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电话 https://m.39.net/pf/a_4476534.html
「本文来源:天目新闻」
正在热播的网剧《风起洛阳》,又一次将人们的目光拉到了气象恢弘的大唐。
这部剧改编自作家马伯庸还未出版的小说《洛阳》,其中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女二号柳然(宋轶饰)离家出走时,竟然还不忘带上用来敷面的鱼胶。
虽然这只是电视剧里的情节,但是唐代女人爱美,并不是虚构。
据考证,在唐代女性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化妆工具:背梳、小铜镜、小剪刀,还有盛放脂粉的“蛤蜊盒”。而唐代女人爱美的程度,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本期《天目书单》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唐代的女性到底有多爱美。
柳然丫鬟的巧手
可不可以借我一用
在《风起洛阳》剧中,如果说“天下第一饕客”百里弘毅(王一博饰)是一位头部美食博主。那么,他的妻子柳然,则是个当之无愧的人气“时尚博主”。
为啥这么说?有图为证:看剧时随手截张柳然的剧照,都是可以写进时尚教科书的穿搭指南。
《风起洛阳》截图
甫一出场,齐胸襦裙、花钿、双环髻,活脱脱是待字闺中的娇俏少女。
嫁给百里弘毅后,柳大小姐是这样的:
《风起洛阳》截图
或者这样的:
《风起洛阳》剧照
还有这样的:
《风起洛阳》剧照
双螺髻,随云髻、元宝髻……柳然丫鬟的一双巧手,将头发变作千般模样,明艳中更多一番稳重气质。
这般繁复的发髻,搁今天,只能让无数女人望而却步。但偏偏洛阳城里这些女人们不怕麻烦,就连“洛阳米其林3星”酒楼里的路人甲们,也将精致发扬到了头发丝儿……
《风起洛阳》截图
来,上张对比图:
陕西省咸阳市唐懿德太子墓壁画
再来两张,仔细比对下前面柳大小姐的造型,是不是很像?
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唐永昌元年(公元年)张雄夫妇墓的彩绘泥头木身俑图源:新疆博物馆
据《中国妆容之美》一书,唐代开国后,渐渐出现了一种将头发收拢至脑后自下翻转而上束于颅顶的高髻。发展到了高武时代,这种高髻俨然成了女子心中地位极高的发型。
《风起洛阳》剧照
柳然闺蜜武思月所梳的便是典型的高髻《风起洛阳》剧照
在此基础上,发髻的形态和种类更加丰富。这段时期,主流的盘发方法皆可划分为单双两式,更有形态各异的鬟髻盛极一时。史载,双瓣鬟髻与单瓣鬟髻一起成为武周时代最流行的发髻。口说无凭,上图!
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图源:陕西历史博物馆官微
昭陵博物馆编昭陵唐墓壁画文物出版社
这么看来,我们的柳大小姐,实实在在是站在洛阳时尚的金子塔尖的呀!
一罐即将见底的面膜
离家出走也要续上
光是盘发潮流急先锋,恐怕还差点意思。最最关键的,是柳然将“一个时尚博主的自我修养”进行到底的敬业精神!
这不,就算是离家出走,也要带走她所剩无几的面膜。连百里弘毅想要找她,还得通过面膜这条线索。
那么问题来了,能让柳大小姐一日也离不了的面膜,究竟是什么灵丹妙药?
《风起洛阳》截图
贴身丫鬟可说了,是鱼胶。鱼胶就是鱼鳔的干制品,富含胶质,又称花胶,与与燕窝、鱼翅齐名。鱼胶常被用作食补上品,用来当面膜敷脸,只能让人感叹,柳大小姐你实在是“壕无人性”。
感叹之余,《天目书单》小编去考证了一下。发现我们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很早就用上面膜了。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有载,取白附子、密陀僧、牡蛎、茯苓、川芎各60克,磨成粉末,和以羊乳。每夜涂面,以手摩之,第二天早上用浆水洗掉。这种搭配,后来还有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玉容散”。
除此外,《千金要方》中还记载了好多种用中草药末敷脸的方子,不同的搭配产生不同的效用。
不过,令人更没有想到的是,野史里还有拿禽鸟的粪便做面膜的记载。所以,为了美丽,大家都这么拼的吗?
不止鱼胶,柳然带走的还有两张面靥纸——“寻常的面靥纸她瞧不上,这两张是宫里画师画的。”好家伙,老公可以不要,美丽不可须臾缺席。
说起面靥,小编没咋见柳大小姐画过。倒是柳大小姐额间的花钿,实在是娇艳动人。
花钿,据传起于南朝宋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到了武周时期,扇面形的花钿已经不再能满足这些疯狂追逐美丽的女人们了,花朵、卷草、卷云皆可着于额间。
其实呀,柳然这样的妆面,在当时可以称得上素面朝天了。《中国妆容之美》一书曾提到,武周时代的女人们,可不兴薄施粉黛,她们爱浓艳华丽的妆容。不仅要在眉心画花钿,还要在唇两侧点假靥、面颊两侧画月牙形斜红。渐渐地,斜红也不再只是一道红晕,会绘成复杂的花样。话不多说,还是以图为证:
唐永昌元年(公元年)张雄夫妇墓彩绘舞女佣图源:新疆博物馆
唐长安三年新疆阿斯塔那张礼臣墓出土屏风画
柳大小姐,你这化妆术,还得勤加练习啊!
洛阳女子天团:我们的口号是什么?
美!美!美!
既然要讨论洛阳城里的女人们多么爱美,光看柳然怎么够啊!
《风起洛阳》截图
这位是永川郡主,哦不对,应该称呼她为大唐御泥坊形象代言人,行走的带货达人。注意看她发髻上的饰物——步摇。
“云鬓花颜金步摇”,白大才子百年后用来赞美玉环姐姐时提到的步摇,便是武周时代这群女人们“戴出来”的风气啊。
《风起洛阳》截图
再看柳然的闺中密友,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武思月,日常是飞檐走壁,飒沓如流星。前十几集里,她好像只在参加柳然婚礼时穿过一次女装,平日里大多以男装示人。
穿男装怎么就不是小仙女了?要知道,穿男装、穿胡服在当时极为风靡,更是上层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征。
《风起洛阳》剧照
还有这位风情万种的姐姐,积善博坊老板窈娘。一袭红裙,摄人心魄。
各位可别嫌弃红得俗气,大红大绿才是当年洛阳城里的主色调。“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知道这么儿女情长的句子谁写的吗?便是剧里高坐明堂、威严赫赫的圣上武则天,年轻时的手笔。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色彩的浓艳之外,洛阳城里女人们可不甘心自己优美的曲线被衣料所遮蔽。展露身材!展露身材!展露身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你看你看,追逐美丽的道路上,从来只有风度,不讲温度!
扒到这里,小编也不得不对这群女人们肃然起敬。不过话说回来,赶时髦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有钱。
小编摸了摸自己瘪瘪的口袋,罢了,还是读书去吧。是谁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
作者:李芽陈诗宇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从史前到清,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
《中国妆容之美》以古画、雕塑、壁画为入口,以诗文典籍为辅助,展示中国古代妆容细节,同时以29组真实妆容复原图,再现中国历代女性妆容之美。
该书从夏商周的文身起笔,历数素妆风行的周代、彩妆肇始的秦代、审美成型的两汉、自在灵动的南北朝、盛世华丽的唐朝、回归素朴的宋朝、少数民族风情的辽元、端庄的明、花样的清,不仅在细节处点明历代女性妆容的要点,也从侧面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思潮的变迁。
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妆容史,更是一部独到的中国妆容图谱。《中国妆容之美》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芽和《国家宝藏》服饰顾问陈诗宇共同撰写,两人长期深耕研究中国古代妆饰。两位作者发起中国古代妆容复原项目,邀请造型、化妆、摄影专家和模特,共同完成了中国历代女性妆容复原。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评价:“作者由一个‘妆’字,追寻中国女性的历史处境和审美情志,用翔实的内容和丰富的图片展示了中国女性妆容的历史,以小见大,由此独特的角度反映出中国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