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舌,舌尖上的珍馐美味

北京手足癣医院在哪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33710.html

清朝的大吃货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海错之至美,人所艳羡而不得食者,为闽之西施舌、江瑶柱二种。”文中提到西施舌、江瑶柱两大美味。江瑶柱就是干贝负责开合蚌壳的那四块肌肉,美如瑶玉,白如珂雪,甘鲜脆美,不可名状。这西施舌,又是啥珍馐美味呢?

明朝隆庆年间,上海人冯时可撰写的《雨航杂录》上说:“西施舌,一名沙蛤,大小似车螯,而壳自肉中突出,长可二寸如舌。”明朝万历年间,浙江嘉兴人陈懋仁主政泉州的时候,编写了《泉南杂志》,上有记载:“西施舌,壳似蛤而长,外色若水蚌,壳内色如孔翠,肉白似乳,形酷肖舌,阔约二指,长及二寸,味极鲜美,无可与方。舌本有数肉条如须然,是其饮处。”西施舌,也就是现在非常普通的沙蛤,外形似扇,姿容俊秀。蛤内有肉,壳开时会吐出一小截清白如玉的白肉,就像是一条小舌头,色如空翠的极美极鲜处就是这小舌头,沙蛤的软体斧足,誉为“西施舌”。

西施舌来历颇多,有说其肉宛如人舌,洁白柔嫩,为蛤中极美者,故以“西施”这个大美女冠之;有说有沉鱼之貌的西施,被越王勾践夫人嫉妒而沉江,有冤无处诉,化为西施舌;还有说是唐玄宗东游崂山,路过浙东,尝到此菜,观之若乳汁,食之若甘醴,连声赞好,招来厨师询问菜名。厨师一时有点慌,急中生智说是“西施舌”。唐玄宗大为满意,西施舌由此盛名大显。

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在隐居浙江湖州苕溪后,编撰了《苕溪渔隐丛话》,其中引《诗说隽永》中的话说:“福州岭口有蛤属,号西施舌,极甘脆,其出时,天气正热,不可致远。”又引吕居仁诗云“海上凡鱼不识名,百千生命一杯羹。无端更号西施舌,重与儿曹起妄情。”可见,在南宋时期,这种沙蛤已称为西施舌,甘鲜脆美。由于当时物流不发达,这西施舌还不能运到外地去。吕居仁,就是吕本中,也是南宋朝的诗人,他对有些文人吃了几口沙蛤肉就意淫起美人来是颇为看不起的。

清朝的美食家、大吃货李渔,他在《闲情偶记》中很有感觉的写道:“所谓西施舌者,状其形也。白而洁,光而滑,入口咂之,俨然美妇之舌,但少朱唇皓齿,牵制其根,使之不留而即下耳。”这李渔说西施舌入口尝之,似跟美女接吻,可惜少了朱唇皓齿。清朝同治年间的进士陈恒庆在《谏书稀庵笔记》上言道:“惟蛤蜊名西施舌者,白肉如舌,纤细可爱,吞之入口,令人骨软。予曰:‘虽美不可言美,恐范蠡见嫉。’”这陈恒庆也是意淫者啊,这算是秀色可餐了!

清初文人周亮工在所著的《闽小记》中对海鲜有个评级,谓:“画家有神品、能品、逸品。闽中海错,西施舌当列神品,蛎房能品,江瑶柱逸品。西施舌以色胜香胜,当并昌国海棠。”将西施舌列为第一品,等同昌国海棠。山东诸城县志记载了采捕西施舌的办法,说:“西施舌、笔管蛏皆藏沙中,以碌碡压沙滩,视放沫处取之,非若他鱼可举网得也。”清朝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就有写道:“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

清初胡世安有感于《异鱼图赞》有所不足,撰写《异鱼图赞补》,其中引用《渔书》云:“西施舌,状如蚌,殻色青绿,肉作银红,似女子舌,故名。味清甘有致,作汤佳味。”西施舌做汤最是鲜美,而且很讲究火候。清朝乾隆年间的丁宜曾编著的《农圃便览》中,介绍了西施舌制汤的办法,说:“去壳取舌肉洗净,再将清水入锅。沸方入舌肉,即刻取出。弗成入荤油、酱油。”先将西施舌在沸水中烫熟即捞出,放入汤碗内,保持了原汁原味,誉为“天下第一鲜”。清朝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赞誉“介属之美,无过西施舌”。难怪郁达夫赞之不绝,说:“西施舌,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

一种沙滩上普通常见的沙蛤,因为有了大美女西施的名头,幻化出绝世风姿和倾城风韵,让人不由心头大动,心生欢喜而欲尝之。

(注:个别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xg/11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