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二、蛤蜊
蛤蜊肉冷,能止消渴,
酒毒堪除,开胃顿豁。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蛤蜊拼音GéLí
别名吹潮(《动物学大辞典》),沙蛤、沙蜊(《泉州本草》)。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或其他种蛤蜊的肉。全年均可捕捉。
原形态贝壳2片,坚厚,略呈四角形。壳长36~48毫米,高34~46毫米,宽度约当高的4/5。左右两壳相等。壳顶尖,略向前屈,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向前端。壳面中部膨胀,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致前、后缘多少形成肋状,小月面和楯面心脏形。壳面生长纹明显粗大,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贝壳具壳皮,顶部白色或淡紫色,近腹面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极狭的黑色环带。贝壳内面灰白色。铰合部宽大。左壳具1个分叉的主齿;右壳有2个排列成八字形的主齿;侧齿发达,均成片状。外韧带小,淡黄色,内韧带极发达,黄褐色。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缘,外套窦不甚深,末端钝圆。前闭壳肌痕稍小,呈卵圆形,后闭壳矶痕稍大,近四形。外套膜边缘双层,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水管为黄白色,末端具触手。足部发达,侧扁,呈斧状。
生境分部生活于浅海泥沙滩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食部每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物4.6克,灰分3克,钙37毫克,磷82毫克;铁14.2毫克,维生素A国际单位,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每公斤干蛤含碘2微克。又食部每克含抗坏血酸5毫克。
(二)、药用价值
性味咸,寒。
①《嘉佑本草》:"冷,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咸,寒,无毒。"
③《饮膳正要》:"味甘,大寒,无毒。"
归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滋阴,利水,化痰,软坚。治消渴,水肿,痰积,癣块,瘿瘤,崩、带,痔疮。
①《本草经集注》:"煮之醒酒。"
②《嘉佑本草》:"润五脏,止消渴,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
③《医林纂要》:"功同蚌蚬,滋阴明目。"
④《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
⑤《泉州本草》:"主治黄疸,小便不利,腹胀,诸淋。"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四)、复方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2.《本草经集注》:煮之醒酒。
3.《嘉佑本草》:润五脏,止消褐,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
4.《医林纂要》:功同蚌蚬,滋阴明目。
5.《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
6.《泉州本草》:主治黄疸,小便不利,腹胀,诸淋。
摘录《中华本草》
二三三、海粉
海粉味咸,大治顽痰,
妇人白带,咸能软坚。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海粉拼音HǎiFěn
别名红海粉(《纲目拾遗》)。
出处《医学入门》
来源为海兔科动物蓝斑背肛海兔的卵群带。2~3月及9~10月海兔产卵期间,于海中插入竹竿或投入石块等附着物,使产卵于上,收取后晒干。
原形态蓝斑背肛海兔,又名:海珠。
全体略呈纺锤形,长9~12厘米,色黄褐至青绿;背面和边缘散布青绿或蓝色的斑点,斑点外围有褐色线圈围绕。头颈部明显,有触角2对,前一对粗大,称为头租角,外侧有一耳状深沟,表面着生树枝状绒毛突起;后一对较小,称为嗅角,呈短棍形,表面着生小绒毛突起。眼个,黑色,无眼柄,位于嗅角基部的前方两侧。胴部非常膨大,向前后两端削尖。足宽大平滑,前端呈截状,两侧扩张,末端呈短尾状。侧足发达,位于体中部,两侧足的前端分离,后端愈合,构成一特殊的腔。本鳃大,呈扇形。有紫汁腺。肛门位于鳃的直后方,呈管状突起。体背面被多数大小不同的突起,长圆锥形,散布于足背边缘的较密,小形,呈触手状;散布于头部和胴部者。大形,有多数分歧。
生活于暖海地区。常栖息在潮下带的海藻上,食泥沙、藻类及小型软体动物等。遇刺激时能分泌紫色液体,使海水混浊而借以掩护。产卵时,先爬行到海藻或石块等附着物上,然后排出卵群带,附于附着物上。卵群带青绿色,细索状如挂面,扭曲呈不规则形。
生境分部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厦门附近有大量养殖。
(二)、药用价值
性味甘咸,寒。
①《医学入门》:"无毒,气寒,咸。"
②《本草从新》:"甘寒而咸。"
归经入肺、肝经。
①《本经逢原》:"行肝,肾。"
②《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热养阴,软坚消痰。治肺燥喘咳,瘿瘤,瘰疬。
①《医学入门》:"治肺燥郁胀咳喘,热痰能降,湿痰能燥,块痰能软,顽痰能消。"
②《本经逢原》:"散瘿瘤,解热毒。"
③《本草从新》:"治烦热,养阴气。"
④《纲目拾遗》:"治赤痢,风痰。"
⑤《本草再新》:"润肺滋肾,化痰泻热。"
⑥《随息居饮食谱》:"清胆热,去湿化顽痰,消瘿瘤,愈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入丸、散。
注意《本经逢原》:"性寒滑,脾虚人勿食。"
(四)、复方
复方治瘤积坏眼:谷精草、小青草(俱炒)、青黛(水飞)、海粉、刺蒺藜、使君子肉各一两。为末。早用羊肝七片,拌药三钱,蒸熟食。(《慈航活人书》)
各家论述1.《医学入门》:治肺燥郁胀咳喘,热痰能降,湿痰能燥,块痰能软,顽痰能消。
2.《本经逢原》:散瘿瘤,解热毒。
3.《本草从新》:治烦热,养阴气。
4.《纲目拾遗》:治赤痢,风痰。
5.《本草再新》:润肺滋肾,化痰泻热。
6.《随息居饮食谱》:清胆热,去湿化顽痰,消瘿瘤,愈瘰疬。
摘录《中华本草》
二三四、石蟹
石蟹味咸,点睛肿翳,
解蛊肿毒,催生落地。
(一)、概述
《中药大辞典》:石蟹拼音ShíXiè
别名蟹化石(《药材学》)。
出处《日华子本草》
来源为古生代节肢动物石蟹及其他近缘动物的化石。全年均可采收,捞起后,洗净晒干。
生境分部产于台湾、四川及南洋群岛等地。
性状全角似蟹,但多残缺不全,通常为扁椭圆形,或留有脚数只而呈不规则形。长3~5厘米,宽3~13厘米,厚约1.8厘米。背面土棕色至深棕色,光滑或有点状小突起,有时尚留有蟹背上之纹理,凹陷处多留有泥土。腹面色较淡,表面多巳破坏,或留有节状的脚,凹陷处及脚断处常填有泥土。质坚硬如石,不易碎,互击之,声如击瓷器。断面灰棕色,石质。气微,味微咸。以体完整、色青、质坚者佳。
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
(二)、药用价值
炮制1.石蟹《开宝本草》:“细研,水飞过。”《本草衍义》:“凡用,须去其泥并粗石,止用蟹。”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捣碎或碾成粉末。
2.煅石蟹:取净石蟹置适宜的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
3.醋淬石蟹:取净石蟹,置适宜的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后趁热投入米醋中淬酥,取出晾干,捣碎或碾成粉末。每石蟹kg,用醋20kg。
饮片性状:石蟹为不规则的碎块状或粉末。灰白色或土棕色,光滑而有点状小突起,或偶见蟹壳样纹理,质坚硬如石。断面灰棕色。气微,味微咸。煅石蟹形如石蟹,质酥松。醋石蟹为不规则细粒或粗粉,瓦灰色或灰棕色,质酥松。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尘。
性味咸,寒。
①《日华子本草》:"凉。"
②《开宝本草》:"咸,寒,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苦咸,性寒。"
归经入肝、胆经。
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
(三)、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消肿解毒。治目赤,翳膜遮睛,喉痹,痈肿,漆疮。
①《日华子本草》:"解一切药毒,催生落胎,疗血运,消痈,治天行热疾等。并熟水磨服。"
②《开宝本草》:"主青盲目淫肤翳及丁翳漆疮。"
③《本草图经》:"醋磨,敷痈肿,亦解金石毒。"
④《本草蒙筌》:"平痈扫疹,用醋磨敷。"
⑤《玉楸药解》:"清心泄热。"
用法用量外用:研细点眼或以醋磨涂。内服:用水磨汁,2~3钱;或入丸散。
注意《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四)、复方
复方①退翳明目,去肝热:石蟹三两,地骨皮一两,枳壳一两(麸炒),牛藤三两(酒浸),防风一两,破故纸半两(炒),甘草半两,木贼半两,枸杞子半两,甘菊花半两,生地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热汤送下。(《卫生家宝方》石蟹丸)
②治喉痹水浆不入:石蟹,冷水磨饮之,兼涂喉上。(《圣济总录》)
③治妊娠子淋,日夜频数涩痛:石蟹(碎)一枚,乳香一分,滑石一两半。上三味研细为散。每服一钱匕,煎灯心汤调下。(《圣济总录》石蟹散)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石蟹,直是今之生蟹,更无异处,但有泥与粗石相着。凡用,须去其泥并粗石,止用蟹、磨合他药,点目中,须水飞。”2.《纲目》:“按顾玠《海槎录》云:崖州榆林港内半里许,土极细腻,最寒,但蟹入则不能运动,片时成石矣。人获之名石蟹,置之几案,云能明目也。”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特殊声明:
华夏本草博大精深,我们认识中草药,学习祖国医学,只为弘扬中华国粹!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等著作,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对于文中所述野生动物药材,本人主张取药尽量取其替代品,不要涂炭生灵!医者有仁心,请保护动物!另外,文中所述医方,请遵医嘱再用药,切不可私自开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