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一号
赶海一号带走的不仅是海鲜,更多的是海洋知识!
赶海一号地处连江县晓澳镇闽江入海口,闽江在赶海一号的滩涂上汇入东海,咸水和淡水在这里交汇,淡水带来了大量的磷和氮,养育了大量的海藻,螺类和贝类因此而繁殖,而以螺和贝为食的甲壳类也因此而聚集。让我们走进滩涂,走进这个天然的大课堂,一起了解螺类、贝类等不同海洋生物生存环境,探究他们的生活习性。
接下来我们来科普下关于海洋小知识:
在赶海一号的滩涂上有哪些海洋生物呢?
螃蟹类蟹是甲壳类的节肢动物。作为我们最熟悉的海洋动物之一,蟹素来以身披厚厚的硬壳和“横行霸道”而闻名,它们有5对足,其中4对用来爬行,1对大整肢是捕食和御敌的武器。
01短指和尚蟹
短指和尚蟹,又名和尚蟹、兵蟹、海珍珠或海和尚。
生活在潮间带沙土的地道中,退潮时出来活动。雌雄间没有明显差异,需将腹部打开才能分辨。平均体重约为2克,行走方式与其他螃蟹不同,可以向前走。可食用。
虾兵蟹将通常是形容一些有形无实的兵团,不过俗称兵蟹的短指和尚蟹绝对是有形有实的。
先论外型,它们一身蓝紫色,配着醒目的白色大螯和白色的长足,非常独特,让它们在同类中显得格外出色。论实力,它们喜欢成群结队出动,气势十足,最最厉害的就是他们是向前走,绝非一般只能横着走的同类所能比拟的。
短指和尚蟹主要以沙泥中的有机质和藻类为食,除了地表进食外,有时会藏身地表下。微露双螯取食表土,滤食後的拟粪堆积至地表上,这种摄食方式如地鼠挖地道,故称为「隧道式摄食」。挖洞时,将身体侧立起,一边用脚挖沙,一边转动身体,逐渐埋入沙中,就像转螺丝钉一般。所须时间约10~20秒。
02豆形拳蟹
豆形拳蟹是豆形拳蟹属的模式种,原属玉蟹科拳蟹属,年后根据最新的研究独立出来。分布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美国普热海峡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向北至辽东半岛均有分部等地,生活环境为海水,一般生活在浅水及低潮线的泥沙滩上。
豆形拳蟹也称“爱情蟹”,体型相当小,他们背甲的长度及宽度很少超过4公分,长相有如一颗豆子。他们的外壳相当坚硬,因此有「千人捏不死」的外号。豆形拳蟹脚因关节可以较灵活弯曲,移动时并不像一般螃蟹只会横行,也会往前走!豆形拳蟹坚硬的外壳是保护身体的最佳利器,但厚硬的外壳让他行动缓慢,只能在沙地上慢慢爬行。豆形拳蟹最大敌人是河魨及大型鱼类,因河魨大牙加上强而有力的上下颚,能轻易咬碎豆形拳蟹的外壳,因此河魨一接近,豆形拳蟹马上躲入沙地中将身体隐藏在其中,有时在受到惊吓或攻击时它也会装死,让敌人对他失去食欲。四月是豆形拳蟹的繁殖期,由於动作非常缓慢,接近求偶对象十公尺的距离约需三至四天才能接触到,求偶成功后总是成双成对出行,若将其分开,也会千方百计回到彼此身边,故称其爱情蟹、夫妻蟹。
03招潮蟹
招潮蟹最大的特征是大小悬殊的一对螯,摆在前胸的大螯像是武士的盾牌。招潮蟹会做出舞动大螯的动作,因此被称之为招潮蟹。这个“招潮”的动作,目的是用大螯威吓敌人,或是求偶。此外,招潮蟹还有一对火柴棒般突出的眼睛,非常特别。招潮蟹靠视觉和听觉接受通讯、联络、警告的信号,实现社会性聚集行为。
雄蟹的最大特征就是大小悬殊的一对螯,大的那只称交配螯,颜色鲜艳,有特别的图案。重量几乎为身体的一半,长度为该蟹甲壳直径的三倍以上;小螯极小,用以取食,称取食螯,用以刮取淤泥表面富含藻类和其他有机物的小颗粒送进嘴巴。如果雄体不幸失去大螯,原处会长出一个小螯,原来的小螯则取而代之长成大螯,发挥相同的功能。
雌蟹的大小和形状跟雄蟹差不多,但两螯都相当小,而且对称,指节匙形,均为取食螯。雄的颜色较雌体鲜明,颜色包括珊瑚红、艳绿、金黄和淡蓝色。
04沙蟹
沙蟹,穴居沙滩较深的洞中,洞一般呈螺旋形,洞口形成沙塔,为沙蟹所特有。沙蟹行动极为敏捷,常用第2、3两对步足爬行,速度可达1~1.6米/秒,仅在稍停或改变方向时才用4对步足。沙蟹眼柄长,身在洞中也可窥视到洞外的情况。
05寄居蟹
寄居蟹又名“白住房”、“干住屋”,主要以螺壳为寄体,寄居的最大螺体最大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其外形介于虾和蟹之间,多数寄居于螺壳内。体形长,分头胸部及腹部。头胸部具头胸甲,但不覆盖最后胸节。头胸部前部较狭窄,钙化较强,后部扩展较宽,角质或完全膜质,有明显的颈沟。腹部长,曲卷或直伸,少数种宽短,多不对称。
寄居蟹寄居于螺的壳内的螃蟹,是十分凶猛的蟹类,它们通常会吃掉海螺等软体动物的肉然后霸占了它们的壳成为自己的家,所以也有人叫它们为白住房,真是强盗类动物呢。
由于寄居蟹食性很杂,是杂食性的动物,它们被称为海边的清道夫,从藻类、食物残渣到寄生虫无所不食,对家庭养鱼爱好者来说,在水族箱里放一两只寄居蟹会起到清洁工的作用。寄居蟹的寿命一般为2~5年,但是在良好的饲养环境下,经常可以活到20~30年,有记录记载最长的活过了70年。
07青蟹
青蟹壳呈椭圆形,表面有明显的“H”形凹痕、无毛,前额具4个突出的三角形齿,前侧缘具9个大小相若突出的三角形。青蟹是肉食性动物,以软体动物如缢蛏,泥蚶,牡蛎,青蛤、花蛤等,小虾蟹,藤壶等为主食,并兼食动物尸体和少量藻类,如江篱等,在饥饿时同类也互相残食,尤其在蜕壳时。青蟹的一生要经过13次蜕壳(其中,幼体变态蜕壳6次,生长蜕壳6次,生殖蜕壳1次),总之,青蟹的变态发育和整个生长生活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蜕壳而进行。
08梭子蟹
梭子蟹,有些地方俗称“白蟹”。因头胸甲呈梭子形,故名梭子。甲壳的中央有三个突起,所以又称“三疣梭子蟹”,属于节肢动物。雄性脐尖而光滑,螯长大,壳面带青色;雌性脐圆有绒毛,壳面呈赭色,或有斑点。梭子蟹肉肥味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且适宜于海水暂养增肥。头胸甲梭形,宽几乎为长的2倍;头胸甲表面覆盖有细小的颗粒,具2条颗粒横向隆堤及3个疣状突起;额具2只锐齿;前侧缘具9只锐齿,末齿长刺状,向外突出。螯脚粗壮,长度较头胸甲宽长;长节棱柱形,雄性长节较修长,前缘具4锐棘。
螺类海螺住在浅海海底,喜欢在夜间活动。它的脚位于身体腹面,可进行缓慢爬行活动。平时主要以海藻和棘皮生物等微小生物为食。
01泥螺
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外壳呈卵圆形,壳薄脆,其壳不能包住全部身体,腹足两侧的边缘露在壳的外面,并且反折过来遮盖了壳的一部份。泥螺壳薄而脆,成贝体长40mm左右,宽约12~15mm。体长方形,拖鞋状头盘大,无触角。壳无螺塔。
泥螺栖息于内湾潮间带泥沙或沙泥底,底栖硅藻丰富的海滩上,对盐度、温度适应性强,严冬酷暑均生长良好,但不适于风浪大、潮流急的海区生活。退潮后海滩上泥螺很多,爬行时用头楯及足掘起泥沙将身体覆盖,起拟态作用得以御敌及减少水分蒸发。
在阴雨或天气较冷时,泥螺潜于泥沙表层1~3cm处,不易被人发现,日出后又爬出觅食,以底栖藻类、有机碎屑、无脊椎动物的卵、幼体和小型甲壳类等为食。
泥螺是杂食性的后鳃类动物。能吞食泥沙,撕刮藻类,主要摄食底栖硅藻、小型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的卵及有机腐殖质等。
泥螺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动物。产卵期在中国北方沿海为6~9月,以水温25℃为最适。繁殖季节在退潮后海滩上可见泥螺交尾情况。交配时,甲、乙两个体互相靠拢,在原地旋转,而后同时伸出阴茎互相交尾。一天后产卵,卵被胶质囊所包被并聚集成葡萄状的卵群。有胶质柄附在海涂泥沙上。受精卵胚胎发育完毕,面盘幼虫破囊而出,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约4天后即变态成幼螺,在海滩上匍匐爬行。
02托氏琩螺
托氏琩螺,中国北方也称为玻璃牛,是一种海产品,其肉可食用,贝壳可以加工装饰,在江苏、福建等沿海地区春夏季节常见。
贝壳呈现低圆锥形,壳质稍厚,结实。表面光滑,有光泽。色彩变化,通常为棕色,也有棕色和紫色相间。表面为波纹状花纹,有地为暗红色花纹,一般个体都非常小,高13mm,宽17mm,为河口沙滩上栖息密度最大的贝类。贝壳美丽鲜艳,是贝雕工艺的材料,也可加工成装饰品和服装钮扣。民间俗称海钱、玻璃牛,大概在没有货币的年代,人们用它当钱用才有此名字吧。
贝类软体动物门下有一个纲,叫双壳纲,也叫瓣鳃纲。这个纲里的动物我们习惯叫贝类。它们的亲戚腹足纲动,我们习惯叫做螺类。这两个纲为海鲜摊的辣炒和烧烤提供了大部分材料。
宏观上,所有双壳纲的动物都可以叫蛤蜊。
01花蛤
花蛤,又名菲律宾帘蛤,辽宁称蚬子,山东称蛤蜊。大小一般40mm,壳厚,前端圆弧,后端呈三角形,壳身多色,自然生长出漂亮的不规则花纹,每个蛤都不一样,壳表有很细的成长轮刻,细看纹理是纵向的,有别于青蛤的横向纹理,铰齿坚韧发达,内壳白色且具瓷器光泽。广泛分布于太平洋东西部,包括美国、中国、韩国和日本等沿海,欧洲也有地方养殖;可容忍水温为0-23°C,一般寿命为7-10年,最长14年。花蛤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花蛤的穴居深度,随其个体大小、底质组成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个体小的、底质较软的或水温较高的季节,穴居较浅;而个体大的、底质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则潜入较深。但总的说来,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
02硬壳蛤
硬壳蛤又称小圆蛤、北方帘蛤或美洲帘蛤。原分布于美国东海岸,是美国大西洋沿岸浅海和滩涂主要的经济双壳贝类之一,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贝壳又可作为高级工艺品、装饰品的原料,由其提取的蛤素能够抑制肿瘤生长。
外形呈三角卵圆形,后端略突出。壳质坚厚,外表面较平滑,有十分明显且细密的生长轮纹,壳表有黄色或黄褐色斑块,后缘青色,壳顶区为淡黄色,壳缘部为褐色或黑青色。壳内面洁白光滑,有明显的前、后闭壳肌痕。
03文蛤
福建叫靑娥(福建话念qiango),大小一般40mm,壳厚,呈卵圆形,顶部隆起,外壳有深灰、深褐、米白、纯白等颜色,壳表平滑,没有纹理,但有斑纹,而且变化极大,有放射纹、波浪纹、点状纹和不规则斑纹等,内壳瓷白。滩涂上的文蛤隐藏深度随水温和个体大小而有所变化,冬季时2-3cm大的文蛤潜居深度大约为6-8cm,而4-6cm的文蛤潜居深度则为12cm左右,夏季水温比较高,一般栖息在不到1cm的沙滩滩涂表层。文蛤绝少土腥味,肉厚肥美,被称蛤蜊中的规则。清淡料理便能显出它的滋味,乾隆皇帝赐封为“天下第一鲜”,当然,烤文蛤也别有一番风味。
鱼类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部分不同染色体数目的杂交的后代依然有生育能力。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01滩涂鱼
滩涂鱼也叫跳跳鱼、泥牛、滩涂虎。双眼像螃蟹的眼睛一样能弹出来,两边的腮向外突出,鱼头呈三角形。
鱼明明生活在水中,怎么能爬树呢?
可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世上还真有一种会爬树的鱼。这种奇特的鱼名叫“滩涂鱼”,是一种生存在韩国等国的沼泽和河口内以及泥滩上的鱼类。它能够行走,而且可以较长时间地离开水,在陆地上活动。
那么它如何呼吸呢?
原来经过长期的演变,它的鳃和鳃裂已经能够直接呼吸空气了。另外,它的皮肤中密布着微血管,可以直接与外界空气进行气体交换。离开水后,在鳃前的喉部仍然保持相当分量的海水,也可以供呼吸使用。最奇特的是滩涂鱼的尾鳍也具有呼吸功能,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滩涂鱼把身体的大部分露出水面,而将尾鳍留在水中,呼吸水中的空气。但是滩涂鱼已经适应了经常游出水面呼吸,所以它要是不定期游出水面,就会死掉。
滩涂鱼之所以能够行走、爬树,主要是依靠一对十分粗壮的胸鳍。它的胸鳍很长,而且根部肌肉相当发达,不但可以支撑身体,还能活动自如,交替着向前爬行,有点像人的两只胳膊。在胸鳍的支撑下,滩涂鱼能够抓住树十,不慌不忙地向上攀援,有时速度比人步行还要快。
滩涂鱼头顶上长有一对大而突出的网眼睛,一旦发现情况不妙,就会马上跳进海中。等到海水退潮了,就在泥滩或露出水面的树干上捕食,又爬又跳,非常活泼。
滩涂鱼还有挖钻孔道的本领。作为栖息之所的洞穴,至少有两个洞口,一个是正洞口,也就是jm行的主要通道。另一个是后洞口,是m处的支通道,这样就保持了水流与空气的畅通
皮皮虾皮皮虾全为海生。掠虾类起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绝大多数种类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少数见于温带海域。中国沿海均有,其中以虾蛄科,口虾蛄属旗下的广温性品种——口虾蛄分布最广、产量最大。
虾蛄多穴居,常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口足类动物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此类动物能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或以掠肢打击而发声。
虾蛄性情凶猛,视力十分锐利。由于善于游泳,因此其猎物大部分为底栖性不善于游泳的生物,包括各种贝类、螃蟹、海胆等。它们能够轻易破坏猎物的外层硬壳,享用内里的肉。
藤壶藤壶俗称“触”、“马牙”等,是一种附着于海边岩石上的有着石灰质外壳的节肢动物,常形成密集的群落。
藤壶是雌雄同体,大多行异体受精,生殖期间用能伸缩的细管将精子送入别的藤壶中使卵受精。受精卵经历变态发育,从幼体发育为藤壶成体。在热带海区,该类生物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附着,且种类和数量随着离岸距离增加而下降。藤壶等附着在沿岸码头、船底、海底电缆等处,往往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固着在船体的藤壶使航行速度大大降低。
赶海一号滩涂牧场
还有很多滩涂海洋生物
等您和我们一起去发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