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分,他们是做着白日梦的底层硬汉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事实上,工人群体在社会学研究范畴内一直与“男性气质”“阳刚”相伴。那么,他们的男性气质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文

马盖先

闯进文化界的建筑工人叙事

年,HBO联手《我们与恶的距离》制作团队,推出了《做工的人》这部6集迷你剧,如今豆瓣评分9分。主角阿祈的饰演者是马来西亚演员李铭顺,他最为人所知的影视作品是和范文芳担任主角的《神雕侠侣》。李铭顺看剧本后就很喜欢这故事,他和父亲都在工厂做过工,也有像阿祈这种爱做梦的同事。电视剧播出后,李铭顺的演技深入人心,许多建筑工人的小动作、微表情,还有患病后说话不利索、口水流下来等模样都十分抓人。后来,李铭顺看了电视剧,惊呼:“看看我那是什么德性!”马来西亚演员李铭顺让李铭顺欣然接下的剧本改编自年台湾同名畅销书《做工的人》。事实上,此前与建筑工人相关的议题在台湾文学市场一直很小众,直到宝瓶文化总编辑朱亚君了解到这本书稿,决定好好出版。作者林立青是一名工地监工,毕业于东南科技大学土木系。这本书是他的处女作,以工地一线的监工视角,叙述工地工人真实生活与劳动状况。这本书频频进入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许多评论家说他对建筑工人的刻画“扩宽了台湾文学的向度……折射出阶级文化的厚度”。该书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1分。尽管这本书也被质疑“是否在消费工人”,可被写进书里的工人们,看到书籍出版后,反应颇为有趣。

《做工的人》剧照

他们讨论:“为什么我的照片只放一张,他有两张?”“啊为什么只写到他没写到我?我的工作也很重要呀!”在朱亚君看来,工人们真正渴望且在意的是有没有被平等尊重及看待。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将台湾劳工劳动状况议题,重新带回到大众视野中。事实上,工人群体在社会学研究范畴内一直与“男性气质”“阳刚”相伴。那么,他们的男性气质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这就要回到工人群体的历史地位中。

“头家时代”

在剧中,主角阿祈因常年过负劳作,患上脑溢血,从屋檐上摔了下来,送医后部分失去知觉,无法正常行动。剧终,弟弟推着他上29层。阿祈歪着头,伸出手臂指向远处,说:“你看,这是我们当年建的。”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工在台湾曾经是一份有自尊的职业,他们是都市的建设者。在记录台湾码头工人的非虚构书籍《静寂工人》里,作者魏明毅刻画了基隆港口的码头工人。在七八十年代,基隆是岛上国际贸易的中继港,虽然工人靠苦力,却能接触到“都市现代性”。这是指,他们在灯火通明的基隆港劳动,是台湾社会里最早目睹了各式外国进口商品的人,会说自己是“与世界接轨的看门人”。而且,他们薪资不菲,还赚外快,收入颇丰,是“工人头家”。然而,后来台湾发展策略发生转变,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被视作“进步、现代”,基隆港也朝着观光业发展。装卸工人的体能与技术不再被珍视,取而代之的是精通外语、营销、国际礼仪等的高学历白领。基隆被抛出国际贸易路线,成为“死港”,工人的社会地位也随之衰落。那么,跌落的阶级地位又能如何造就工人的男性气质?在公领域,工人不再是“头家”,只在私领域,他们能明显感知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劳动力支撑家庭,并以此为荣。这是有理论和现实依据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大师保罗·威利斯(PaulWillis)在《学做工》中提道,尽管英国男性工人识别出了资本的控制和压迫,却仍满足于这份职业,因为他们习惯于“父权制”的分类系统,也就是通过区分“劳力与劳心”“阳刚与阴柔”来界定自己的“优势位置”。具体来说,这些男性工人看不起坐办公室的中产男性,认为自己在工厂挥洒汗水、刻苦耐劳才能获取男性自尊。用保罗·威利斯的话来说就是“对工作的不满将工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tz/106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