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能治白癜风吗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208/4575144.html
《中国国家地理》是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杂志,年荣获最受读者欢迎的科普传媒第一刊称号,荣登最具品牌价值杂志十强,年荣获“影响中国十大期刊品牌贡献奖”,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是生态科普类摄影杂志的权威。
年,东港市摄影家刘晓阳、苗臣海、刘静姝、许晓德、周贵平、刘云龙、崔秀华、王永生、陶良等9人19幅摄影作品,被《中国国家地理》分别采用在鲜味.兆丰年.附刊、第1期辽宁专辑、第2期“陆”辽宁、第4期、第10期海岸带专辑,这是东港市自然生态类摄影作品走出的新高度。
这些摄影作品不仅是摄影作者长期坚持创作的结果,更是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给予摄影者的回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近年来东港湿地的合理保护,相信这里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会更好。
我们将继续用镜头讲好东港故事,扎根沃土,记录当下,弘扬新时代。
下面请欣赏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东港市摄影家的摄影作品(图片文字说明均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配图的原说明文字)。
1.丹东东港南部的滨海平原,广布微酸性棕壤土,土壤肥沃,营养丰富,非常适合种植草莓,是中国难得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东港草莓近年名气愈来愈大,外地纷纷引种,但品质远不如东港。至今,北方地区冬天买到的草莓,主要产于丹东东港。(发表在年《中国国家地理》鲜味?兆丰年?附刊第26页摄影/刘晓阳)
2.丹东东港的草莓田里,鲜艳欲滴的红色果实秀色可餐,忙碌的采摘者心情无比愉悦。东港草莓口感独特、滋味香甜,但也十分娇嫩脆弱,要实现草莓的无损运输,还要从精致的包装开始。(发表在年《中国国家地理》鲜味?兆丰年?附刊第27页摄影/刘晓阳)
3.白蚬子中文学名叫做四角蛤蜊,是辽宁滩涂海岸代表性的贝类,白蚬子汤汁丰富,味道极其鲜美,尤其适合煲汤和白煮。“扒蚬子”采用拖网捕捞的方式,用巨大耙子牵引渔网,靠耙子的重量沉入淤泥,船再将滩涂“犁”起,白蚬子、杂色蛤等贝类随之被带入网中。渔民需在船上强力淤泥,并将贝类分装到编织袋中,船刚一靠岸,在码头等待多时的装卸工就会在渔船和卡车之间搭起传送带,将装好的白蚬子、杂色蛤通过传送带装到卡车上,再运往丹东的海鲜市场。(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辽宁专辑年01期页。摄影/刘晓阳)
4.涨潮为滩,落潮为海,海边的渔民掌握了潮汐的规律,趁着退潮时到滩涂上采集、捡拾海产品,养活自己和家人,渔民以这种方式享受大海的馈赠,我们称其为赶海。(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辽宁专辑年01期-页。摄影/苗臣海)
5.赶海的生活相当艰苦,人们陷进过膝盖深的淤泥中埋头扒开淤泥,蛤蜊便一层层地露出来,然后由强壮的渔民挑上岸,一次退潮的时间只能持续几个小时,但渔民的收获却很丰富。潮间带上的鲜活生命,不仅丰富了渔家的餐桌,也填满了他们的腰包。(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辽宁专辑年01期页。摄影/刘静姝)
6.春季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数以万计的大滨鹬和斑尾塍鹬飞来这里,形成壮观的鸟浪。(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陆”辽宁年02期30-31页。摄影/刘晓阳)
7.每一年,在东亚——澳大利亚迁飞区,以斑尾塍鹬、红腹滨鹬、大滨鹬等为代表的长距离迁徙鸟类都会结成大群,飞越大洋。这样的大迁徙是地球上的奇观,已经至少延续了数百万年。但近半个世纪来,人类对海岸滩涂的开发,使得大滨鹬、斑尾塍鹬等鸟类的种群数量下降,长此以往,再想一睹如图中这般密集的斑尾塍鹬鸟群从湿地上空簇拥着飞过的景观恐怕会越来越难。韩国的新万金已经给了我们教训,如何保护好鸭绿江口等残存的候鸟栖息地,任重道远。(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陆”辽宁年02期40-41页。摄影/刘晓阳)
8.我国辽宁省的鸭绿江口湿地是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飞区中的重要一站,每年迁徙季,在这里看到的群鸟齐飞的情景并不稀奇。不过图中的一幕并不是发生在人们熟知的鸭绿江口鸟类保护区,而是拍摄于东港市东侧一片由废弃的储灰池演变成的湿地,人类的城市,成了鸟类飞翔的背景板。(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期-页。摄影/周贵平)
9.上世纪90年代末,东港市一处电厂用于存储粉煤灰的池子被废弃,慢慢储满了雨水,变成了一片芦苇茂盛的湿地,被当地鸟类爱好者成为“大池子”。由于总面积只有亩左右,在地图上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在冬季,当植被枯萎之后,从空中航拍,可以看出这里还留有明显的人工设施痕迹,水域的边界非常整齐。(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期页。摄影/陶良)
10.尽管曾经是人类设施,每年的4月到7月,这里都会有大量候鸟栖息、繁殖。只要有足够耐心,守候在芦苇丛中总能拍摄到很多鸟类的精彩行为。(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期页。摄影/王永生)
11.发现被“闯空门”的凤头鸊鷉毫不客气地将两只“熊孩子”教训了一顿,赶来“护短”的燕鸥也不示弱,双方“家长”大打出手。(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期页。摄影/许晓德)
12.普通燕鸥是领地性较强的鸟类,在繁殖期尤其如此。即使有人类这样的“大动物”误闯它们的领地,也会收到尖利鸟喙的“热烈欢迎”。虽然这次是自己的“熊孩子”闯祸在先,燕鸥依然以最快的速度飞来“护短”。面对体型远大于自己的凤头鸊鷉,它毫无畏惧,从空中凶狠地啄击鸊鷉的头部,掩护着“熊孩子”们逃走。(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期页。摄影/许晓德)
13.眼看“自家娃”已经安全撤离战区,燕鸥也不再恋战。繁殖期的一场激烈冲突就此落幕,只不过燕鸥在临走前,完全看不出一点“理亏”的意思。在鸭绿江口的鸟类繁殖地,冲突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能目睹如此火爆的场面,依然需要长时间的耐心蹲守。(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期页。摄影/刘云龙)
14.与它们的亲戚普通燕鸥类似,白额燕鸥也是对后代关怀备至的鸟类。图中的燕鸥成鸟带回一条新鲜的鱼作为晚餐,但它的两个“孩子”中,左侧的雏鸟似乎不像另一只那样“有食欲”——这是因为它并不是白额燕鸥的“亲生孩子”,而是常与燕鸥混在一起营巢的环颈鸻的雏鸟,两种鸟类的食性并不相同。(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期页。摄影/崔秀华)
15.与白额燕鸥的雏鸟相比,环颈鸻的雏鸟喙部呈黑色,而燕鸥雏鸟喙部的颜色较浅,只在尖端呈黑色。环颈鸻雏鸟的颈部有一圈白色的环纹,腿部也更为修长,尽管如此,仅从外观依然很难将两种雏鸟分辨出来。像图中这样白额燕鸥夫妇巢中蹲坐着一只环颈鸻雏鸟的情况,在繁殖季偶有发生。(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期页。摄影/崔秀华)
16.体型优雅的黑翅长脚鹬有着一双醒目的红色长腿,它们通常在草丛和浅滩附近筑巢。为了保护自己产下的蛋,巢一般会高出水面。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有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就会让它们的巢岌岌可危。(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期页。摄影/周贵平)
17.眼看着水涨越来越高,焦急的黑翅长脚鹬借着从水中找到的一根长树枝,奋力保护自己的蛋免于灭顶之灾。鸟浪的生存已然如此艰难,却还要面临各种来自人类的威胁。当“大池子”湿地的名气越来越大之后,一些不法分子曾潜入这里盗窃鸟蛋,让这些鸟类本就不易的生存蒙上了更重的阴影。(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期页。摄影/周贵平)
18.水面之上,一群斑背潜鸭振翅齐飞,跳起了圆环舞。鸭绿江口对于鸟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大池子”目前仍然属于“编外”的鸟类栖息地,没有被纳入保护区管辖。被人类废弃之后,这里由鸟类避之不及的储灰池恢复成它原本的样子——一片食物充足、植被茂盛的湿地。人类需要发展,鸟类也需要家园,如果我们能在发展之余“匀”给它们一些如“大池子”这样的栖息地,于它们而言,或许就已经足够。(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年04期页。摄影/刘晓阳)
19.辽宁省丹东东港位于鸭绿江和黄海交汇处,咸淡水交汇带来丰富的天然饵料,当地出产的花蛤富有盛名。图中,花蛤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渔民们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采收,花蛤、白蚬子等纷纷落入渔网。(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海岸带专辑年10期页。摄影/刘晓阳)
撰稿:张伟
编辑:程显绪
审核:刘晓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