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0月8-9日交节,今年为10月8日,这一天太阳行至黄经°。

古代把“露珠”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通纬·孝经援神契》:“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意思是:北斗星斗柄指向“辛”位,寒露时节来到,气温变得更低,寒意渐起,形成的露珠也即将凝结了。

“网轩凉吹动轻衣,夜听更长玉漏稀。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渐大,昼暖夜寒凉。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秋季,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甚至能看到银装素裹的雪景,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一副深秋的美丽画卷在祖国山河大地上徐徐展开。

寒露物候一候鸿雁来宾一候鸿雁来宾。《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鸿鴈不来,小民不服,鴈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鴈”同“雁”。意思是说自白露开始,鸿雁就陆陆续续启程南迁过冬,寒露时节,也差不多是后几批了,古人云:“先入为主”,南飞的鸿雁先到的为主,后来的就成了宾客。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意思是说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三候菊有黄华(摄影:翟文治)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说进入寒露时节,菊花开始绽放。《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记载。寒露农事金色的玉米收获季节的棉花田成熟待收的大豆黄河滩地正在收割花生(摄影:刘成恩)“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是秋收、秋种、秋管的重要时期,抢收抢种为寒露农事活动的主要内容,正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时北方正值玉米、大豆、花生、棉花丰收、种植冬小麦的农忙时节,秋收、秋种进入高潮。淮北地区自北向南陆续进入三麦(小麦、大麦、元麦的统称)、油菜、蚕豆等作物的适宜播种期。南方地区,进入寒露才算进入真正的秋季,单季晚稻行将成熟,开始收割。广西龙脊梯田的晚稻(摄影:刘成恩)翻地前先施农家肥(摄影:刘成恩)“人怕老来穷,禾怕寒露风”。寒露风是秋季冷空气入侵南方后,引起显著降温,造成晚稻瘪粒、空壳减产,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因这种低温冷害多出现在寒露期间,故被称为“寒露风”。这一时期南方的双季晚稻则正处于灌浆期,最怕“寒露风”的到来,人们可于“寒露风”来临前,采用施农家肥强壮株秆,加强田间灌溉,保持田间较高温度等方法,使水稻免受“寒露风”侵害。寒露习俗登封少室山秋景(摄影:刘成恩)登高:“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寒露节气、霜降节气与重阳节临近,都有登高习俗。寒露时节,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此时登高有“辞青”之意,这与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不过寒露时节,多数地方还没有红叶,想要欣赏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景,只能等到霜降了。斗蟋蟀斗蟋蟀:斗蟋蟀,也叫“秋兴”“斗蛐蛐”。它曾经是寒露时节的一大习俗。古代汉字中,“秋”这个字正是蟋蟀的象形,一般听见蟋蟀叫就意味着入秋了,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所以蟋蟀也叫“促织”,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斗蟋蟀始于唐,盛于宋,流行至今,明朝宣德皇帝也爱斗蟋蟀,致使一只好蟋蟀价至数十金。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促织》一文中,一只蟋蟀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故“斗蟋蟀”一度成了玩物丧志的代名词。作为古代市民社会的“雅玩”,北京、开封等古都仍有“斗蟋蟀”的习俗孑遗。黄河浅滩秋钓(摄影:刘成恩)黄河拟鲿(牛尾巴鱼)秋钓边: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就会游到温度较高的近岸浅水区活动,此时鱼儿为填肚越冬储存能量,就显得特别健游贪吃,易上钩、易钓获,是一年中钓鱼的最好时节,所以就有了“秋钓边”之说。垂钓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休身养性,自不必太在意渔获多少,切记要做到文明垂钓,安全垂钓。

吃母蟹

吃螃蟹:在古代,人们就有过了寒露吃螃蟹的习俗。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寒露过后、霜降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而公蟹因发育较晚,到阴历十月蟹膏才能长成“吃起来粘牙的乳白色、胶质状”,故品蟹有“九雌十雄”的说法。明代李时珍云:“鲜蟹和以姜醋,侑以醇酒,嚼黄持鳌,略赏风味。”清代文学、美食家李渔“以蟹为命”,自言“螃蟹终身一日皆不能忘之。如今,“阳澄湖大闸蟹”已经占据南北城市。不过,螃蟹属于寒性食物,虽味美不可多贪。寒露茶喝寒露茶:所谓寒露茶,是指寒露节气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也叫做“正秋茶”,此后因天气变冷茶树不会再长新叶,因此这是本年度最后一次采摘嫩叶,故秋茶中以寒露时节的正秋茶为最佳。寒露时节,天气转凉,秋燥依旧,泡上一杯寒露茶,轻啜一口,茶香淡雅,茶味悠长,秋天的燥气随茶水徐徐消退。另外,部分地区还有寒露吃藕、吃梨、吃芝麻、饮菊花酒等习俗,这些多于秋季养生防病有关。寒露时节,天气干燥,早晚温度下降快,冷热交替变化无常,常常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也是感冒、腹泻、中风、心脑血管病、支气管炎、哮喘病、肺炎等疾病的高发期,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等高血压病。每年的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据全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达3亿,每年新增万以上,且患者年龄下降趋势明显。故寒露期间一定注意防寒保暖,调整饮食,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寒露谚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

寒露到,割晚稻;霜降到,割糯稻。

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

时到寒露天,捕成鱼,采藕芡。

寒露柿子红了皮(摄影:刘成恩)寒露节到天气凉,相同鱼种要并塘(摄影:刘成恩)寒露诗词《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唐韩翃

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

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

《秋日望西阳》

唐 刘沧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

太行山下黄河水,铜雀台西武帝陵。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余杨柳暮烟凝。

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

《秋怀三十六首·寒露缀衰草》

北宋邵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北宋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自古以来,寒露节气带来的自然都是浓浓的悲秋思乡之情,今年寒露节气刚好交节于中秋国庆小长假的最后一天,给人的却是难舍的离别之意。这是个不平凡的假期,可以说是“迟来的春节”,一句“山河无恙,家国梦园”,饱含的是中国亿万百姓的牵挂、担忧、磨砺、付出,尤其让人懂得珍惜。现如今,很多国家仍处在新冠疫情的煎熬之中,我们丝毫不能放松。“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在这个特别的寒露时节,请互道一声珍重!供   稿:刘成恩(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图   片:非特别注明来源于网络,所有收益归原版权人编   辑:郝晓静排   版:安冰冰初   审:杨支左终   审:楚小龙投稿邮箱:shengfeiyizhongxin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gx/6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