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岛城曾经存在过的职业之二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pf.39.net/bdfyy/bdfzj/190804/7357147.html

文/王知新

岛城三面环海,怀抱胶州湾。胶州湾岸滩平缓,泥砂细腻,非常适宜各种小海鲜的生长繁衍:各种鱼、虾、贝类丰富多样、鲜美无比。

青岛的姑娘长得漂亮、皮肤亮白、身材出众,青岛的小伙儿长得帅、个子高、腰板好,据说就是长年吃这些小海鲜特别是长年吃“嘎啦”吃出来的。蛤蜊,青岛人称作“嘎啦”。

胶州湾的嘎啦奇鲜无比、鲜嫩肥美、蛋白丰富而且产量丰盛、价格低廉,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青岛人。嘎啦,是青岛人的最爱。

青岛人,特别是老沧口人常年下小海挖嘎啦,并以此为乐、以此为生,说在那个年代是嘎啦救了穷人,一点都不为过。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老沧口区悄悄兴起的一个以挖嘎啦为职业的群体就是实例。

本人当时在老沧口区的一个小厂里干临时工,厂里一位姓朱的师傅就加入了这一行当。当时正值市里统一裁减临时工,我也在被辞退之列。在这位朱师傅鼓励下,我就毫不犹豫地也加入了这个行业。

这个职业行当,绝不是那些成千上万的身上挂着小筐子,拿着爪钩下小海挖嘎啦的人们。

这是一支真正的专业队伍。每人必备的工具除了挖嘎啦的“大抓”(在深水挖嘎啦的工具:长达近二米的杆子、头上装着一个扁形的大铁网、铁网的端部是倒装的一排长铁齿)外,还有个人量身定制的水衣。这种水衣是用地排车轮胎内胎胶粘而成、下连水靴、两只袖子连着胶手套,全身密封直到肩部。除了没有头盔与面罩外,与“水鬼”的潜水衣基本一致。再就是一个用尼龙网套起来的“保险圈”(就是充气的大汽车轮胎内胎)。

这一套行头都是这位朱师傅帮忙找人置办的(当时有人专门制作这些装备,费用大约人民币十几元)。

当年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大部分是青岛市回乡又返城的无业人员,大都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像我这样二十岁出头的少之又少。

每当海水开始退潮的时候,这批人就随着潮流进入齐腰深的海水中,边挖边随着潮流往海中移动。因为是在深水中,挖到的嘎啦又多、个头又大。

我是新手,就得处处学着别人的样子操作:把“大抓”的杆子抵在肩上,双手紧压杆子,让铁网兜的铁齿扎入海泥中,倒退着边退边挖;待网兜中的海泥满了、挖着吃力了,就把铁网翻过来,网口朝上,在水中用双手猛抖,在抖动中将泥沙冲洗干净,剩下的就是嘎啦了。然后高举起“大抓”,将嘎啦倒入“保险圈”的网兜中。

遇到好潮水好地角时,这一抓就能挖上来三到五斤嘎啦。但这种水中的操作是要付出相当大体力的。

本人自认体力是很棒的,但这一潮下来,两只胳膊肿得吃饭都不敢拿筷子;腰背疼的不敢平躺。慢慢地几潮下来,劲也顺了,也找着窍门了,渐渐地就进入佳境了。遇到大潮,多的时候能挖到一百多斤;小潮时也能挖个三、五十斤。

当年在老沧口区挖嘎啦的几个地方有:八厂正下(此行中的朮语——国棉八厂桥洞子正对的海滩)、下街正下(沧台路、当年的磷肥厂海滩)以及南日钢正下(国棉六厂西墙外当年的炼铁宿舍和海军二航校海滩)。

在这几处挖“大抓”从业的人员最多时达千人以上,少的时候也有几百人。这些人中有多个“高手”,他们能踩准位置、确定地点。因此每到下水时,每个点的人们都紧跟他们,每每都能收获颇丰。

当年青岛市路边街头上卖的嘎啦每斤大约三、四分钱,个头大点的卖到一角钱二斤。到了秋季,把挖来的嘎啦煮熟了剥肉晒成干嘎啦肉,放到坛子里“捂”起来,到春节前后一开坛子,干嘎啦肉呈金黄色,散发出诱人的鲜香味。这种干嘎啦肉可以卖好价钱。

当年这批人尽管是无业者,但他们的收入可想而知是相对较高的。他们凭自己的双手和体力,在那个年代生存了下来。

当年我爱人将干嘎啦肉,委托跑列车的乘务员朋友,捎给在北京外交部工作的三姐家,曾被当作最高档的礼品,在同事们中间引起过不大不小的“轰动”。

最难忘的是其间的一个冬天,气温在零下八、九度,北风呼号,夾杂着小雪花。由于临近春节,我们这批人照样开工,在海水中忙活起来也觉不出冷。当挖了四、五抓,往网兜里倒嘎啦时,我犯了一个操作上的错误,让“大抓”的铁齿在水衣的左胳膊处划破一条口子,冰冷的海水瞬间灌进了水衣;当时所处位置海水在胸窝的深度,海水很快灌进了水衣的双腿、渐渐地浸到了跨下、腰部,不一会,下肢就没了知觉,整个人都呆住了,不知怎么是好。

这时在我旁边有丰富经验的朱师傅,和另外一位姓张的朋友,迅速把各自的“保险圈”翻过来,将网兜中的嘎啦倒入水中,同时把我的嘎啦也掀翻倒掉,让我把住“保险圈”,他俩人一前一后在水中连拽带推,好歹帮我来到了浅水处。

由于水衣的下半部已灌满海水,到了浅水处根本就无法行走,又是这位朱师傅,用齿钩帮我将水衣的水靴处划破,水衣中的海水哗地流了出来,我这才能夠正常行走了,但已冻得浑身打颤。

时值凌晨二时许,多亏这位張姓朋友,他家就住在海边的炼铁宿舍。进到他家,捅开炉子,打开一瓶烧酒,连灌几大口,方才缓过暖来。

时间过去近半个世纪,至今忆及此,仍感概万千,唏嘘而又自豪:友情,是那个年代最可贵的珍宝。

随着党和国家的拨乱反正、各项政策的落实,这批人都得到了合理安置,我也就业进了房产部门。当年这个既来钱又冒风险的“职业”也就渐渐地消失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xg/11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