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些老上海货侬还认得伐

这些老物件50、60后肯定熟透熟透,它们充斥着70后的成长,80想必也略有记忆,90后或许勉强还能辨别出个别,00后应该是一样也不认得了吧……

蝴蝶牌缝纫机

蝴蝶牌缝纫机,这应该是当年家庭主妇们的终极梦想吧。从上世纪60、70年代起,凡准备结婚的人家,都要想方设法准备“三大件”,而且最好是名牌三大件。

缝纫机就是老上海人家的其中“一大件”了,想当年都是凭票供应的。另外两件标配是手表和自行车。这三大件买齐全,就像现在有房有车了,结婚的硬件才算搞定。

“大三件”还包括手表和自行车

点击《蝴蝶缝纫机的故事》查阅往期内容

年9月上海轻工业局组织上海钟表行业58位老师傅用手工制作了18只细马机械手表样机,这应该算作中国手表的始祖。58年上海手表厂正式建厂,生产出了第一批上海牌手表,这就是收藏家的掌上明珠A。

上海牌A手表

A是国产的第一代细马表,70年代时,上海牌手表也是要凭票买的。年在上海第三百货商店上市,顾客排队购买,新民晚报还发过报道和图片。

60年代后期,手表厂技术人员从毛泽东的手迹中选取了一个“上”字和一个“海”字,拼成毛体,“上海”商标一直沿用至今。

A投入市场后,周恩来总理也买了一块并长期使用它,当时还是帆布表带呢。有次出访非洲,他向几内亚总统展现了自己从衣服皮鞋到佩戴的手表——清一色国货。

点击《“上海牌”手表的陀飞轮技术》查阅往期内容

70、80后小辰光,一定都有坐在爹爹老式28寸自行车后头的记忆。“凤凰”、“永久”都是老早底最风靡的牌子,在人们心里的位置很高,就像现在私家车一样,自行车是重要的运输工具,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吃和用,基本上是靠它运回家的,它所承载的记忆,那个年代的人都懂。

点击《永久自行车的故事》查阅往期内容

60、70年代百姓生活普遍贫困,基本上只能满足于吃饱穿暧,那时候的化妆品基本上已经绝迹,一支口红已经算得上是奢侈品。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不为化妆,皮肤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张面孔总归是爱美女性重点保护的部位。讲究点的出门前抹一点凡士林、雪花膏,重在护肤,谈不上化妆。那时候的护肤品有一个通称的名词——“擦脸油”,通俗易懂,以一概全。

雪花膏里百雀羚扁扁的深蓝铁皮圆盒最记忆犹新,上面有四只形态各异的喜鹊,里面是银白铝箔盖着的白色膏体,不用凑近就可闻到一股雪花膏独有的香味。如今偶尔在大超市货柜上找到百雀羚,蛤蜊油是基本看不到了。

↑雪花膏→蛤蜊油

护肤品中最为大众的还有蛤蜊油。一到严冬,冻手冻脚、手脸吹皴了冻裂了,没别的办法,就抹点蛤蜊油,还挺立竿见影的。当年,几乎街上所有的百货店杂货铺都出售蛤蜊油,价格便宜,也很耐用,一般视蛤蜊的大小分几个等级,一般有乒乓球大小,小盒的蛤蜊油只卖7分钱。

这张照片上点年纪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年代。三五牌台钟、搪瓷杯、玻璃糖缸、竹壳热水瓶……现代人家里,这些肯定都找不到了。

老早底大多数的上海人家,三五牌台钟大多是放在五斗橱上面正中的位置,台钟的两旁通常会放两只玻璃花瓶,里面各自插着一束当时非常流行的塑料花。这样一摆放,也算家里一个比较奢华的装饰品。

对于这么一个大件,家里人都非常爱惜。女主人一般都会买一块漂亮的绢布盖在顶上挡挡灰,也有手巧的自己用钩针钩一块白色的镂空花布盖在上面。而男主人则负责定期给钟加机油,上发条,养护得非常仔细。

点击《五斗橱上的三五牌台钟》查阅往期内容

现在夏天走到哪里都有冷气嗖嗖的中央,可在阿拉小辰光,夏天的记忆里只有泡在井水里的冰西瓜,弄堂口的冷饮车,夜里一排躺椅左邻右舍一起乘风凉嘎三湖……

屋里厢有一台华生电风扇霍霍,就能安然度过整个夏天了。我对华生电风扇印象深刻,不只是它伴随了我整个童年,而且质量过硬,一直到搬家丢弃都没坏过。

70年代FT35-1型华生老电扇

华生广告

看看华生最早的广告,“首创国货”、“保用十年,维修免费”,放在当下来看这是何等的口气?我们现在的好多产品口气还要大,“终身保修”这是骗局,有几个敢写上维修免费?一个承诺终身保修的东西,别说保修,没过几年连厂也没有了。

点击《老底子的夏天》查阅往期内容

50、60年代收音机就是一个家庭的重要财产。许多学生要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收音机,只能自己组装。他们就像今天的学生们组装电脑一样,买回一堆二级管、三极管、电容、电阻一类的东西,然后对着电路图装配。就连收音机的外壳也是用三合板自己做成的。

春雷半导体收音机

年上海宏音无线电器材厂,天和电化厂等9个工厂及上海无线电子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此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一些无线电工厂先后生产出“春蕾”、“飞乐”、“红灯”等半导体收音机。

不怕各位笑话,下图这玩意儿我家现在还有,小辰光闯穷祸回去要跪(jǔ)汰衣裳擦板。当然这是大人吓吓我的,跪倒是真没跪过。

“卖汰衣裳擦板喽,汰衣裳擦板要哇~~”这种在老弄堂里厢经常听到的叫卖声现在已经是绝唱了。凭良心讲,过去女人家真勿容易,一脚盆衣裳,尤其是被子床单,侪靠擦板汰清爽。所以讲,要是男人还在外面花擦擦,跪(jǔ)汰衣裳擦板一点都不过分。

上点年纪的上海人大约都记得,当年市场上有很多紧俏商品叫作“出口转内销”,上海绸布店里最早供应的“的确良”面料,就是出口转内销。而这些出口转内销的“的确良”面料在当时是抢手货,穿一件“的确凉”衬衫会被认为是不得了的。

而伴随着“的确良”风靡的,还有一项上海人的独有发明——假领头。由于棉布衣服的领口是最容易磨损的地方,而的确良的质地牢固,用的确良做的假领子,也称为节约领。当时有些爱时髦的人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不可能买很多的的确良衬衫,于是做多个的确良的假领子轮流穿,也当是翻翻行头。

假领头

80年代,上海人流行一句自嘲的话:“衬衫翻行头,全靠假领头”。不过,穿假领头的人,外面的衣服是不能脱的,一脱就露馅了。再热,就算汗哒哒滴了,也不能脱外套。

点击《的确良和假领头的记忆》查阅往期内容

在我小时候的回忆里,我们凭购粮证和粮票购米,那时爹爹带着我一起去粮店买米,真是件开心事,带着自备的米袋,套在粮店储米柜的出口处,然后听到“哗”的一声,米从大漏斗中一倾而下的情景,曾给我很美妙的人生记忆——正宗的“空麻袋背米”是也!

小辰光粮店的营业员们和蔼、可亲,他们诚信经营、老少无欺。利润薄、分量实、服务好,是80年代申城粮店的普遍特点。

居民购粮证是50年代初由国家粮食部门发放给非农户口人员,用来购买粮食等物品的一种凭证,也是领取各类票证的唯一证件,它的重要性仅次于户口簿。

点击《正在消失的老行当、老手艺》查阅往期内容

“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这句以前公交车上听到老茧都出来的话,如今却成了70后及更早的老上海永远的回忆。

小辰光口袋里唔没钞票,老羡慕有公交月票的大人。伊拉想乘几路车,就上车随手一挥:“月票!”,神气活现!月票对于很多老上海来说是如此熟悉的字眼。以前的月票究竟长什么样,估计很多人都想不起来。巴士集团珍藏的年的公交月票或许能唤起很多人尘封的记忆。

这张卡号为“”的硬纸板月票历经了30多年,却一点没有破损,仅仅褪色而已,照片上的钢印、文字内容和持票人用钢笔填写的笔迹,依旧清晰如初。月票正面左边贴着持票人的一寸黑白照,照片应该是申办月票时拍摄的;右边整整齐齐贴着一张的缴款凭证。月票票面上印有各种交通工具的线描图,简洁而朴素。

80年代的月票只要6元,单位统一办理。学生月票还能半价。

点击《那些年我们用过的公交票》查阅往期内容

年10月上海虹镇老街

哈哈,这张图里的“老上海货”现在估计是彻底寻不到了。

石库门房的弄堂里,每天早晨,各家的主妇都出来倒马桶。各式各样的马桶放在弄堂口等待马桶车来收倒“米田共”,一声声“马桶拎册来”的叫喊声,一阵阵刷马桶的沙沙声,成了上海早晨独有的噪声。

家家刷过马桶后,多将盖子打开放一边,马桶斜搁在石库门的外墙底,让其阴干。此刻一、两只马桶也罢了,整个弄堂一字排开,就像对走出家门去上学或上班的居民行欢送礼,那些因浸透了粪便味的潮湿木桶散发的臭分子,弥漫在早晨的弄堂里,足以叫人窒息。听久了,还能在这怪诞的弄堂交响乐中,将风格迥异的刷马桶者分辨出来。

点击《马年话马桶》查阅往期内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上海新闻资讯

订阅看看新闻Knews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zl/46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