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同学们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年5月24日生科一班组织了一次亲近自然的团建活动,这次出游的目的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成立最早的动物园之一的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
同学们在经历了愉快的游玩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了各自的红山动物图鉴。5月27日晚19:00,大家在学行楼召开主题班会,分享大家在红山动物园里的见闻。
01
?第一个为我们分享的是刘栩可同学,她介绍了一种十分罕见的动物——蓑羽鹤。
蓑羽鹤,鹤形目,鹤科,年12月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为无危物种。羽毛延长成束状,垂于头侧,喉和前颈羽毛也极度延长成蓑状,悬垂于前胸。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呈家族或小群活动,少见单只活动。常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水域附近地势较高的羊草草甸上。性胆小而机警,善奔走,常远远地避开人类,也不愿与其他鹤类合群。?图
刘栩可正在做展示优雅的蓑羽鹤
02
接下来是宋蕾蕾同学带来的“红山好儿大赏”,她以可爱的卡通形象为切入点,着重为我们介绍了细尾獴和小熊猫。
成年细尾獴习于群居,会挖洞,住在大型的地底有着数个入口的网状洞穴,一个群体的个体数量少则3只,多则可达40只,其中往往有一雄一雌处于统治地位,其他个体则负责"协助"养育其后代。它们的体重不到一公斤,喜食昆虫,主要以毛虫、蛆、蝴蝶、白蚁、蟋蟀、蝎子、蜘蛛、蚯蚓为食,也吃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性食物。
图
探出小脑袋的细尾獴
小熊猫体形像猫,但比猫肥,全身红褐色。长着一张人畜无害的圆脸,脸颊有白色斑纹。四肢粗短,是小短腿,而且腿及腹部是黑褐色的。有长长的尾巴,粗且蓬松,并有12条红暗相间的环纹。哺乳纲食肉目,小熊猫科小熊猫属。平日栖居于大的树洞或石洞和岩石缝中。早晚出来活动觅食,白天多在洞里或大树的荫深处睡觉。
图
萌萌的小熊猫
03
第三组介绍的同学是武晶菁,这一次我们走进老虎的世界,看看有什么新奇的内容吧。
孟加拉虎:头圆,吻宽,眼大,嘴边长着白色间有黑色的硬须,长达15厘米左右。颈部粗而短,颊部生有鬃毛。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均较窄,呈侧扁状,四肢强健,犬齿和爪极为锋利,嘴上长有长而硬的虎须。
图
满脸写着不好惹的孟加拉虎
白虎的特征是全身白色,有黑色或深棕色斑纹,野生白虎已灭绝,全世界的动物园里共饲养着余头白虎(年)。白虎只是孟加拉虎的一个变种,颜色与普通孟加拉虎不同。
图
打哈欠的白虎
东北虎: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野生西伯利亚虎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
图
“睡眼惺忪”的东北虎
04
紧接着是李梦瑶同学为我们介绍的我们的国宝动物——大熊猫。
成年大熊猫体型可达1.8米,体重斤左右,牙齿咬合力约1N,仅次于北极熊,比马来熊和亚洲黑熊都高。皮糙肉厚,而且跑得还快。属于食肉目,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主食才变成了竹子以及素食,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
图
瘫倒的懒虫大熊猫宝宝
张可嘉组还别出心裁的绘制了长颈鹿的手抄报,创意满分!
图
张可嘉组做的可可爱爱手抄报
05
第五组介绍的同学是黄星雨,在前面同学的基础上,她还为我们介绍了考拉、火烈鸟和水豚这三种可爱的小动物。
树袋熊即无尾熊、树熊。考拉,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因为树袋熊从他们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喝水,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
图
树上的三只小考拉
火烈鸟,亦称红鹳。是鸟纲、红鹳科3属6种鸟类的通称。火烈鸟的食物以水中的藻类、原生动物、小虾、蛤蜊、小蠕虫、昆虫幼虫等为主,偶尔也吃小的软体动物和甲壳类。
图
长腿界翘楚——火烈鸟
水豚,豚鼠科,水豚属,是一种半水栖的食草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性喜静,不爱戏耍,行动迟缓,但遇到危险则迅速跳进水中逃跑。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仅鼻孔、眼、耳露出水面。
图
“灰头土脸”的水豚
06
张志鹏同学为我们补充介绍了和尚鹦鹉、犀鸟和猕猴。
和尚鹦鹉是鹦形目鹦鹉科动物,分布于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和阿根廷等地。它主要栖息于海拔米以下的干燥开阔林地、有荆棘灌木丛地区。他们是一种生命力强韧、适应能力非常好的的中小型鹦鹉。
图
“装死”的和尚鹦鹉
犀鸟是佛法僧目犀鸟科的大型鸟类,因嘴形似犀牛角而得名。雌鸟认为,如果雄鸟头上长的(角)越大,说明即使他带着一个这么没用的东西也能活的这么好,那就说明这犀鸟生存能力强,结果就导致角越大的越受欢迎。
图
顶着大头盔的犀鸟
猕猴是群居性动物。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相互之间联系时会发出各种声音或手势,家庭成员间互相梳毛也是一项重要社交活动。他们大多白天在地面活动,夜晚退到树上去睡觉。
图
划水的猕猴
尾声
最后伴随着大家的掌声,这次的学风建设暨红山森林动物园交流分享班会顺利结束。虽然大家平时的学习压力很大,但是作为学习生命科学的我们,在钻研纸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在亲近大自然、亲近生灵的同时,不仅得到了身心的放松,也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也可以与生灵共舞,共同弘扬生科学风。
文案
许婧玟
图片
生科一班
图文编辑
武晶菁邓沐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