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海星以它扮演的“反面人物”让青岛在全国抢了镜。
在青岛胶州湾红岛附近海域,眼下本该到了投放蛤蜊苗的养殖季节,但是渔民们却天天“不务正业”忙活着另一件事,那就是“追杀”海洋中的“美丽杀手”——泛滥成灾的海星。
对于很多不了解海星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海星也是海鲜,也可以卖钱,但是渔民为啥对海星深恶痛绝,要痛下杀手呢?其实我们都被海星色彩鲜艳的外表所欺骗了,对于贝类海产品来说,海星其实是它们的天敌,人送外号“海底蝗虫”。海星它不光吃贝类,还有过度捕食的习性。它捕食贝类,并不是一个个吃,很可能是一次性杀死十多个贝类,“挑肥拣瘦”只吃其中一两个。
海星怎么吃饭?海星弯曲的腕具吸盘,它们用脚抓住贝壳,用吸盘把贝壳打开,然后把自己的胃吐出来,包住并开始消化食物,等到吸收完毕后又会吐出来。这个过程还会分泌大量的粘液,这些粘液会封住海底泥沙,这样缺氧的贝壳都要从泥沙里面出来被吃掉,或者被憋死。所以海星泛滥对于贝类养殖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
海星对于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并不陌生,但是今年海星泛滥程度如何呢?1艘渔船,雇佣3名潜水员,6个小时可以打捞上来五六千斤海星,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一个潜水员一小时可以捕捞多斤海星。而在海底,海星都是层层叠叠生长在一起,真是应了那句青岛日语“一挖一麻袋”。
海星大军的泛滥,给养殖户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它所到之处片甲不留,尤其是红岛海域附近蛤蜊等贝类养殖丰富,面对海星的肆虐,无辜的蛤蜊仰天长叹:“既生蛤,何生星?”
确实,如果蛤蜊会说话,它现在肯定是一肚子的委屈。根据相关专家的说法,在青岛近海海星的繁殖期在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1月份。在去年10月份,当地养殖户就发现苗头不对,海星年年有,但是今年数量却比往年多。因为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也未引起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到了今年开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海星大军逐渐庞大起来,单个个头也达到1斤重,已经到了事关蛤蜊生死存亡的时刻了。跟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渔民面对海星泛滥可不会坐以待毙:潜水捕捞效率太慢,拖地网捕捞又会“误伤”养殖蛤蜊,用地笼网又被禁止。无奈靠潜水清理海星的速度太慢,直到海星大军对于近海滩涂贝类的威胁触动了红色战斗警报,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直到日前,青岛当地的海洋主管部门紧急出台措施,允许养殖户在养殖区域临时应急使用“地笼网”,加快海星清理速度。而经过前期的调研,他们发现这种方法是很有效果的。
虽然地笼网被禁用,但对于目前所面对的严峻挑战来说,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这次海星灾害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海星繁殖能力超强,一次产卵可达-万粒,对于防治海星繁殖过度,相关专家表示,应该在海星繁殖季节大量捕捞其亲体,以预防来年大量繁殖。而有的专家也提出此次海星泛滥的几种可能:一是这批海星产卵繁殖时没有遇到天敌,使它们有较高的成活率;二是可能它们原栖息地的食物变少了,需要新的更多的食物来源;三是凭借它们的化学感受器发现了胶州湾蛤蜊养殖区,所以大量地聚集过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造成这次海星灾害的原因就包括在海星繁殖期没有遇到天敌或者对其亲体捕捞,导致目前泛滥成灾。
这次海星事件对青岛海洋养殖产业来说是一种灾害也是一种启发,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灾害预警处置机制时不我待。假如在海星繁殖期相关部门能够监控到海星数量异于往年,那么就应该立刻启动处置预案,提前制定灾害预防处置方案,通知养殖户及时清理海星消除威胁或者延缓蛤蜊苗投放时间以此来规避损失等等。
据了解,海星是一种冷水性物种,如果海水温度升高的话就会转移到深海。愿春暖花开日,海星退去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