人)今天是最可怕的偷窥癖圣诞老人,他喜欢半夜趴在窗口偷窥,因此被冠上小偷的恶名。

12月22日-Gáttatefur(Doorway-Sniffer)长鼻子嗅嗅圣诞老人,据说这位圣诞老人嗅觉异于常人,鼻子也是又大又长,他最喜欢隔着门缝闻餐桌的香味,还能异常迅速精准地判断圣诞小麦饼的具体方位

12月23日到来的是Ketkrókur(Meat-Hook偷肉的圣诞老人),这位圣诞老人会在23好凌晨偷偷潜入人家家里,用长长的钩子偷走家里的肉!因此,快过节了,要做好防贼防盗防圣诞老人的准备哟~

12月24日是最后一位圣诞老人Kertasníkir(Candle-Stealer),他喜欢偷偷跟着孩子,偷走家里的蜡烛,这或许和早期的蜡烛材质(牛油)不无关系。所以这位圣诞老人喜欢把蜡烛偷偷拿走当食物。。。

捷克:专给”剩女“算命的圣诞节

阖家团圆的节日或许对于捷克的单身女性压力徒增。因为,圣诞节的多个习俗都忙着为她们预测结婚概率:12月4日在水中放入一根樱桃树枝,如果在节前能够开花,那么这位女性将能在来年步入婚姻的殿堂。

还有一种方法是让单身女性脱下一只鞋子跨过肩膀向后丢。如果落地后鞋尖指向大门,那么她在一年内就会结婚。

另外,如果女人们在槲寄生下被亲吻,那么她在未来一整年内沐浴爱河。需要注意的是:槲寄生必须是别人送的礼物,不能由自己购买。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如果12月24日在脸颊上涂上蜂蜜,那么在下一年就能够收获满满的爱。

除了能否告别单身,捷克圣诞节还肩负了更沉重的预测任务:将一个苹果切成两半,如果苹果籽呈五角星型,则来年身体健康,反之不妙。还有一个传统是将蜡烛放入半个坚果壳里,然后把它放到水面上(也可使用水盆)。如果这个迷你“船只”漂离水边,意味着来年会远行;然而,如果小船立即沉没,那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

并且他们在圣诞节晚餐会喝鲤鱼汤、吃土豆沙拉的习俗,人们还会将鲤鱼鳞片放入钱包,意味着一年到头钱包都会鼓鼓的。

奥地利:变成”吉祥物“的恶魔

半人半兽的恶魔坎卜斯(Krampus)是圣尼古拉的同伙,会在12月6日(圣尼古拉日)前夜现身——当慈眉善目的圣尼古拉给乖小孩分发礼物及糖果时,坎卜斯专门惩罚不乖的小孩。不过,淘气鬼受到惩罚未免过于凶残;用桦树枝打“坏小孩”、将其扔进口袋后,坎卜斯会背着口袋回到山上洞穴,再美美的享用这份“圣诞大餐”。

这个恶魔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具有威胁性,除了羊角与羊蹄外,还多了狰狞血腥的脸孔和覆满全身的长毛。

不过,坎卜斯并不是圣尼古拉的唯一反例;在德国其他地区,还有惩罚执行者贝尔森克(Belsnickel),他从头到脚都穿着皮毛,给好孩子们发糖果,给坏孩子们煤块和一顿鞭子;禄普雷希特(KnechtRuprecht)常被视作“黑色圣诞老人”,同样执行惩罚职能;荷兰则有因种族歧视意味而饱受舆论争议的“黑彼得”。《圣诞节之战》的作者、普利策奖获得者尼森鲍姆(StephenNissenbaum)认为,年代以前,圣诞节并不是一个安静的家庭节日,而是融合了万圣节和新年特色的喧闹狂欢节。

在很长一段时间,坎卜斯形象受到罗马天主教会控制,因为后者禁止人们借魔鬼之名前来举行庆祝活动。

年,奥地利政府不再控制本国的明信片生产,明信片制造商们便把坎卜斯这一形象商业化。从那时起,德国、奥地利以及其他国家的贺卡上常常写有“来自坎卜斯的问候”或“做个乖孩子”的字样。给孩子们的卡片上,也往往绘有坎卜斯吓唬、殴打或者用背袋拖走小孩子的图画。再往后,一些贺卡甚至把坎卜斯画成了一个驾车运走女性的蠢汉或是浪漫的求婚者。如今,扮成坎普斯游行已成为常见的节庆活动,这个早已失去禁忌色彩、被彻底商业化的恶魔一度风靡美国,在多部恐怖电影中“出镜”。奥地利零售业者还通过坎卜斯的形象推动巧克力、公仔等产品销售。

法国:”鞭子老爹“与圣诞马槽

法国东部版本的坎卜斯名叫“鞭子老爹”(LePereFouettard)。圣诞老人在12月6号给孩子分发礼物时,他也相伴左右,负责给淘气的孩子煤块和一顿鞭子。

在传说中,“鞭子老爹”这个人物的起源十分血腥:在公元年左右流传的故事版本中,“鞭子老爹”是一个贪婪的旅馆老板。为获得赎金,他与妻子绑架了三个家境富裕的男孩,并把他们全都杀了。

在平安夜,孩子们会将自己的鞋子放在窗台上或者壁炉旁,等待圣诞老人在里面放置糖果和礼物。

当然,圣诞节肯定少不了马槽的身影:相传圣诞马槽由方济各发明(-)。年,他在格雷乔的教堂中创造了第一个圣诞马槽,并让村庄居民分别扮演圣诞节中的所有人物(刚出生的耶稣、约瑟、玛利亚、东方三贤士、牧羊人和农民)。渐渐地,这个习俗广泛流传,大家也逐渐用模型来代替真实的人物。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公共马槽被禁更是促进了普罗旺斯家庭马槽的传播。与波兰的“豪华双层”马槽相比,普罗旺斯马槽显得更为质朴。

全家人在圣诞节分享木柴蛋糕的习惯,可算的上是改良版的祈福仪式:原本人们会挑选一根上好木柴,在圣诞节的晚上将其点燃,并保留烧焦的木头,以示霉运已被除尽、来年好运相随。渐渐地,美味的蛋糕取代了真正的木柴。德国人也喜欢在圣诞吃甜面包和蛋糕,以纪念受难的耶稣。圣诞面包名为“Stollen”,象征襁褓中的耶稣,而面包中的各式干果则象征献给耶稣的礼物。吃圣诞面包时,德国人还会配上名叫“Gluhwein”的热红酒——这种红酒内含丁香、肉桂等香料,有的还加入了苹果、香橙、柠檬或蜂蜜。同样,芬兰人在圣诞时节也会喝香气四溢的热红酒(Gl?gi,添加了豆蔻、肉桂、葡萄干和杏仁的红酒):喝着热红酒、吃着姜饼,蒸着桑拿,是不是很过瘾?

意大利:”七鱼宴“和女巫

意大利人的平安夜晚餐被称作“七鱼宴”,由鱿鱼、鳕鱼、沙丁鱼、龙虾、海胆、蛤蜊、鲈鱼、虾、蚌类和扇贝等组成。食用海鲜源于天主教在圣诞夜禁食肉类的习惯,而数字“7”可能指七项圣事,或罗马七山丘。

与挪威藏扫帚习俗相反的是,意大利极其欢迎女巫。

例如,意大利的寒假从平安夜(12月24号)前一两天开始,直到隔年1月6号结束,而后者是意大利的儿童节(Befana)。1月5日夜里,名叫贝法娜(Befana)的女巫会骑着扫帚给孩子们派发礼物和糖果。乖小孩将得到很多好吃、美丽的糖果,而不乖的只能找到黑炭(黑糖制作)、树枝(西西里更常见)、橘子皮(橘子焦糖和巧克力混合的糖果)。这个传说的来由是:传说东方三贤士急着寻找刚诞生的耶稣,并请求途中偶遇的贝法娜为他们带路。贝法娜并不知晓具体方位,但盛情款待了他们。当贤士们邀这位热情的主人共同去寻找耶稣时,爱干净的女巫以打扫卫生为由拒绝了他们。不久后,贝法娜后悔了,转而带上一大包糖果出门寻找刚降临的婴儿,并将糖果分发给沿途的孩子们。据说,贝法娜还会将各家的屋子扫得干干净净,以除旧迎新、赶走屋里的恶魔。为答谢女巫的好意,意大利人会在客厅里留下小食和红酒。但在挪威,人们却十分忌惮这些超能力者,并会在平安夜将扫帚藏好,以防引来在平安夜出没的巫师或魔鬼。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粑粑“木头

与其他国小孩子在袜子里找礼物的习惯不同,加泰罗尼亚地区孩子们的礼物是由“粑粑木头”(TiódeNadal)“拉”出来的:从12月8日开始,小孩子们要准备好一截木头,为它画上笑脸、戴上红色软帽、安上小短腿,再盖上“防寒”的被子。一家人每天认真地为木头“喂食”。平安夜晚上,孩子们会唱着木头之歌,用力地敲打“粑粑木头”,以助它“拉”出礼物和糖。

我们还可以在圣诞马槽的角落看到名为“排便者”(caganer)的泥人玩偶。乍看上去十分粗俗,但人们认为它给大地施肥,是来年丰收繁荣的象征,在法国南部也有类似传统。近年来,排便玩偶还被视作人人平等的象征:虽然“排便者”最初的形象是一个歪歪戴着红帽子的农夫,但它早已被塑造成各式各样的人物——政客、明星、皇室成员、球星等无一幸免。

巴斯克地区的小孩子过去也许没有如此欢乐的圣诞节:那里的“圣诞老人”名叫奥林泽罗(Olentzero),是一个戴着四角帽、抽着大烟斗的胖子。他的职责是惩罚淘气包。如何惩罚呢?据说他会从烟囱里扔下镰刀,切断不睡觉的小孩的喉咙。这一野蛮血腥的传说在现代渐渐消弭,如今“放下屠刀”的奥林泽罗和圣诞老人一样,是只带来好礼物的正面形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gx/6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