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样才算是ldquo好演技rd

媳妇最近在追企鹅台的《演员请就位》,我昨儿晚上也跟着看了一集,这是个拼演技的节目,那就聊聊这个话题。

到底怎样才算是好演技?标准是,没有标准。

没有哪本书上明文规定嘴角上翘多少度、眼泪流出几克几两就算好演技,这不是手机比跑分,但当好演技闪现在荧幕上,观众就是能够一眼识别它。

《霸王别姬》里,当蝶衣跟小楼说,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的时候。

《小丑》里,当杰昆?菲尼克斯对着镜子撕扯,摆出小丑的笑容时。

《当幸福来敲门》里,史密斯用尽了所有努力,在人群中为自己鼓掌时。

这,就是好演技。

观众心中暗呼的一句:“演的真好啊”,就是对演员最权威的肯定认证。

但所谓的好演技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呢?也许你看过幕后花絮,知道张国荣去北京学了六个月戏曲,每天苦学身段;知道杰昆和史密斯为了一场戏NG了多少遍。

但我们毕竟没在片场,并不知道某段精彩的戏,具体是怎么出来的。

对我来说,这就是《演员请就位》最大的看点,把一些经典影视片段摘出来,模拟拍摄现场,观摩导演与演员的“互相压榨”,很有兴味。

这档“导演选角真人秀”,或许真的为大家了解“好演技”是如何诞生和评判提供了一种选择。

导演方阵是陈凯歌、李少红、赵薇与郭敬明,前三位都有成功的导演作品,郭老师是什么鬼.....我猜就是节目组请来贡献话题的。

不过有点出乎我意料,回看了一些片段,郭导有些点评还真挺在点子上,理论知识如此过关,实操到底是怎么回事?!

要说业务能力,还是得数陈凯歌,我做过他的专题,对他算很了解了。即使他再没导出另一部《霸王别姬》,我依然认为他是个非常牛的导演,超一流的悟性,眼力非常毒辣。

在第九期入围考核中,陈凯歌导演组的《面试》为原创剧目,讲汇聚集团总裁袁野(炎亚纶饰)因车祸双腿瘫痪,年轻人毛小飞(牛骏峰饰)前来应聘护工,帮袁野克服心魔,见到了他的前女友。

这段戏结束后刘仪伟就直言:“炎亚纶在表演中落泪过早”。

“眼泪”是人物情绪剧烈波动的结果,往往出现在剧情高潮处,泪点是打动观众最直接的武器,早一点晚一点都不行。就这场戏来说,我觉得刘仪伟说的是有道理的,炎亚纶刚出场,观众之前只是听说他绝望的处境,却还没有真正感知到,此时泪就流下来,确是有些早。陈凯歌导演在某一期里也说过:“眼泪并不是演员的唯一利器”。表演离不开“哭戏”,却也不止是哭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哭”变成了检验演员“演技好不好”的标尺,事实上当角色的情绪爆发时,演员不只用哭,用神态或肢体语言效果甚至会更好。《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逃出监狱后站在倾盆暴雨中张开双臂的画面,相信看过电影的同学都会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多少狂喜、愤懑、心酸一涌而出,犹如巨浪拍打在观众心上,此处没有用一个脸部泪目特写。《演员请就位》中同样有克制动人的时刻,在陈凯歌导演组中,演员朗月婷和牛骏峰搭配演绎的《海洋天堂》(第二期)就很出彩。剧情讲患有孤独症的王大福跟姐姐相依为命,却没想到姐姐突然查出绝症,患病的姐姐决定用最快的速度教会弟弟生活的技能。曾有人说“最好的表演是克制和收敛”,角色的过度情绪宣泄,有时非但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还可能有反效果,在这段表演中,朗月婷的情绪收放自如,她极力克制的表演方式成功使观众代入其中,催人泪下,不错哦!还有一点,哭和哭还不一样,抽泣、饮泣、泪奔各有不同,具体用哪种哪个程度,都看角色塑造需要,我再举个更极端的例子:假哭。在年的《铁面无私》里,罗伯特?德尼罗饰演黑帮枭雄阿尔?卡彭,他下达了杀人命令,此时是个精彩的平行蒙太奇,一边是鲜血喷涌的杀人现场,另一边是他在听歌剧,到了感动处流了泪,此时手下来报告人杀完了,他还在接着哭。你看,眼泪还可以用来表达“虚伪”。除了“哭”,评价“好演技”的另一大标准便是“台词”。说台词不是念课文,同一个字,以不同的语气和音节念效果天差地别,台词功底差的演员,会让人感觉“这就是编剧写的词”,而功底优秀的演员,则会给观众“这人就应该这么说”的感觉。《疯狂的石头》中,黄渤操着一口流利的蛤蜊味儿青岛话,王迅台词讲没三句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尖酸刻薄劲儿,还有霸气萌的道哥,如果这些角色全都字正腔圆念台词,恐怕电影也不会成为国产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了。关于“台词”,在《演员请就位》中各位导演和指导老师的要求更为严格。第一期节目,李诚儒老师直接指出郭俊辰和董力在表演《悲伤逆流成河》时,台词念的不清晰,这是演员的大忌。第三期,张哲瀚和郭月搭档演《大明宫词》,张哲瀚将大段的台词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口齿清晰流畅、一字一句都带着人物特点,凭借这段优秀的台词功底,赵薇导演非常想把他抢入自己的组中。台词是隐形的的刻刀,有时候观众甚至没看到演员的脸,光听他说话,就已经在脑中勾勒出形象,《教父》刚开头那段,听到柯里昂跟那个殡仪馆老板说话,已经能感受到他的威严与地位。哪怕是同一个演员,用不同的音调说台词,就是两个角色,比如《双龙会》里龙哥演的马友与“玩命”,“玩命”说话的速度很快,充满俚语音节短促,马友就是知识分子的慢条斯理,闻声如人在。台词之后是动作。用专业一点的词汇来说,台词与动作是“互文”关系,哭到伤心处嘴唇会不由自主的颤动,愤怒时眼睛会瞪圆,形与音共同完成情绪表达。表演艺术家斯特拉·阿德勒曾说:“只有不能理解情境的时候,我们才不得不去表演,不得不去伪造”。这是说演员在荧幕上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会在观影时被放大,一旦演员的台词动作与心境不配合,就会非常怪。在此前第四期中,赵薇导演组的宋芸桦和段博文表演完《绿茶》后,郭敬明提到宋芸桦一人分饰两角的转换不太明显,并且给了一个解决办法:角色转换后前后两个人做同一件事。同一件事搭配不同的神态动作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两个角色的不同,在《白夜追凶》里,潘粤明的表演就非常精彩,单从他语气和眼神,就能察觉出两人性格具有明显差异。第九期中,郭敬明导演组的金靖、郭俊辰、彭小苒表演了《我们与恶的距离》,金靖在这段表演中连续下跪三次,陈凯歌和郭敬明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凯歌导演认为“三跪”太多,“一跪”足矣,而郭敬明导演则表示“三跪”其实是在情景下做出的决定,为的是强调金靖饰演的母亲没太多文化,想不出别的办法请求他人原谅。你看,对于同一场戏,每个导演都有不同的考量。我之前曾经瞎想过,让不同导演拍同一个剧本,会是个什么结果呢?比如冯小刚和张艺谋同拍《鬼子来了》,哈哈,想想都觉得有趣过瘾。还有就是那位14岁的小朋友:邓恩熙,她从推开门的那一刻开始的爆发、克制、再爆发,无论是动作、眼神、还是语调,都堪称这场戏中的点睛之笔。但无论是台词还是动作,都不能单独的输送给观众,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人物。正如著名好莱坞导演罗伯特·奥特曼所说:“不要给我讲故事,我要的是人物”。《万箭穿心》的故事多么普通,但李宝莉这个人物光芒万丈。“人物”不只是演员努力的结果,也是导演、编剧、剧组共同配合的产物。特别是导演,有句话我说了得有一百遍了,“演员是导演的表达工具”,往往导演一句精准的点评,就能把演员激活。四位导演对于电影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演员的要求也不一样。这档节目的出现,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磨练观众的审美,下回你感受到好演技时,甚至也能在脑中分析出个一二,比看完空洞的感慨一句要有趣味。正好,今天四个导演为各自组演员定制拍摄的影片也上映了,共有四部,分别是李少红组的《真相》、郭敬明组的《AI》、陈凯歌组的《理发》、赵薇组的《哥》,腾讯视频上已放出,大家可以去看看。某种程度上说,这次点映是几位演员跟着大导学习的成果检验,同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可以用“行家的眼光”,去看看门道。正如陈凯歌导演在节目中说的:“一个希望成为好演员的人,必须做好准备,才能站到他应该站的那个位置”。“你得牺牲点儿什么”。在这个全民自媒体的时代,对于演技,作为观众的我们好像也应该懂点什么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xg/85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