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号子一喊浪靠边访第九届泰山文艺奖

“嘿——哟——”伴随着一声悠长的渔家号子,海底世界的动物们纷纷被唤醒。一颗活灵活现的“蛤蜊”打开了壳,探头四处张望。锣鼓声声,一只拥有美丽盔甲的“乌龟”慢悠悠伸出了头。紧接着,“海星”“鱼儿”和“龙虾”也相继动起来,你吐泡泡,我舞钳子,热热闹闹地围成一圈,欢乐地随着节奏跳起舞来。

这部充满浓郁海洋气息的原生态舞蹈作品名为《欢乐大海洋》,日前获得了第九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三等奖。舞蹈团成员都是地道的渔民村妇,世代以打鱼为生,创作人李永喜更是打了一辈子鱼的老船长。

为采访载誉归来的创作者,我们电话联系到了李永喜。在电话中,记者就感觉到这是位急性子的老人家,见面后果不其然。李永喜洪亮的嗓门带着鲜明的渔民特色,行走间,步履矫健,腰杆挺直,并不像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这样一位与大海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是如何走上文艺创作道路的呢?

还未等坐下,李永喜就打开了话匣子,66岁的他出生在俚岛镇瓦屋石村,村庄三面环海,村民世代以打鱼为生。作为海浪里、沙滩上长大的孩子,李永喜从小就下海摸鱼捉蟹。“看着海里的海星、海螺和人一样,你逗我,我逗你,可有意思了!”李永喜形容起各种海洋生物活灵活现,模仿螃蟹栩栩如生,比划出的大夹子好似要把人夹上一夹。“像我们这些常年在海上打鱼的人,干活时都会喊两声渔民号子,号子喊起来,鼓舞了劲头,消除了烦恼!闲下来时就‘耍活报’、敲锣鼓,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渔家文化。”李永喜的话语中透着对海文化的热爱,“咱们这里靠海,海文化就是咱们的特色,不传扬这个传扬什么?”

说起渔民号子,李永喜更是打开了话匣子。

渔民号子,广泛流传于我市沿海镇村,是与渔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瑰宝。它传承历史悠久,曲调高亢激越,分为打橛号子、拉船号子、上网号子、升帆号子、摇橹号子等,体现了自古以来海边劳动人民面对海上险恶自然环境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粗犷豪迈的特质。尤其生死号子,每个渔民必须要会,不然“不让出海”。

“生死号子是关键时候保命的东西,我就是多亏了它才逃过一劫。”李永喜说。那一年,独自驾小渔船出海的李永喜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浪,“七八级的大风掀起巨浪,浪把身上全拍湿了,船随时要被掀翻。这怎么办呢,我大闺女才五岁!”说到动情处,李永喜和妻子赵洪霞都有些哽咽。那晚赵洪霞裹着棉衣、顶着呼啸的狂风在码头坐到深夜。“看着别人家的渔船都回了港,自己家的却怎么等也不来,我的心都揪到了一起。”赵洪霞说。而漂在茫茫大海上的李永喜想到两个心爱的女儿,想到要靠自己支撑的家,想到在岸上守望的妻子,他的心一热,在简陋的小舢板上喊起了生死号子。一声一声,力竭声嘶,这曲渔民与狂风恶浪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激起他顽强的斗志,最终,李永喜在坚持不懈与风浪搏斗五小时后抵岸。

回想当时的情景,李永喜泪湿眼眶。是渔民号子给予他力量,李永喜想把这种文艺形式传播给更多人知道。

一直以来,李永喜热爱文娱活动,会打鼓敲锣,爱唱爱演。于是他选了四种号子结合打鱼的动作情节串成一个节目,再用他擅长的渔家锣鼓伴奏,没想到观众反应还挺好。李永喜带着他的节目到省里参加比赛,评委大呼过瘾,评了第一名。年,他成立了“李永喜渔家锣鼓艺术团”,后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比赛,曾获我市锣鼓大赛一等奖,他编演的《渔民号子》荣获“威海市文学艺术奖”一等奖。他本人更成为渔民号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老渔民艺术家”。年,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节目来我市演出,音乐人韩红说要找个渔民喊喊号子、比比谁嗓门大,李永喜就被推上了台。“我也不管,扯着嗓子就喊了一声。韩红捂着耳朵就跑,哈哈!”

小有名气的李永喜带着节目到处演出,受到观众的喜爱,有人看完节目特意去后台找到李永喜说:“老爷子,你的节目太好了。好好创作,将咱们渔家文化发扬光大!”在观众的鼓励下,李永喜更加勤奋地创作新节目,丰富节目内容,将渔家秧歌、渔家号子和渔家锣鼓融合其中,走上原生态舞蹈的创作之路。

“渔家秧歌、渔家锣鼓都是咱们渔家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过去很受大家喜爱,可是现在很少有人表演了。我就想着把他们全部搬上舞台。”李永喜话语间透着一股执着,也有对传统渔家文艺面临失传的担忧。

渐渐地,李永喜的名气大了,跟他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衣服、妆容都要得体,站队也要规整,稍有不对就训话。妻子赵洪霞摇摇头:“他脾气太急,要求也高,就怕别人说自己不专业。”作为李永喜渔家锣鼓艺术团的团长,李永喜一直想让自己的艺术团走正规之路,他说:“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娱乐,往往学了点皮毛就走了;有人将其改得面目全非,搞成盈利项目。唉!”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渔家锣鼓,李永喜很开心,可是对于学习者舍本逐末的行为他很不认同,他更希望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无论如何,李永喜有他的坚持。

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李永喜的渔家锣鼓队走上了正轨。近年,他带着《欢乐大海洋》节目舞蹈团登上了央视的“越战越勇”栏目。蓝色小褂、黑绸筒裤、红绸缠腰装束的李永喜和几名村民一登台,浓郁的胶东地域特色一下就感染了现场观众。“左船角,嘿哈!加把劲,嘿哈!”一句句气冲霄汉的喊声,一整套富有力量的动作,将渔家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与大风大浪搏斗的画面形象地展示出来。今年9月,李永喜带着渔民号子参评第九届泰山文艺奖。从开始创作,到组织排演,到搬上舞台,到申报“泰山文艺奖”,李永喜不记得自己失眠了多少夜,直到有人告诉他:“老李啊,你得奖了,泰山文艺奖舞蹈类三等奖,可真是不容易啊!”这一刻,李永喜心中踏实了,自己的坚持得到了认可,这对他是最大的鼓励。或许就是这种敬业、执着的精神,使得李永喜锣鼓队有了自己忠实的拥护者,形成了“李永喜品牌”。

采访即将结束时,李永喜给我们来了一段原汁原味的渔民号子。虽然身处钢筋水泥森林之中,那苍劲的喊声却似乎让人看到黑黝黝的渔家汉子与汹涌澎湃的波涛勇猛搏斗的画面。这声最古老最原始的号子,喊出了渔民的精气神,也道出了生活的苦辣酸甜。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愿这声珍贵的原生态渔家号子再嘹亮些。

本信息为“掌上荣成”原创,转载分享请注明来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zl/5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