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70后儿时的海四扒蛤蜊

程少为出诊时间 http://www.cien.com.cn/2020/0927/106012.shtml

小时候到了暑假的时候,各种玩耍的方式五花八门。下河游泳,挖姐猴,逮知了,晚上捉迷藏。而最喜欢的,还是等到退潮的时候,去海里扒蛤蜊。喜欢的另一个原因是可以在通往海边的那条林荫小道上玩耍。小道位于村前,就是现在的神仙路,我们称之为“南大堆”,有三米宽。路的两侧生长着两米多高的槐树,经常摘下叶子放在嘴上吹,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槐树的根部长着地稍瓜,我们叫做“蘑个”。夏天的时候,枝蔓顺根而上,把槐树遮盖的严严实实,远远望去,犹如一把绿伞。堆北下边是人工挖的用于灌溉庄稼的水渠,早已废弃。水渠里生长着密密麻麻,各种各样的野草。还有诸如野蒜,札个,算杻子能吃的植物。这道水渠因为灌木丛太高,足足没过了膝盖,里面又有蛇,我和玩伴们基本不涉足这个地方。水渠的下边,便是一条贯穿东西的大河。河里的水很青,里面有各种的鱼儿,雷雨的时候,水面上便打着水花儿,偶尔还有大鱼跃出水面透气。站在河边,还能看到鱼儿露着黑黑的脊背,张着嘴游来游去。每到这个时候,恨不得下去逮几只上来。急的团团转时,就拿脚下的土疙瘩往水里扔,希望砸死一只。在通往村子的方向建有一座石头砌成的石桥,简单而粗狂。桥的下面的岸边,砌着石头,应该是为了洗衣服而放的。每当青蛙到了夏季产卵的时候,河的两岸便密密麻麻布满青蛙卵,黑乎乎的一片。无聊的时候便来到石桥的底下,在青青的河水里,卵触手可及,拿在手里捏着玩。到了卵孵化出蝌蚪的时候,河里到处又是黑压压的一片,这里一团,那里一团,摇着小尾巴游来游去。我总要捉上几只来,放在瓶子里玩。石桥的东边,岸的北侧有一片河滩,每到这个时候,岸边住满了鸭子。在水里找鱼儿,蝌蚪吃。吃饱了就在岸边休息,下蛋。到中午放学的时候(学校就在岸边的不远处),就会到岸边捡鸭蛋。暑假或者星期天的时候,便会到河的两岸叉青蛙。两岸布满了芦苇,青蛙就栖息在此处。找一根竹竿,捆上叉子,看到青蛙露着头时,猛的刺下去,一般不会空手,捉到的青蛙拿来家喂鸭子。以前的青蛙到处都是,田间地头,家前屋后。雷雨过后,更是一片蛙叫。特别是在雨后的夜晚,在呱呱的蛙叫声中,闻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入眠,感觉人生不过如此,吃饱,睡好,知足而安!我家离海边有五里的路程,暑假的时候,便会约上三两玩伴,走在林荫小道中,听着蝉叫,边走边玩。到了海边的槐树林里,周围布满了野枸杞树,红红的果实很好看,摘一个放到嘴里,甜中带苦,不怎么好吃,而且树上长满了尖刺,我们并不怎么喜欢它。现在知道有养生的作用,却已难觅踪影了。

第一次去海边的时候,被大海完全吓住了,远远望去,无边无际,海风在耳边呼呼的吹,空旷的吓人。那是五六岁的时候,和玩伴两人不知不觉逛到了海边,正是退潮的时候,两人在里面的沙滩处玩得不亦说乎,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的来临。发现潮水涨上来的时候,赶紧惊慌失措的往岸上跑。跑没多远,却被脚下的河流挡住去路。退潮的时候,沙滩上会有很多的条状河流,退潮的时候海水不多,涨潮的时候海水便首先涌入进来,隔断沙滩。眼看身后的海水跟了上来,脚下的河又水深过不去,我们两人吓得哇哇大哭,这个时候幸亏一位渔民跑了过来,把我们抱了过去。

有的时候去的早了,潮水还没有退到有蛤蜊的地方,我们便会在沙滩上的碉堡玩。爬上去,然后再跳到柔软的沙滩上。或者在上面听着海风,小睡一会。碉堡里面左右一扇大石门,几个人用手一推,便会吱吱的推开。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是什么模样谁也没见过,那时的手电筒很暗,只能照巴掌大的地方。大人又会吓唬我们里面有吃人的动物,谁也不敢进去。到了五年级的时候,海岸线东移,海水已淹没了半个碉堡。某个星期天和朋友建明爬上去玩耍,海浪正拍打着石门。建明坐在碉堡上往下看,差点掉到海里的石门上。吓得我一身冷汗,若是掉下去,不是摔在石门上,便会被海浪冲走。现在再去看的话,排列着的五六个,都已经整个的泡在了海水里。

以前的海滩没有被承包出去,可以随便的在里边扒蛤蜊。现在随着海鲜的稀少,价格升高,开始了承包制。在承包的海滩上是不允许无关人员进出的。扒蛤蜊的工具基本上是一种,把几根细钢筋弯曲,把头部砸扁,根部聚在一起,固定在一根木棍上。

本地退潮后的海滩分为两种地质,靠近海岸的是黄色的沙滩,有二三里长。再往里便是黑色的泥沙混合滩,走在上面很硬。蛤蜊一般生长在两者的交界处,用铁爪子在黄沙滩上扒蛤蜊时,就需要乘着退潮有水的时候,铁爪子放到沙里,然后用力往后一拉,连续的把黄沙松开,蛤蜊便会自己冒出来。有时拉几下见不到几个,有时候会有密密麻麻的一片。

因为蹲着比较累,在沙滩上扒蛤蜊又衍生出另一种工具,用锄头,就像耕地一样。用绳子一头拴在锄头上,一头摔在腰上。掌握锄头在沙里的深度,只需退着往后拉就可以。沙滩上有水的时候,只要拉着走就可以,有蛤蜊便会自己浮到上面来。若是沙滩上没有水的时候,只要在拉动的时候感觉到锄头一震,像是碰到了一块石头,便可以翻动黄沙,准会找到一个蛤蜊。黄沙滩里除了白蛤蜊,还会有黄蛤蜊。这种蛤蜊除了味道鲜美之外,肉质嚼起来很有筋道,口感更好,但是数量不多。比黄蛤蜊更稀少的还有一种蛤蜊,也是黄色的,个头很大,一只手握不过来。吃到嘴里,是甜甜的味道,价格也就更高。有的时候还会扒出一些虎头蟹,但吃起来麻烦,个头小,壳硬,肉又不多,一般都扔了。还有一种贝壳更硬,有美丽花纹的蛤蜊,叫文蛤,也很少价格高。虽然味道鲜美,但总觉得壳厚肉少,吃起来不过瘾。

退潮到深处时,也就到了硬硬的泥沙地,这种地方是蛤蜊最多的地方,多的时候一次能扒几十斤。但速度要快,因为海水退到这个地方就停住了,再过两三小时就会涨潮。这个时候铁爪子就会派上用场。一铁爪子下去,泥沙土便会翻出一大块,藏在里面的蛤蜊便会漏出来。多的时候,一块泥沙中会有六七个蛤蜊,露出舌头,水嗞嗞的喷出老高。这种泥沙地生长着的是白蛤蜊,又大又肥,比别的地方出产的更鲜美,在本地是出了名的好吃,素有“天下第一鲜”美称。其中有一种比白蛤蜊更大个的,区别是嘴边的条文是很黑的颜色,我们叫做”黑嘴油子“。因为又大又肥更鲜美,所以价格更高,往往扒到了就会和周围的伙伴炫耀一下。现在因为个人承包的原因,这种”黑嘴油“子也多了起来。虽然外地也有,个也大,但却不肥,肉质不佳,也比不上本地的鲜美。虽然价格便宜,本地人也不喜欢吃。还能扒到一种扁扁的蛤蜊,叫铁蛤蜊,肉也不多,而且粗糙,再者味道没有白蛤蜊鲜美,也不喜欢吃。

泥沙滩中还能扒到香螺,翻出来的时候,舌头吐出来很大,白白的都是肉,看着就馋人。用手一碰,舌头立马缩了回去。香螺做起来不用放任何调料,直接煮熟即可。味道鲜美,而且筋道足,有嚼头,又鲜又香。

扒蛤蜊不论大人或者孩子,都是比较轻的力气活,等到涨潮的时候就回家。多的时候能扒三四十斤,少则几斤。一开始的时候,海边没有收购的,需要回家拿到早市上去卖。满载而归虽然听起来不错,但是要把这些蛤蜊弄回家,也是蛮累人的。在海里经过五六小时的劳作,早已饥肠辘辘,又渴又饿。去的时候这段路程感觉不到远,回来的时候,越走越没底气,总感觉离家是那么的遥远。那个时候的自行车还不是很多,基本都是步行。到家后,先是一瓢凉水灌下肚,然后卷个煎饼下肚,也是无比的香甜。等到晚上烧火做饭的时候,再往灶舌里放几个新鲜的蛤蜊,看着慢慢的张开口,拿出来顾不得烫嘴,连着里边的汤汁吃进嘴里,更是原汁原味的鲜美。

还有一种比蛤蜊更小的贝类,因为幼时如沙粒般大小,故叫做海沙子。海沙子生长在泥土滩里,生长的小的,我们把它卖给养殖户。扒海沙子很辛苦,手握工具,需要玩着腰,用力的把工具按进在硬泥沙中,然后在泥沙中来回的刮,海沙子和泥沙一块进入到网中,再放到海水里把泥沙洗掉。特别是潮水到深夜十二点到一两点退潮的时候,母父便把我喊起来一块去,把我丢在家里不放心。每当这个时候,便是半梦半醒,晃晃悠悠的跟在父母身后。只有退潮的时候,走在水里,戏耍着火星潮,才会完全清醒过来。跟在父母的身后,玩着各种停留在沙滩上的小动物,然后看日出慢慢的从东边的海平线上升起----一点一点的天空亮起来,然后东边的海水出现红色,继而太阳探出一点头,直到整个太阳出来,红色的朝阳铺满海平面。

那时候自然生长的海沙子很多,一次能够扒两三蛇皮袋,涨潮的时候,还要人工或挑,或抬的运到岸边,然后送给岸边养殖塘喂对虾,运得过程很累。而且在泥沙中,溅起的泥沙身上到处都是,又脏。

等到沙海子成长到大的时候,我们便扒来家,或放上辣椒直接炒熟,当做瓜子一样磕着吃。或者直接煮熟,用工具把肉像淘米般陶出来,和鸡蛋一块炒,或者炒辣椒,一样的鲜美无比。

喜欢本文,请点赞并转发!

长按以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xg/87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