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你知道作为青岛人不变胖
有多辛苦吗
FOODMAPINQINGDAO
提到青岛的饮食,你可能会想到海鲜、啤酒……还有呢?
驻足上几天,你会发现青岛的食性远不止这么简单。从家常菜到大排档、本帮菜到西餐日料,青岛的美味足以让你从早餐吃到夜宵依旧不重样。
这是一份来自本地小嫚儿的青岛美食地图,看完了记得收藏,下次来岛保证你不愁吃什么。就好像一位朋友说过的:“在青岛你不会变老,倒是会变胖。”
(店铺地址见文末)
温馨提示:下文内含大量美食图片以及动图,流量不足请在WI-FI环境下浏览,且在睡前谨慎点开!
琴岛海味
AboutSafoods
青岛人管蛤蜊叫“gala”,家常的辣炒蛤蜊是青岛最普遍出现的海鲜菜。原本咸鲜的蛤蜊带着皮和小红干辣椒炒在一起,香辣多汁,是绝佳的下酒菜,顿顿家席都必不可缺。
走在海鲜市场,一盆鲜活的蛤蜊吐着水儿,时常还会溅到来往的顾客。只有等蛤蜊吐干净了,肚子里没了泥沙,味道才最完美。
青岛人还喜用蛤蜊肉煮疙瘩汤,疙瘩汤本身就是简单易做又有营养好消化的美食,有了新鲜海鲜食材的加成,味道更加醇厚,也富含海边城市的新意。
出镜:吕氏疙瘩汤蛤蜊疙瘩汤
制作方法不难,先带皮煮好蛤蜊留汤备用,再剥除滑嫩的蛤蜊肉,和所有疙瘩汤一样,加入顺滑的蛋花和小颗的面疙瘩,抵消了海鲜的腥味儿,只留下了海味的鲜美,即使是不爱吃海鲜的人也很好接受。
豆角炒蛤蜊肉也是蛤蜊在青岛常见的做法。
(滑动图片可浏览更多)
大虾炒白菜是青岛的传统菜,对虾的红油格外诱人。
出镜:前海沿大虾炒白菜
(滑动图片可浏览更多)
独属这片海湾的、看起来灰灰白白其貌不扬的蛎虾,是最解馋的小海鲜。这种小虾难以养殖,每一片水域长出的都不同,只有来自黄海湾的真正符合青岛人口味。
小个头儿的蛎虾肉质里带着一丝甜味儿,其最正宗的做法也最简单,就是白灼。海鲜本身带着海水的盐分,不用加食盐,就已经滋满了味道,只要加入姜片去腥,保留住蛎虾原有的口味就足以。当然,蛎虾也有不少别的做法,其中比较出名的是红焖,这种做法做出来味道更香甜下饭,许多小孩子都会忍不住盛些酱色的汤汁拌进米饭里。
出镜:靓湾海鲜海景餐厅白灼蛎虾
海边城市对于海产品美食的开发超越你的想象。外地人最吃惊的,往往是青岛人吃海星。虽然海星的外表并不能激发起多少食欲,你若壮胆尝过一次,必会成为心头好。烤着吃或是蒸着吃,徒手剥开坚韧的外壳,用牙签、筷子或是干脆用手指戳出里面的内容物,每一口都是海洋本身的鲜味。
滑动图片欣赏青岛人烹制红烧黄鱼全过程
青岛人做的海鲜水饺也是一绝,当然饺子这种东西,永远只有家里的最好吃。
“每回青岛,最馋的就是我姥姥包的鲅鱼饺子,一点儿也没有腥气,那种馅儿只有自家能调出来,比’船歌鱼水饺’这些饭店卖的好吃多了。”
出镜:蓝港小厨墨鱼水饺
塑料袋里的散啤
BrinaPlasticBag
中文“啤酒”一词,最早是青岛人发明的,时间大概在到年左右,也称“皮酒”、“脾酒”。从这里也能看出,岛城和啤酒的缘分,很早就结下了。
青岛人不是如传说个个都很能喝,但是青岛啤酒的鉴别个个都是行家。啤酒的种类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繁复,除了传统的粮食麦香啤酒,还多了蓝莓啤、绿啤、水蜜桃啤等等新鲜的种类。
青岛啤酒分很多厂,市内的有1、2、4、5厂,青岛啤酒瓶盖上面有两行印码,第一行数字是生产日期,第二行就是厂家编号。过去本地人最认的啤酒是1厂出的,酒的口感最好,也不容易上头,但近两年随着大众口味的变化,也有人开始钟爱2厂啤酒的清新口感。
最出名的袋装啤酒,叫做散啤,一定是当天生产出厂的新鲜啤酒,没有进行高温杀菌以及过多保鲜处理,保持在0度的温度装进保鲜罐(也就是青岛街头随处可见的装满啤酒的大金属罐)里,口感清新爽口,比起罐装的熟啤更温和,啤酒花儿的清香也更明显。
塑料袋里的散啤
有很多青岛人喜欢选择只有24小时保质期的原浆啤酒,比起普通的散啤,原浆酒更加醇厚,酒劲儿也更加大,适合追求浓厚口感的品尝者。
说起塑料袋里的啤酒,不少青岛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佚事:
“小学时候我爸开车带我在西镇菜市场买了散啤,让我在车上拎着等着他,我头脑一热,把塑料袋落在车座上就撒手了,啤酒洒了一车,全滋进皮座里了,车里的麦香味儿冒了一个月。”
“在市场买了原浆又买了烤串儿,结果竹签子把啤酒袋儿戳透了,只好站在街上对着孔儿干了两斤啤酒。”
另外,许多人也爱喝口感清新的纯生啤酒,采用无菌酿造,酒精度较低,酒味儿不那么重,不容易喝醉,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感觉上要友好不少。通常我们喝到的纯生啤酒,是由青啤2厂生产的。
青岛人“哈酒”,绝对不会小气,常常是一满杯一满杯的干,实诚。青岛人好酒,有不少“酒彪子”,但也有规矩,不是强迫人喝酒,不能喝直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不过要是你耍小心眼子,总剩个杯底儿不喝干,或是给别人多加酒自己少加,连店主家三四岁的小嫚儿都瞧不起你。
藏在巷子里的小东洋
JapansandKoranFoodinQingdao
出镜:DAOZAO生吃拼盘
青岛离日本和韩国都不远,也就自然有不少日商和韩商来到青岛经营,同时也带来了日韩的饮食文化。
出镜:DAOZAO
(滑动图片可浏览更多)
有了新鲜的原料做基础,青岛的日料有独到的口感,深受欢迎,但青岛人嘴巴也吃刁了,不仅要求食材新鲜可口,酱料调味的正宗一样也不能少,这给青岛的日料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想要长期在岛城生存,一定要一直维持出色的口味才行。
“小时候第一次吃寿司日料是在中山路的一家寿司店,记得那家店开了挺多年,中途搬过一次家,再后来还是不见了。那个时候我还不敢吃刺身寿司,每次都只点鳗鱼饭,拌着吃就满足了。后来第一次敢吃三文鱼也是在那里,至今都觉得是我吃过的最新鲜的鱼生。后来到了北京,一时兴起跑去吃一份的鳗鱼饭,那种满足感还是不知所踪。”
热烘烘的白米饭上面盖着软糯的鳗鱼肉,浓稠的酱汁一浇,再配上切得细密均匀的鸡蛋丝,饱腹感十足的一顿鳗鱼饭,是不少青岛娃娃曾经偶尔周末才能享受到的独特美味。
出镜:DAOZAO茶壶汤
另外,居酒屋在青岛大受欢迎,除了和日本地理位置上的靠近带来的文化交融,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喝着小酒、吃着酒肴聊天的氛围很是适合青岛人。
出镜:吉宗居酒屋鸡肝串
暖身的乌冬面、茶泡饭,香松酥脆的炸鸡块、牡蛎盒,再配上一壶烧酒,边唠嗑边下肚,定是从头暖到脚。就是一颗平凡无奇的饭团子,就着腌萝卜咸菜,咬一口也是结结实实又朴素的满足。
出镜:吉宗居酒屋
(滑动图片可浏览更多)
“有一回初春,和朋友在大学路附近逛,因为头几天都是大晴天就穿得薄薄的,结果到了下午突然阴天起风,最后基本上是逃进了小巷子里不起眼的’松’居酒屋。喝了一碗乌冬,宛如重生。”
出镜:松居酒屋
(滑动图片可浏览更多)
不过如果是有朋友来到,想请他们来顿奢侈点的正经日料,很多人可能会选择“Daozao”之类的日料店,自助单点都有选择,海鲜的新鲜度也有保证。极地海洋世界和奥帆中心的“Daozao”向来座无虚席,开了这么多年,每每去了,哪一样刺身都不会少点。
除了日本料理,来自韩国的琥珀炸鸡配啤酒,也是不少青岛人的心头爱。
世界杯期间,仿照韩国小酒馆开张的各色韩式炸鸡店都是座无虚席。晶莹剔透的甜辣琥珀酱,配上香酥馅嫩的鸡肉,吃起来竟和济州岛上的小酒馆没差。这也是自然的,毕竟许多店家老板本就是土生土长的韩国人。
“假欧洲”里的小资情调
PrtndtobinEurop
有人说在青岛可以假装在欧洲小镇,这点不假。
海边老城的德国建筑群、藏在红瓦绿树里的天主教堂、充满岁月痕迹的菠萝油子路,时常让人有种身在异国他乡的恍惚感。
这种国际化文化等交融在食物上也有不少体现,早午餐和下午茶就是其中的突出表现。
来源于海外的早午餐brunch文化,在这些年也穿入了中国,青岛相比于北京上海要慢热些,能提供早午餐的餐厅还没有遍地都是,不过岛城的年轻人们也早已经发现了不错的去处。
坐落于闽江二路的AFS餐厅,有着粉刷凹凸不平的冷调白色外墙,墙上“AFS”三个字母没占什么面积,小小的店面却能提供一顿正宗的brunch。
进入店门,精致的北欧风格装修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作为餐厅却恰到好处。座位不多,如果想保证有位置最好提前预定,毕竟他们家在青岛小年轻之间已经小有名气。
AFS餐厅店内环境
(滑动图片可浏览更多)
各类松饼(pancak)套餐是他们家的特色,分咸口和甜口多种配菜,搭配温热松软的松饼,着实挑不出毛病。想要正经吃一顿,点了牛肉鹅肝松饼配上半熟班尼蛋,切开外皮看着蛋液流淌而出,馋虫就被勾了起来。
出镜:AFS早午餐
比起最近才火起来的brunch,西式下午茶的文化在青岛早已流行,而最亲民的下午茶场所,自然是各色咖啡厅。
大学路,一条满载着无数青岛人记忆的老街,周围有实验中学(也就是曾经的育才和老青岛二中)、大学路小学、39中老校区、海洋大学老校区等好多所校园,文化底蕴深厚。
道路两侧一个人抱不过来的法国梧桐树散开枝叶洒下阴凉,记录着这条老街上的故事。
然而就是这条古老的街道,如今也被称作青岛的“咖啡一条街”,整条路上大大小小的咖啡厅不下十家,给了想要休闲一下午的人们充足的选择。
米高咖啡在大学路上很出名,不少人都眷恋着他们家的肉酱意大利面。从新鲜店面开到现在,米高咖啡不再“年轻”,客人却依旧络绎不绝。
米高吸引的不只是常常光顾这里的中学生和上班族,就连住在路附近年近80岁的“老青岛”,也忍不住想来尝尝“年轻人的口味”。
再往下走,“花时间”这家小店一定会吸引你的视线。推开门一眼看去,“花时间”里是琳琅满目的小工艺品,墙上还挂着店家自制的刺绣手袋。“花时间”不止步于咖啡,除了可以在这里细细品一杯手冲,还可以在店里逛逛,挑选想送给朋友的手信。另外,他们家还有丰富的特色手工课程,布艺、蓝染等等有趣的工艺都可以在这里学到。
掖县路转角的JamsCaf已经开了7年,迷你的店面承载不了太多客人,却更适合安静的休息,品尝美味。
店里特色的“酥酥”,是一款满载着甜香的甜品,沾着奶油咬一口酥脆的外皮,奶香四溢。
冬天的时候,来一杯特色的温热“暖暖果汁”,喝到一半舀一勺货真价实的果肉,也是不错的选择。
JamsCaf店内环境
青岛人的小馋嘴
OriginalMmorisofSnacksinQingdao
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最爱的特色零食,青岛人也不例外。
从老青岛到新青岛,青岛人的零食换了一波又一波,小馋嘴们却一直没有停下“吃货”的步伐。网络上火了的路边摊其实只是属于一部分人的,大把的青岛人土生土长却从来没扒过野馄饨。但每个青岛人都有属于自己回忆的、独一无二的路边摊、小零嘴,或是某些独特的美食记忆。
“野馄饨和毛豆花生做夜宵”店铺:二红烧烤
青岛城区环境整改之后,传统的野馄饨已经很少见。
想在晚上吃到室外的馄饨可以选择较为卫生的烧烤摊外桌享用。
“我妈怀着我的时候,就想吃螃蟹,于是几次去家旁边的小餐馆,一人点一只通红的大海蟹,吃得满嘴流油。有一次碰上她同事里两个小年轻坐在邻桌,两个男孩儿点了盘土豆丝就着米饭,我妈听到他们犯馋,其中一个悄悄说:’同样是吃个饭,你瞧瞧人家的生活质量。’”
出镜:中山路一号的无花果面包
“我小时候最自豪的事情,就是3岁就能自己早起下楼买早饭了。那个时候住在八大峡,楼下的早点摊儿是幼儿园同学的姥爷开的,都认得我,每回送我一颗茶叶蛋。我能给全家打甜沫儿(一种青岛特色的咸口儿菜粥)吃,还记得买馅儿饼,提着一大袋子上楼,路上人见了都夸我。”
出镜:前海沿拔丝地瓜
“最想念的当然是小学边上的炸串儿摊,还记得学校有一阵子严查,我忘了这回事,和好哥们儿买了一串儿炸蘑菇分吃,被班主任撞见了,当着全班点名起立批评,超级丢人,不过想想真好吃。”
出镜:春风十里咖啡馆松饼、饮料
“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每次去汇泉那边海水浴场洗海澡上来,沙滩边儿上卖的煮玉米,真香,游泳完了那种饿劲儿真的能把玉米吃出山珍海味来,就是我至今都不懂为什么海边总是有卖玉米的。”
“我一直不觉得绿豆糕好吃,小时候好奇尝了一次就再也不想吃了,就奇怪怎么总还是有人排队买。”
出镜:靓湾海鲜海景餐厅黄花鱼
“最好吃的就是老城区家家户户院子里种的无花果,个头不大,稍微软了就被我和姐姐摘下来掰开吃了,其实想想没那么甜,但就是好吃,可能是因为不要钱吧。”
“中山路的糖葫芦!小时候每次乖乖陪我妈逛完百盛就能得一串儿。现在想想我真是好收买。”
出镜:浮茶
“我爷爷家门口有个小卖部,没上小学的时候爷爷总带我去买棒棒糖泡泡糖。后来变成了一家联通营业厅,我哭了好久。”
出镜:方所书店内咖啡厅
70后们经历了青岛生活质量的大转变。最早零食种类贫乏,连家里的红糖白糖都是限量供给,有小孩馋嘴,就悄悄打开糖罐子粘点儿。于是,属于青岛孩子独特的零食,也就让老青岛人印象格外深刻。
有些孩子家靠海,家里常常购买海边便宜的虾皮儿,一大袋子,有时候嘴馋了,就抓一把,就着馒头大嚼特嚼,也算是零食。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最享受那时候的点心——枇杷梗儿、小眼镜儿、蜜三刀……咸口甜口都有,是简单的香。
出镜:7snss甜点
那时候学校门口,往往有老人提着篮子卖“嘘波螺”的,一小盅儿5分钱,用文具刀削掉尾巴,用嘴使劲儿嘬半天,没什么肉,其实主要就是尝个滋味儿。有时候,还会卖烤地瓜条儿,又香又脆,特别甜。
出镜:7snss海鲜墨鱼汁饭“蓝”
对于那时候的孩子,夏天的时候日子比较幸福。小孩子大清早就会听到商贩去批发冰棍儿的动静,老板们拉着自制的小车(一块木板加四个轮子),上面放着涂了漆的木箱子,里头塞着棉被,去老青岛食品厂的批发站批发雪糕。
孩子们听到小车轱辘的声音就知道冰糕来了,早早的跑去小卖部买冰棍儿。雪糕用纸包着,吃多少都要限量,最贵的7分的淡奶油冰棍儿和8分巧克力冰棍儿是很多孩子的奢望,而4分的花生冰棍儿是所有老青岛人的记忆。
出镜:雪冰抹茶口味
新的商城陆续开幕,小青岛们留连的商区里入驻了一家家星巴克、韩国的乌云冰淇淋、日本的雪冰,夏季的解暑冰品选择无限多,新鲜的口味也带来了新鲜的享受,不过当年吃上奶油冰棍儿那种夸张的幸福也不再有了。
吃的时候控制小口,小心冻脑袋!
熟悉的味道
TastsAlwaysStay
说起美食,其实每个青岛人,都有独属自己的记忆。以下是4段属于本地人的美食回忆。
每次从外地归乡,姑娘S总是得去一趟“无名小吃”。十几年前她第一次被爸妈带去“尝鲜”,小时候向来在外只吃过大酒店的S真真实实的被这家店如其名的“小破店”吓哭了。好在爸妈坚持,加上辣炒鸡脖的俘获,S小姐的一部分味蕾被这家小店牢牢抓住。
10年了,“无名小吃”门头没扩,依旧坐不了几桌,下厨点餐上菜的都还是那忙忙活活的一家老小,午饭在下午两三点就坚决“停伙”,来晚了恕不接待。这家任性的小餐馆唯一变了的,只是把传统的招牌换成了能发光的灯字,“无名小吃”四个字,像小店一样随性。
S小姐叫上了两位没来过的朋友,点上最爱的鸡脖、红烧黄花鱼和干煸豆角,再加上一大碗西红柿蛋汤,连鱼刺都咂一遍舍不得剩下,三个人在夏日的小屋里吃出一脖子汗。
小伙儿Z熟悉的青岛味道变了好多次,儿时他偏爱在江西路和福州路交叉口的“杨麻子大饼”,最喜欢他们家鲜香的菌汤,如今店已经不在了,他还时不时惦记起他们家“异常优秀”的葱油饼。
后来学下棋,在科技街附近,中午连吃了一个多月双莲卤肉饭,当时觉得简直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再之后好吃的多了,嘴也刁了,也吃过了静雅、锦上鱼府,过足了海边人的嘴瘾。如今Z觉得自己只想在西镇那边儿穿个裤衩儿吃炸串儿,体重倒是不答应了。
出镜:靓湾海鲜海景餐厅
女孩B对麦凯乐后面的和多田牛丼印象深刻,那时候青岛还是“小青岛”,没有万象城,没有什么新进网红店,聚会逛街总是在佳世客、麦凯乐附近的东部商圈徘徊。B喜欢看电影,那时候最好的电影院就在麦凯乐顶上,几个姑娘经常看完电影逛一圈儿商城,再到楼后面的小吃街吃一碗和多田的牛肉饭。
B最爱吃的是芝士牛肉饭,芝士条盖在热腾腾的肥牛饭上,搅拌开就会融化,拉出丝,奶香四溢,胃口不大的她也能吃完一碗小份。那时候一碗和多田的牛肉饭量大份足,价格也不高,B不知道现在他们涨价了没有,这家店是这条街上少见的坚持至今的餐厅,B承认自己也好些年没去过了。
麦凯乐商场火了没多久,百丽广场商城又开张了,年轻的顾客们都被转移到了那边,而没多久,万象城等等新的多功能商场的开张,显然再次调走了消费者的胃口。B前一阵子去看了一眼百丽,昔日繁华的“新商场”已然成了一座死城。“城市要发展嘛,”B也觉得没什么好悲伤的,只是觉得过去的幸福真简单,一大碗和多田牛丼就能满足。
出镜:和多田对面的宋家族亭
这条街曾是年轻的青岛人最爱的美食街之一
男孩C跟女孩C是一对酷爱音乐的青岛兄妹,而现在的“高氏私房菜”、过去的“高氏小蛤蜊”,是他们第一次知道约翰列侬的地方。出于店主的个人爱好,这里的盘子、碗、杯子,各种餐具上都印着约翰列侬的简笔画头像。
高氏私房菜的店主早在多年以前就赶了“复古风”的先驱,店里充满了古董摆设,摇滚乐歌词写了满满一墙,窗户下面贴满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友人“奉献”的纸币收藏,上面还写满了各种语言的祝福和纪念。
哥哥最喜欢这里的招牌辣炒小蛤蜊,蛤蜊比一般市场上的个头小,也更“鲜亮”,更适合下酒。爱吃甜的妹妹原本最爱吃拔丝香蕉,后来这道菜没了,她的每回必点成了宫保鸡丁。过去一楼经常有乐队表演,兄妹会坐在吧台上喝一晚上黑啤,少不了跑厕所。如今表演少了,店也老了,兄妹俩却还是时不时去一趟:“都习惯了,炒蛤蜊去哪儿不能吃呢,就还在他家吃吧。”
出镜:天主教堂
城市大了一圈又一圈,商区迁了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的食物更迭里,青岛人不断接受着新鲜的美味,但味蕾里那份老青岛的情怀,依旧未消。食物里有的,不再只是酸甜苦辣咸,还有一份回忆。
预订了中午的日料和海景下午茶,洋气的“小青岛”依旧不忘先在楼下的包子铺打一碗甜沫儿,垫垫肚子。
文中餐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