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手臂一挥,违建的屋顶轰然倒地。年12月24日,中山路72号、号及周边近千平方米的违法建设开始拆除。
机械轰鸣的施工现场不远处的广西路43号,一座百年德式建筑里,杨宗祉的水饺店还在营业。几年间,杨宗祉的老邻居都陆续搬走了,在这里住了66年的老杨家,如今成了这座老房子里唯一还有烟火气的一户人家。今年冬天的寒风格外凛冽,百年老街更新的景象如火如荼,留守的老杨却依旧过得云淡风轻。“围城”内外,两个世界在日出日落的平行时空中交替并行。
留守的时光
上午11点,杨宗祉打开水饺店的大门,把手机放在柜台上,点开讲评书的APP软件,手机里说书人声音浑厚,抑扬顿挫,18平方米的小屋里立刻升腾起一股热乎气儿。这时的老杨仿佛开启了一种仪式,又像老农扛着锄把走进了他的麦田,熟练地擦地、擦桌子……一天的劳作就此开始。
“老店,进来尝尝水饺吧,有水饺,有海鲜。”中午11点半,杨宗祉站到店门口,开始热情地招徕起客人。此时,有路人目光游离地扫视着街区,八九不离十是外地游客,老杨赶紧往店里引,游客驻足,瞥了一眼店内,见没有人,立刻转身离开了。
老杨的水饺店离青岛著名景点栈桥不过几百米,算得上是黄金地脚。近几年,老建筑里的居民都搬迁走了,周围写字楼里的办公单位也陆续搬离,经常在街区活动的常驻人口越来越少。作为北方城市,青岛的旅游旺季算来也只有夏季一季。这个冬天里,老杨的水饺店几天不开和也是常事。
“今天又降温了,外面太冷了。怎么还没上人啊?”12点多,老杨的媳妇王红霞拎着一袋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蒜,走进店来。老杨接过蒜,打开袋子伸手进去翻了一下,嘟囔了一句,“怎么像洗过的。”把蒜拎进了里屋。水饺店里蒜是消耗品,以前都需要捣蒜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他们只给客户提供剥好的蒜瓣。
王红霞坐在靠门口的桌子边,泡好一壶茶,把袋里的瓜子哗的一声倒在桌子上,用手轻轻拢起一个小“山丘”,便开始嗑起来。老杨也坐在了媳妇对面,王红霞把瓜子往老杨那边推了推,说:“我刚才从四方路过来,看到那边在修路,路两边的楼也在改造,楼下还营业的门头房都用绿网罩住了。你说咱这楼要修的话怎么办?”
老杨也抓起一把瓜子握在手心里,边嗑边回道:“咱这房子改造是早晚的事,就是到时候不知道能不能提提意见,别把咱的门头改得都一样,一样字体一个颜色,打眼一看这一溜,都分不出一家还是几家。”
前几年,广西路的门头房要求更换统一的门头,老杨水饺店原来探出去的门楼招牌被拆除了。随着中山路周边人气日渐冷清,原来这条街上遍布的海鲜菜馆、海鲜干货店因为经营不善,缴纳房租困难,纷纷关门。因为是自家的房,老杨倒是没有租金难赚之虞,但改造后店门不到两米宽,淹没在一排紧锁的门头房中,不仔细看,实在看不出这家水饺店还在营业。
老杨早有想法把店铺再装修一下,最近政府也提出要把中山路打造成直通大海的步行街,但是具体改造方案没出来,老杨也不敢动工。
“咱等等吧,店里的装修风格最好是能和政府的改造风格一致,看看到时候有什么统一的要求。”老杨这样盘算着,虽然对门头被拆除一直耿耿于怀,但他还是打心眼儿里盼着政府的改造能早点启动。他就像一个在等着吹哨的运动员,比赛规则细节可以有争议有质疑,但是对于前方那个终点没有任何迟疑,那始终是所有的人的目标。
水饺店的门窗框还是木制的,密封不好,老房子里没有暖气,没有燃气,冬天的风呼啸着灌进屋里,愈发显得冷清寂寥。窗台上晾晒着的西红柿摆了几排,桌子上的茶水汽氤氲,夫妻俩经常这样面对面嗑瓜子、拉家常,一坐就是一天,透过灰蒙蒙的窗户,那些热闹的过往光景仿佛就在昨天。
曾经的烟火
年5月1日,老杨永远记得这个日子,那年他44岁,他的水饺店开张了。
老杨的父母人缘好,整个楼里的邻居街坊都来帮忙,红红火火地放了好几挂鞭炮。大家一起帮他张罗,有的擀皮,有的调馅。店里只卖水饺,一共有11种馅,鲅鱼、蛤蜊、黄花鱼、墨鱼、虾仁等海鲜水饺是特色,西红柿肉馅水饺是招牌。做饺子馅的西红柿要放在窗台上晾晒,让它熟透了,切碎了才能流出鲜美的汁水,加入的香菜末更是点睛之笔,讲究的食材搭配在一起,才能做出调动味蕾的美食。
那时候的中山路、广西路周围,发达商厦、百盛商厦、各式老建筑里人气兴旺,一到饭点,小小的水饺店就成了“单位食堂”,络绎不绝的人流寻着香气四溢的饺子味便拥了进来。一盘饺子20多个,卖8元钱,经济实惠的水饺店慢慢有了名气,十几平方米的小屋渐渐坐不下了,老杨又租下了隔壁邻居24平方米的小屋。
再后来,两间房都坐不下人了,就在旁边的走廊、门口的马路上支上桌子、摆上凳子,小小的水饺店一天常常要接待二三百位客人。最忙的时候,店里除了常驻4个员工之外,还雇了10个临时工帮忙照应。
因为靠近栈桥,很多游客把这家水饺店称作是代表本地菜特色的“苍蝇馆子”,在附近拍电影的明星们也特意赶来尝鲜,一时众多美食博主推荐,曾经还有日本客人把这间水饺店推荐到了国外的美食网站上。
很多年里,老杨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出门采购,起先是骑着自行车,去大港车站附近的批发市场,后来升级了摩托车,可以去更远的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采购。早起出门能买回最新鲜的肉和海鲜。肉搅碎,鱼也要刮肉剁馅,等把馅收拾好,饺子皮擀好,就到了中午上客时间。店里的伙计们就坐在客人身旁的一张桌子边,围着一盆盆馅料,饺子边包边下锅,让客人们看着放心、吃着舒坦。晚上招呼完最后一拨客人,常常已是半夜12点。
22年间,在这间老房子里,不知留住了多少南来北往的食客,煤气罐燎满烟火味,光阴的故事都已成了过往。
光阴的故事
其实这间靠马路的老房最开始并不是门头房,而是老杨一家人的卧室。
年,老杨在这里出生。家口最多时,他和奶奶、父母、大哥、二哥、姐姐七口人挤在这间层高4.3米,面积却只有18.5平方米的老民居里。
屋里要摆下三张床,父母睡的一张大床,大哥住校后,老杨和二哥睡在一张床上,姐姐睡在另一张床上。家里还有三大件:靠近门口是一个立橱放衣服,父母的床边是梳妆台,还有一台缝纫机……房子里每一处角落都藏满了回忆,老杨边嗑瓜子边回想,脸上不经意露出孩子的笑。
“别发愣了,有客人来了。”媳妇王红霞推了推老杨,他这才发现屋里进来两位客人。客人点了两盘海鲜水饺,一份炒蛤蜊。老杨起身去里屋厨房张罗,煤气灶打着,呼呼的火苗蹿起来,不一会儿水就烧开了……一顿忙活,老杨招呼了一声媳妇,王红霞起身从里屋的窗口端出饺子,给客人送上桌。
看两位客人拿出手机来拍照,王红霞问道:“你们不是本地人吧?”
“我们是青海来的,来青岛出差。”
“青海的羊肉太好吃了,我们去年刚去过青海旅游。”王红霞性格开朗,总能和来的客人聊上几句。老杨从厨房里走出来,也插话道:“我们去青海那次喝那个羊汤太美了,汤像牛奶一样白。”南来北往的客人,在美食面前瞬间没有了界限,夫妻俩和两位客人一下拉近了距离。
“大哥,你这房子是老建筑吧?从外面看感觉很有特色。”客人好奇地问。
“广西路是德占初期修建的第一批城市道路,建于年,这条路德占时期的名字叫亨利王子大街。它当时的地位可以理解为是一条迎宾大道。”老杨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曾经无数次地跟客人们讲起关于这座老建筑的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已烂熟于心。
“这里是广西路43号,大约是年建成的,属于保护性建筑物,是德国人建的一栋公寓楼,三层带阁楼和地下室……”客人们边吃水饺边听老杨滔滔不绝地讲着,关于这座百年老建筑的故事成了最可口的“下酒菜”。
送走客人后,老杨站在空荡荡的马路上端详着这座老建筑,他曾无数次地这样抬头看,开着老虎窗的蒙莎式屋顶、中央隆起的山墙,还有纵向的长窗有规则地排列着,这些都使得这栋建筑很是显眼。见过它的喧嚣热闹,才会更伤感它现在的冷清寂寥。
离不开的“围城”
曾经,这栋老楼里的每个房间都是一户人家,居住条件很是逼仄。每一层十几户人家,却只有两个卫生间,上厕所都要排队。4楼的阁楼是斜顶,地下室里潮湿不通风,也都住满了人家。老建筑里没有暖气,没有燃气,北面房子的整面墙上都长满了黑黑的霉斑。虽然离栈桥很近,德式老建筑独特的外观也是街角一道靓丽的风景,但是对于住在这里的居民来说,这是一座大家都想走出去的“围城”。
拆迁政策下来以后,不出两个月,邻居们都很快搬走了。拆迁政策很优厚,不足10个平方米的补足45个平方米,有邻居住的是十几个平方米的斜顶阁楼,还被补了多万元。拿到补偿款的街坊们去其他区换了个百平方米的暖气房,居住条件那是天壤之别。
邻居们都搬走了,老杨却不愿走。
开水饺店那年老杨已经44岁了。年轻时老杨也是个“心气高”的人,在中山路上的食品商店、糕点厂都上过班,年青岛开放出租车租赁,老杨一度租了辆出租车运营,一年就赚了7万元。有朋友在美国打工,老杨准备跟着去。然而就在他走前,父亲突然病了。哥哥姐姐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都上山下乡去了外地,只有老杨留在老房子里,照顾父母是他理所应当的责任。
因为房子靠着马路,父母就和老杨商量着用房子做点生意,开间书店或者小饭店。房间不大,最后决定开了饺子店。千里姻缘一线牵,临沂姑娘王红霞前来应聘打工,老杨被这个开朗的临沂姑娘吸引,于是,结婚、生子。
“这间老房子就像是我的田、我的牛。”老杨常常这样比喻道。老杨出力任劳任怨,媳妇性格开朗会招呼客人,夫妻俩经营的水饺店在红火的时候也赚了不少钱,他们在重庆花园买了套房,年又把长期租用的隔壁那间老房也买下来了。
说起来,这间老房子还是学区房,老杨儿子上德县路小学,升初中被分到附近的育才中学,市南区的名校教育资源是很多人花钱难求的。
最近几年中山路日益冷清,人流量客流量眼见着越来越少,实在不是做生意的好地方。“60多岁的人了,走不动了!”老杨常常这样感叹,年轻时闯荡世界的心,慢慢在这间老屋里融化,羁绊住他的,从父母到家庭,如今成了孩子的未来。年轻的时候想走没有走,一旦留下来生了根,便是一生的时光荏苒。
去年8月的一天,老杨带儿子在海边散步,不小心摔倒,手腕骨折了,但他吊着绷带一天也没休息。儿子正读初一,前两周刚给他交了多元钱的英语补习费。儿子每周要上语数英三门课的补习班,一门课一周的补习费用就要多元。
现在的小店开门一天也就挣个二三十元,但是开门就有希望挣到钱,关门就意味着没有了收入。一家三口,除了老杨的退休金,都靠这个小店维持生计。
老杨和媳妇也试过网络平台外卖,但是最终作罢。一是平台扣点30%,如果要赚钱,就要提高售价,一盘饺子也就二十几元,本身价不高就图个实惠,涨价就没意思了。而且水饺趁热才好吃,下好了水饺,外卖小哥堵车来晚了,耽搁几分钟饺子就凉了,路上颠了破了不好了,顾客有投诉还不够来回叨叨的。
如今光顾饺子店的多是回头客,搬走的老街坊们也常奔着这唯一的一处落脚地来看看,进屋喝口茶,嗑嗑瓜子,聊聊天,留守的老杨倒也乐在其中。
遗憾与希望
“是李沧商圈、东部商圈的崛起,分流了老城区的生意?是自己的经营太传统,赶不上现在网红店的新鲜玩法?”这些问题老杨始终想不明白。闲下来的日子,老杨无数次坐在靠门的桌子边看着外面这条街,曾经的热闹和现在的冷清简直就像是两个世界。
日子如流水昼夜不停歇,当你有一天抬头看时,突然发现窗外的世界就这样说变就变。
“你说咱门口的路要是改造,会不会把这些松树换了?”王红霞倒了一杯茶递给老杨,客人离开,小屋又重回安静。“这条路将来改成什么样”,是夫妻俩嗑瓜子时常聊的话题。
“我觉得松树不好,四季常青,长那么高还挡光。应该种点那样的树——春天发芽,夏天长叶,冬天也落叶,一年四季就得有个分明的样子。”老杨望着窗外的松树说道,“我小时候中山路上种的都是梧桐树,后来都砍了,真是可惜,长到现在也是百年老树了吧。”
“你最近老说你小时候的事,说明你老了昂。”媳妇王红霞笑了笑,调侃说,“还有一个月就过年了,你说,前段时间那么火的天主教堂灯光秀,能不能在过年的时候再弄一场?我那天去看灯光秀鞋都快挤掉了。”
“就得在这些老建筑上想点新鲜的玩法,你看灯光秀能搞热闹,说明政府只要投入精力,大家都来想办法,完全有能力搞好。”老杨望着门外,最近经常有挖掘机从门前路过,从挡在火车站前60米的高楼、中山路附近的违建房陆续拆除,到济南路拓宽改造,为中山路规划成步行街分流行车,今年唤醒中山路的“大动作”可算真不少。
“放心吧,肯定能改好。我们还等着过热闹日子呢。”老杨很有信心地对媳妇说。
“青岛的旅游旺季是夏季,应该让夏季来的顾客,也看看咱青岛的冬天。其实青岛的冬天格外美,红的瓦,白的雪,那就是一片童话的世界。”老杨扫视着店里满墙的老青岛照片。最外面一间,墙上都是雪景主题的照片,都是老杨问爱好摄影的朋友要来的。
此时,门外冬阳正好,漫进屋,洒了一地的暖暖时光。
对中山路来说,时间几乎不是问题。她把岁月沉浸在那些马牙石上,宁静,明亮,又充满倔强。一种无声的韵味就这样氤氲不散,让无数人为之沉迷,包括沈明书。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新闻文/半岛全媒体记者高芳因为你的分享、收藏、点赞、在看我足足的精气神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