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白癜风舍我其谁 http://m.39.net/pf/a_5777827.html
胶州湾蛤蜊学名菲律宾花蛤,缘于蛤蜊最早的标本取自菲律宾海域而得名。菲律宾花蛤在我国东北沿海至东南沿海分布广泛,相比之下,青岛胶州湾的蛤蜊皮薄,肉肥,汤鲜。胶州湾蛤蜊,最有代表性的是红岛蛤蜊。
“吃嘎啦,喝啤酒”是青岛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美食的名片。一到夏天,路边的海鲜排档就坐满了吃蛤蜊哈啤酒的食客。啤酒,是国内知名度很高的青岛啤酒。蛤蜊则是青岛胶州湾的蛤蜊。
胶州湾蛤蜊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海产品,富含人体所需的铁、钙、磷、硒等微量元素,富含A、B1、B2、烟酸等多种维生素,富含牛磺酸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胶州湾蛤蜊具有抗动脉硬化、降低血脂、改善心律失常、脑功能的作用[1]。
胶州湾优良的水质(有大沽河、李村河、白沙河、洋河、墨水河等多条河流流入)、透气性较好的滩涂(以沙土和泥地为主)、温度适中的水温(比起东北沿海的低温、东南沿海的高温)孕育出的胶州湾蛤蜊味道鲜美,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
年04月02日,“胶州湾蛤蜊”获得国家农业部准予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2]。这是青岛市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水产品。地域保护范围有地处北纬36°08′—36°24′,东经°07′—°20′,总面积公顷。涉及红岛、河套、流亭、上马、棘洪滩五个街道(共个社区)等地海域[2]。胶州湾蛤蜊生产海域达7.5万亩,一年的产量可达十几万吨,产品外销韩、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3]。
古代,大个儿蛤蜊称作蜃,小的蛤蜊才叫蛤蜊。《国语·晋语》中就有记载:雀入海为蛤,雉入淮为蜃。蜃和蛤是由飞鸟变化而来只是一种美丽的传说。蛤蜊的史料记载颇为丰富,多为食用方法。有代表性的是:最早记载的《周礼·天官》、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宋朝的《梦溪笔谈》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记录了蛤蜊的药用价值。
近代,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老舍先生的《蛤藻集》都有食蛤、拾蛤的描写。
为弘扬蛤蜊文化,红岛街道办事处于年“五一”期间举办了首届红岛蛤蜊节,截止年已举办17届,年受疫情影响,未能举办蛤蜊节。
蛤蜊节以“赶海、吃海、玩海、购海、知海”为主题,是一个集开海、祭祀、休闲体验、赶海垂钓、游玩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每年都吸引大量中外游客[4]。韩家民俗村是见证渔盐文化变迁、了解渔盐文化之渊源、古海岱地区临海特色文化、先民的生产生活习俗的重要场所,值得一看。
参考资料:
1.胶州湾蛤蜊:岛城第一鲜.青岛全搜索电子报..07.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号
3.胶州湾蛤蜊叫响全国.青岛全搜索电子报..09.16星期一
4.吃红岛蛤蜊品渔岛风情.青岛全搜索电子报..07.02星期一
以上内容来自图书馆特色资源中心
编辑:丁慧盖明媚
责任编辑:李扬王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