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光疗费用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大洋深处阴冷灰暗。突然,一块落满泥沙的“石头”动了起来。它微微抬起,露出下面的柔软组织。周围的海水也开始随之扰动,不断有水进入和排出。原来,那是一只巨大的贝,它开始活动了。
遍布大洋的古贝
叠瓦蛤是在中生代分布非常广泛的海洋贝类。它们出现于二叠纪,在侏罗纪和白垩纪都相当繁盛。根据化石记录,在某些地质时期,由于庞大的个体基数,叠瓦蛤类的演化速度非常快,以至于只经过20万—50万年,其身体形态就会发生显著变化。快速的演化使得它们能够较快地适应环境,更好地利用资源。但是,即便如此,它们仍没能躲过白垩纪晚期的大灭绝。
科学家通过化石分析认为,一般叠瓦蛤和珠母贝、珍珠贝等贝类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它们贝壳厚重,也会在上面沉积珍珠质。说不定,它们也能产生珍珠呢。与珍珠贝一样,叠瓦蛤的贝壳看起来也有点儿歪,但与珍珠贝的贝壳不同的是,其左右两边没有“小翅膀”。
叠瓦蛤的贝壳表面通常具有非常明显的同心肋,就是贝壳上那些一圈一圈的结构。它们像年轮一样,能告诉我们贝壳的年龄。叠瓦蛤的同心肋很有特点,其外围非常粗大,看起来如同海水在沙滩上留下的波纹一般。一些叠瓦蛤似乎拥有相当长的寿命,因此可以长得非常大。斯廷叠瓦蛤是已知的最大的古贝壳。
从浅海到深海
年,斯廷叠瓦蛤化石发现于格陵兰岛西部,从地质年代判断,其应该属于白垩纪晚期,距今万—万年。这个标本竖起来比很多成年人都高。今天,这块化石的两片贝壳分别保存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地质博物馆和格陵兰自然资源研究所。
图片来自网络斯廷叠瓦蛤以滤食为主。它们很可能像今天的多数双壳贝类一样,张开贝壳,靠过滤新鲜的海水来呼吸和进食,遇到敌害时则迅速关闭贝壳。它们巨大的体形被认为是对深海缺氧环境的适应更大的贝壳意味着更大的鳃,这能帮助它们获取足够的氧。
一些研究认为,大型叠瓦蛤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有迁徙行为。它们的幼体在浅海生长,因为那里有足够的氧和食物。随着体形的增大,它们会逐渐向远海迁徙,直奔大陆架外侧。当长到一定体形,足以应对深海较低的氧气浓度时,它们就会从大陆架滑下,在深海固定。至于它们会不会像某些贝类一样把自己埋起来,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拥有如此厚重和巨大的贝壳,成年斯廷叠瓦蛤的天敌估计不会太多,大概也不需要刻意隐藏自己了吧。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这些已经灭绝的远古生物是不是很神秘?想看更多的有趣海洋科普文,可以看看这些书,增长海洋知识呦~
想买书的看这里
点击图片购买《认识海洋》系列图书?
点击图片购买《海洋生物图鉴》?
THEEND
相关链接
1.装,你们接着装!
2.青岛市第七届中小学海洋知识竞赛网络赛排位赛结果出炉!
3.这些问题有点刁钻
4.贝壳的秘密档案
5.我打赌,这些你都没见过!
6.线下活动
海洋创新实验探秘之旅——沧海月明珠有泪,让我们来做鲛人“泪珠”吧!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海洋探秘编辑部所有,若需转载、修改原文,请后台联系“探秘君”修改权限。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