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jc/140117/4328648.html
位于紫禁城御花园内的钦安殿(图1),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年),是紫禁城中轴线上唯一的一座宗教建筑,里面供奉的是道教中的水神——真武大帝。钦安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采用独特的重檐盝顶形制,屋顶正中安3.50米高的铜胎镏金宝顶。
图1-钦安殿正立面
值得注意的是,殿前设有有青白石旗杆座,亦为明代制作,见图2。旗杆座高2.1米,平面为正方形,边长1.4米,由两块雕刻精美的巨石拼成,并采用两个铁箍束紧。基座下由厚度约为0.16米的石层衬托。旗杆座上原有木制旗杆,现已无存,但表面精美的浮雕仍留存下来。旗杆座顶部由四面连续的画面组成,一座座高山,山腰间一片片白云。顶部以下的四面,由相同的画面组成,每个画面都有边框,中心是两条飞舞的巨龙,一升一降,头尾相接,围绕着一颗宝珠蟠游,背景是上下翻腾的云层,云层下面是汹涌的大海,巨浪一个接着一个拍打着奇形怪状的礁石,水沫四溅,好似涌起千层浪花。夹杆石下部的平石阶上,也雕有海水,一波接一波,比较平缓,也是一组连续性画面。其中有各种形状的礁石、海兽、水怪出没其间。基座平阶上的海兽,除了常见的鱼(图3)、虾(图4)、蟹(图5)、龟(图6)等海洋动物外,还有一些海底异兽,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图2-钦安殿前的旗杆座立面
图3-鲤鱼
图4-虾
图5-蟹
图6-龟
1、带翅鱼化龙
这种海兽的外形特征为:龙头、鱼身、尾部有鳍、上身有翅,兼备龙、鱼、鸟的特征,可称为“带翅鱼化龙”,见图7。其形成特征包括以下二个方面。其一,鲤鱼身与龙首合体。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见图8。《山海经》有:“鳌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长安谣》有:“东海大鱼化为龙”。另民间也有“鲤鱼跳过龙门”一说,均可说明鱼能变化为龙。其二,鲤鱼身与鸟翅合体,见图9。《山海经·西山经》有:“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长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这句话大意是:“文鳐鱼形状像鲤鱼,长着鱼的身体鸟的翅膀,浑身布满苍色的花纹,头是白色的,嘴是红色的,长在西海行走,在东海游动,夜晚飞行”。清宫画家聂璜的《海错图》称文鳐鱼为“飞鱼”,在《海错图》中的相关描述为:“康熙丁丑,闽之长溪得见是鱼,己卯又见。两划水长出于尾而赤,周身鳞甲皆红色,头有刺,土人称为飞鱼”。聂璜还写了一则十六个字的《飞鱼赞》:“文鳐夜飞,霞红电赤。直上龙门,何愁点额”。带翅鱼化龙的形象出现在钦安殿旗杆座中,有祥瑞之意。
图7-带翅鱼化龙
图8-鳌鱼
图9-《海错图》中的文鳐鱼
2、海和尚
钦安殿旗杆座上的海和尚外形更像是鳖精,因为其外形具有乌龟壳,爬行的四肢已逐渐演化为手足,其足部站立,手持双锤,其呈站立状,怒目圆睁,保持警惕状,似乎在护卫海中平安,见图10。据清宫《海错图》中的“海和尚”记载,“鳖身人首而足稍长鳖身人首而足稍长,康熙二十八年,福宁州海上网的一大鳖,出其首,则人首也。观者惊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见图11。明人黄衷《海语》的“物怪”将海和尚的恐怖程度置于其他海怪之上,并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海和尚人首鳖身,足差长而无甲,舟行遇者率虞不利。宏治初,吾广督学大佥淮阳韦彦质先生将视学琼州,陆至徐闻,方登海舟,此物升鹢首而蹲,举舟皆泣,谓有鱼腹之忧”。这种“恐怖”的外形,使得海和尚成为护卫钦安殿、震慑妖魔的重要异兽之一。
图10-海和尚
图11-《海错图》中的海和尚
3、海马
旗杆底座上,可看到一匹马在水面上欢快地奔跑,此马称为海马,见图12。清宫《海错图》对海马的记载为:“海马之年久者,身上有火焰斑。其游泳于海也,止露头,上半身每露火焰,艇人多能见之。今人绘海马故亦有火焰,画蹄、尾俱是马形,而出露于海潮之间,非矣”;又记载有:“海马有三种。一种《异物志》所载,虫行善跃(图13),药物中所用。《本草》亦载一种海山野马,全类马,能入海。郭璞《江赋》所谓‘海马蹀涛’是也。一种形略似马,鱼口,鱼翅而无鳞,四足无蹄,皮垂于下若划水,尾若牛尾,即所图者是也(图14)。其身皆油不堪食。渔人网中得海马或海猪,并称不吉。”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旗杆座上海马的形象与海山野马相同;而《海错图》中的海马,则演化为鱼类动物。其实,“海马”一词在历史上很早就存在。如先秦的《山海经·海外北经》有:“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táotú)’。”“騊駼”是传说中善走的神马,因产于“北海”,故称之为“海马”。到隋唐时,“海马”的传说有了更加具体的版本。据《隋书》卷八十三介绍“吐谷浑”时所说:“青海周回千余里,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上,言得龙种。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焉”。到了明代,由于北方经常有边患,因而画师对优良的战马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用于各种纹饰上(图15),就出现了传说中的神马形象,以表现马的神奇,也与“海马”的名称相符。而钦安殿旗杆座的海马形象,亦具有明代海马的上述特征。
图12-海马
图13-虫形海马
图14-《海错图》中的海马形象
图15-明正德海马纹高足杯
4、海牛
图16所示的海牛脸型与猪有点相似,但海底异兽中的猪有着长长的獠牙。从健壮的身形和发达的四蹄来看,海牛的形象与陆地上的牛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而与海底真实海牛的外形(图17)有着明显的区别。相比而言,清宫《海错图》中的海牛形象兼有鱼类的特征。《海错图》对海牛的形象记载为(图18):“南海有潜牛,牛头而鱼尾,背有翅。常入西江,上岸与牛斗。角软,入水既坚,复出。牧者策牛江上,常歌曰‘毋饮江流’,恐遇潜牛。盖指此也”。
另海牛又有“美人鱼”之称,这一称谓的由来可追溯到数百年前。每当黄昏日落,或者明月高悬的时候,海上的渔民常常会透过弥漫的水雾,看到一些袒胸露肤的美丽“女人”在海上游泳、嬉戏,还有的把自己的“婴儿”抱到胸前喂奶。而这些“女人”的下身像鱼一样,她们时而出现,时而又被海上的迷雾遮住,因此,“美人鱼”的传说也随之诞生。其实他们看到的是母海牛。母海牛的乳房丰满,高高隆起,像人的拳头那么大,还生有一对4至5厘米的乳头,当它给幼仔哺乳时,常用两个肥大的胸鳍抱起幼仔露出海面,所以在傍晚或月色朦胧中使人容易产生错觉。
钦安殿旗杆座上这种海牛形象,与海底真实海牛形象差异巨大,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帝王对陆地动物的神化,赋予之海底畅行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仍在真武大帝的掌控之下。
图16-海牛
图17-现实中的海牛
图18-《海错图》中的海牛
5、海象
这个海象与陆地上的大象是非常相似的:体型庞大,有着长鼻、长牙和大耳,见图19。分析认为,这种海象的形象为匠师想象中的海象,其主要特征就是陆地上的象具有在海中特有的权力。而实际上明代的海象的形象比较丰富,其保留长鼻、长牙的特征,而身形则与龙有着某种程度的类似,见图20。今天的实际上它身体庞大,皮厚而多皱,有稀疏的刚毛,眼小,视力欠佳。长着两枚长长的牙,见图21。与陆地上肥头大耳、长长的鼻子、四肢粗壮的大象不同的是,它的四肢因适应水中生活已退化成鳍状,不能像大象那样步行于陆上,仅靠后鳍脚朝前弯曲,以及獠牙刺入冰中的共同作用,才能在冰上匍匐前进。同理可知,该海象形象反映了明代帝王赋予陆地动物海底畅行的能力。
图19-海象
图20-明成化斗彩海象纹天字罐
图21-现实的海象
6、蛤蜊精
图22所示的蛤蜊精为人形蛤蜊,其双足立于海中,双手执类似于叉的兵器,似乎在镇守海域。当然,这种蛤蜊精的造型与清代蛤蜊的造型有着明显区别。《说文》中有:“蛤,蜃属。有三,皆生于海:厉,千岁鸟所化,秦人谓之牡厉;海蛤者,百岁燕所化也。魁蛤一名复絫,老服翼所化也”。根据清人段玉裁的注解,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蛤:第一种是千岁鸟变成的蛤蛎,其实是海蛎,属于牡蛎壳贝类;第二种百岁燕(雀)变成的海蛤,才是我们今天说的蛤蜊,包括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蛤类;第三种是老蝙蝠(服翼)变成的魁蛤,如今称蚶,属于蚶科蚌类。《述异记》中也有类似的解释:“淮水中黄雀,至秋化为蛤,春复为黄雀。雀五百年化为蜃。”
图22-蛤蜊精
关于千岁鸟变蛤蜊,清宫《海错图》有:“或曰稚山禽也,曷为乎附入海物。不知稚虽山禽,而所入者,则海而所变者,则海中之蜃也。月令止曰雀入大海为蛤,稚入大水为蜃。而《尔雅》翼则有以别之,曰雀入淮为蛤,稚入大海为蜃。若是乎,蜃为海中之物”。蜃,就是大蛤。“稚入大水为蜃”是《说文》里提到的。这种形式的蛤蜊外形见图23。
图23-《海错图》中的“稚入大水为蜃”
关于瓦雀变蛤蜊,清宫《海错图》有:“瓦雀即麻雀也,闽人初为予述海滨花蛤,多系雀所化……花蛤果为瓦雀所化,曾亲见之瓦雀尝成群飞,集海涂以身,穿入沙涂之内,死具羽与骨,星散所存,血肉变成小花蛤无数,或以一雀而幻成数十百花蛤,亦未可知非一雀变一哈也”。这种蛤蜊的外形见图24所示。
图24-《海错图》中的瓦雀变蛤蜊
关于蝙蝠变蛤蜊,清宫《海错图》有:“本草云魁蛤是伏翼所化,故一名伏老。魁蛤如大腹捠榔,两头有乳,今出莱州,表有文图经云,老蝙蝠化魁蛤,用之至妙”。这种蛤蜊的外形见图25所示。
图25-《海错图》中的蝙蝠变蛤蜊
钦安殿旗杆座上的海底异兽像,体现了真武大帝对海中万物的绝对控制,亦是明代工匠丰富想象力的反映。
《故宫古建文化漫谈》作者:周乾
周乾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