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海瓜子是贝类海产品,壳薄而透明,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沿海人野生食用贝类之一,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的滩涂上。海瓜子不是一种瓜子,海瓜子虽小,但肉质鲜嫩,美味,营养丰富,具有调节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海瓜子表面壳很薄,有一层粘液,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只是你不知道,全国各地海瓜子的叫法尽管一致,但长相却不近相同。自北向南分别有:青岛“海瓜子”、浙江“海瓜子”和福建“海瓜子”三类,你知道吗?
青岛“海瓜子”
看到以上的图片,浙江的朋友们不禁会问,这也叫海瓜子?分明是割香螺嘛!在浙江叫做割香螺,学名是织纹螺。割香螺(或织纹螺)本身无毒,其致命的毒性是在摄取赤潮中有毒藻类后被毒化的,其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痹性贝类毒素,类似于河豚鱼毒素,也是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大量排入,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故频繁发生赤潮。赤潮中大量繁殖的藻类有些能够产生毒素,割香螺(或织纹螺)由于摄食有毒藻类或其他有毒物质而富集毒素。割香螺(或织纹螺)中毒主要是由贝类神经麻痹毒素引起的一种呼吸麻痹的中毒现象,以伤害人的神经系统为主要表现,如果抢救不及时的话,非常可能因为呼吸麻痹而导致死亡。事实上,割香螺的危险性并不仅仅局限于中毒类别,所以国家就命令禁止市场上再销售这种食物。
割香螺(或织纹螺)图片
其实看了以上的图片,割香螺(或织纹螺)与青岛“海瓜子”似乎相同,其实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割香螺(或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一般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也有的种类长度约为2至3厘米,宽度约1厘米。与普通海螺相比,割香螺壳色彩鲜艳,呈黄棕色;尾部的旋圈数多,而且旋得紧。青岛“海瓜子”和南方的割香螺在外形上差不多,很难看出两者的区别,但是从颜色上还是有点差别的。海瓜子的颜色偏黄,而割香螺呈灰黑色,可以根据颜色区分。
青岛“海瓜子”,学名钝拟蟹守螺
渤海主要出产纵肋织纹螺,学名钝拟蟹守螺,是汇螺科的一种。钝拟蟹守螺有一头很尖就像锥子一样,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海锥儿。青岛人管它叫海瓜子,一般把它用水煮了,来了客人拿出来,跟吃瓜子一样,肉质非常鲜美,一般用大头针挑食;吃不出的,把海瓜子的尾巴别断,用嘴吸着吃。螺肉只有丁点大小,然而其鲜、嫩的口感,恐怕无别物能取代。
福建“海瓜子”
除了青岛“海瓜子”,福建地区也有“海瓜子”,但长相却完全不同于青岛“海瓜子”,见上图。福建的“海瓜子”学名为寻氏肌蛤,外形像北方地区常见的海虹,却比海虹要小得多。寻氏肌蛤的贝壳大体上呈三角形,壳长17~24mm,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薄而透明,所以又名“薄壳”。雌蛤的肉为红色,雄蛤的肉为白色,这一点和紫贻贝相似。壳顶位于近前端背侧,腹缘直,中部微向内凹,足丝孔不明显。壳表面为黄褐色或绿褐色,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有时壳顶的壳皮剥落,露出白色壳质。外壳薄如蝉翼,轻捏即碎,透过外壳能直接看得清里面虫肉的颜色,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常潜于泥涂中约5至6厘米处。肉肥,盛产于梅季。
福建海瓜子壳甚薄,体表有粘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钙等多种营养成份,含有多种营养元素,而且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大众化海产品,海瓜子在3月和8月这二个月为最佳,此时的海瓜子头大脂厚,体黄,味道鲜美,海瓜子吃法各异,一般有葱油、干菜海瓜子、茄子海瓜子,也可以酒渍、腌制。
浙江“海瓜子”
说完青岛与福建的海瓜子,最后来说说浙江“海瓜子”,看了以上的图片,你会感觉是否完全颠覆了你刚才对“海瓜子”的印象呢?浙江“海瓜子”学名叫梅蛤,产于潮汐频繁的泥滩中,属于贝类动物,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梅蛤与青岛的螺类“海瓜子”不是同一物种,其形状大小都与瓜子更接近,吃起來也与嗑瓜子一样,磕起来就停不了口。
浙江“海瓜子”是一种白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状如南瓜子,是一种在滨海滩涂生长的小水产品,因状如南瓜子而得名。肉质细嫩,口味清爽,不过,因海瓜子壳小肉少,也有不少人不爱吃,嫌它肉少仅够塞牙缝。海瓜子捕获时,多含泥沙,须在淡盐水中浸养半日,待海瓜子泥沙吐尽,方能备用。海瓜子是东海海区特有的海产,能吃到浙江海瓜子的地区并不多,以舟山或宁波地区为主。
虽然浙江“海瓜子”个头不大,但个小味美,易熟,只需用开水煮烫即开壳,经过葱油滋润后,葱香四溢,用舌尖剔出肉的瞬间,鲜甜之味溢于言表。
好了,你看来以上三种“海瓜子”,到底谁才是最正宗的“海瓜子”呢?对此,估计没有标准答案,毕竟美存在于鉴赏者心里,咱们就不在此制造矛盾与对立了,对吧?
相关阅读推荐美食杂谈▏舟山雷达网带鱼,好吃看得见溪流笔谈▏别了,“长江第一鲜”溪流笔谈▏细数宁波菜中的咸味杂谈▏那里人最爱海鲜,那个渔场海鲜最好,你知道吗?知识窗▏最全的十类水产品,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