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9分的影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给你看看官方60秒预告片感受一下,什么叫做美到崩溃、美到窒息。
这便是年BBC纪录片团队的新作——
《蓝色星球2》
BluPlantII豆瓣9.9分,绝对的封神评分,延续前作《蓝色星球》9.5分的高水准。
IMDb9.8分。
每集60分钟,一共只有7集,在仅仅播出一集之后。
就得到网友疯狂送出的五星好评。
我觉得有些剧光看第一集就可以打分了。
看了5秒,想打00颗星????
不断更新的拍摄技术,让所见越发震撼人心,真实的海洋,远超想象。拜科学所赐,很多原非我辈能见的事物今日得见,即便不谈具体所见,光是颜色就足够让人爱疯了。
《蓝色星球》6年前一经推出便以其举世无双的视听体验震撼世人,开创海洋探索纪录片全新的领域。
6年后,它将再次带我们进入广袤无垠的海洋世界,这个覆盖了地球70%的神秘地方。
澳大利亚,大堡礁,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
这里生活着一种,挑战人类对鱼类智力认知的鱼——猪齿鱼,这名字源于它惊人的大龅牙。
它和往常一样游到礁石边缘,在珊瑚礁废墟、砂砾中寻找一种美味。
想要找到并不容易,猪齿鱼挥动小小的鱼鳍刨动砂砾。
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碍事的珊瑚都清理到一边去。
才能找到它的最爱——蛤蜊。
坚硬的外壳是蛤蜊最好的防御,一条鱼要怎么样才能打开外壳?
答案是使用工具。
这很难让人相信,人们通常认为只有高等动物才会使用工具,但猪齿鱼却做到了。
猪齿鱼带着蛤蜊来到精心挑选的碗状珊瑚,找到一块凸起,珊瑚上的痕迹显示,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这么做。
在蛤蜊一次次被撞向后,壳出现了裂纹。
再一次的撞击,彻底将蛤蜊外壳打碎……满地的蛤蜊碎壳在宣告它的又一次胜利。
印度洋,偏僻环礁。
每年旱季,浅滩环礁都会聚集超过50万只燕鸥。
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教导小燕鸥学习飞翔的技巧。
同样,这里还有等待它们已久的邻居——珍鲹。
珍鲹能够长到30-60厘米,80公斤左右。它们在捕猎时多是单独行动,而现在有50来只珍鲹来从相邻礁脉来到这里。
通常的鸟吃鱼在这里被反转,这里是鱼吃鸟。
雏鸟翅膀尚未发育完全,无法长时间飞翔,需要在海面上休息,而这正是珍鲹等待的时机。
珍鲹悄悄在水面下潜行,缓缓靠近目标,张开大口猛地一个摆尾冲出水面,将休息的雏鸟吞入口中。
但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久,雏鸟不断提升飞行技巧甚至可以在飞行中饮水。
想要再抓住燕鸥,珍鲹必须加倍努力才行。
神奇的是为了捕捉燕鸥,珍鲹竟然可以聪明到计算鸟儿的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和轨迹。
精准的计算,配合飞速跃出水面的身躯,恰到好处的张开嘴。
这是两个生命的时间竞技。
墨西哥,科尔蒂斯海。
当春天来临时,海洋生物数量急剧上升。
一种像蝙蝠一样的海鱼蝠鲼也会随着温暖的海水大量聚集到这里。
夜晚是属于它们的捕食时间。
此时,大量的浮游生物从海底涌上来,蝠鲼成群结队的奔赴美食之地。
海水的扰动使浮游生物受刺激发出冷光,这种蓝色的光点,人的肉眼根本无法看到,得益于最近几年才拥有全新的技术,我们才能记录这些微光。
新西兰,蓝色深海。
宽吻海豚在这里嬉戏,它们成群结队的出没,用叫声相互沟通。
它们的聊天声可以传到水下数千米处,偶尔也会吸引到“不速之客”。
伪虎鲸,它们是虎鲸的亲戚,身长超过六米,体重超过一吨。
伪虎鲸被海豚的聊天声勾起兴趣,它们以每小时8公里的速度迅速逼近宽吻海豚。
对于宽吻海豚来说,被一群威胁到它们的庞然大物追赶,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但速度只有5-公里的它们,想摆脱追赶看起来不太可能。
伪虎鲸不断逼近,不可思议的现象发生了。
宽吻海豚掉转头,叫声发生变化,像是在欢迎它们的追捕者。伪虎鲸也减慢速度,安静温柔的游在它们身边,像是多年不见的老友在叙旧。
科学家也对这一奇特会晤展开研究,他们认为这些个体或许彼此认识,能够进行跨越物种的交流。
以上便是《蓝色星球2》第一集为我们展现的海底世界,而像这样的精彩篇幅有7集。
相信很多人感慨这样细致和身临其境的镜头是怎么拍摄出来的?
这得益于拍摄技术的提升以及团队的辛苦付出。
与6年前《蓝色星球》采用的6mm胶片摄像机相比,《蓝色星球2》在画质上有了质的飞跃,它能够清晰记录海洋生物每一处细微的变化,呈现更多震撼人心的画面。
6K高清数码摄像机,保证画面清晰,色彩饱满。
美军特制循环呼吸器,延长两到三倍的水下停留时间,且不会产生气泡干扰,使摄制人员在水底静静观察,更加贴近海底生物。
潜水艇下潜到离海面多米的海底,去探索深海的奥秘。
吸盘式摄像机使观众能以巨型动物的视角欣赏大海的美丽。
微光摄像机拍摄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湛蓝光芒。
探头摄像机观察海底生物的细微之处。
BBC拍摄这样一部史诗性质的海洋纪录片,仅仅依靠科技是不够的,拍摄人员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才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前一段刷屏朋友圈的纪录片,《地球脉动2》制片人迈克尔·冈顿说过“海洋类纪录片的拍摄难度是陆地上拍摄的5倍”
《蓝色星球2》整个制作周期历时4年。为拍摄这套7集纪录片,BBC自然历史部拜访39个国家,共进行25次远征,水下拍摄时长达多小时。
他们冲入六米高的巨浪中,去拍摄到海豚冲浪的的镜头;潜入极地冰冷的海水,拍摄卧在冰面上的海象;蹲守一个月,只为拍摄猪齿鱼打开蛤蜊的画面。
我们看到近在咫尺的鱼群,度托马斯旋转的虎鲨,在海冰中抱着宝宝转圈圈的海象……是他们多个小时工作的结晶。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与海浪赛跑拍摄。
他们为观众带来这片蔚蓝海域之下的奇迹,是献给人类的礼物,更有可能是最后的记录。
海洋,长久以来,不遗余力地维护地球生态环境。
水流将热量从热带一路分配到极地,使得每一地区都能维持物种生存所需要的环境。而数千年来一直稳定的生态环境,如今却在急剧变化,前景令人堪忧。
受影响最大的地方当属极地地区,冰川面积在夏季减少了40%,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对野生动物造成深远的影响。
海象就是其中之一,所有成年雌性海象都需要找到安全休息处,让自己八十公斤的孩子能够休息。
而在不断融化的冰层中找到休息地并不容易,她不得不带着孩子来到陆地,在海象群中挤来挤去。
因拥挤而暴躁不安的成年海象,扭动着巨大的身躯,随时都可能将身下的小海象压死,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育儿场所。
而且这里还有她不想见到的邻居——北极熊。
雌性海象巨大的身躯使得北极熊也不敢轻易攻击,而海象幼崽则成为北极熊最好的捕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