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海星泛滥

连日来,青岛胶州湾海域出现大量海星,造成当地养殖的蛤蜊、牡蛎等贝类大规模死亡,养殖户损失惨重,后续还将严重影响贝类投苗生产养殖。

为何海星会在胶州湾泛滥成灾?除了捕捞,如何根除此类灾害?

两个小渔港日出十万斤海星

3月14日中午时分,一艘渔船返回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红岛渔港。渔民将刚捕捞到的海星卸船,装进塑料筐中称重,再搬上卡车运走。刚出海回来的一名渔民告诉记者,他们早上6点钟出海,由于突然起风了就赶紧回来了,捞了大概有多斤,前几天都是下午两三点才回来,能捞两三千斤。

“我们船上有3名潜水员,他们戴着装备下去抓海星。因为用拖网的话,海星会钻出去,所以只能让人下去抓。”这名渔民告诉记者,“要是不管海星,养殖的蛤蜊、牡蛎基本上就都让海星给闷死了,所以大家抓紧组织人手出海去捞。”

中午时分,越来越多打捞海星的船只返回渔港,一筐筐的海星不断被运走。“虽然海星销路不愁,现在都有外地客商来买,但批发价每斤只能卖到4元,和养殖的蛤蜊、牡蛎相比,价格明显偏低。”红岛养殖户赵宇昌说。

渔港工作人员介绍,红岛渔港和附近一个渔港每天有四五十条船出海捕捞海星,每条船每天能捞斤~斤,两个渔港每天能出海星10万斤左右。记者了解到,海星分布相对集中区域种群密度平均为50只/平方米,密度最高的地方可达只/平方米。

当地养殖户告诉记者,去年秋天,他们就在附近海域发现了小海星,因为往年也曾出现过少量海星,所以并没有引起注意。春节过后,渔民在近海海域发现了大海星,并发现他们养殖的蛤蜊都成了空壳,一些养殖区域颗粒无收,损失惨重。

“现在正是投蛤蜊苗的季节,但遇到今年这种情况,大家都不敢投了,不知道海星会影响到什么时候。”赵宇昌说。

天敌减少与“美食”增多致海星成灾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所属北海环境监测中心派出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生物种类鉴定,确认此次泛滥的海星主要是海星纲的多棘海盘车,也俗称平底海星,它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近岸水域,外形似五角星,亦称星鱼。

专家介绍,海星一般生活在潮间带和近岸的平静海域,大多栖息在海岸下层或水较深的岸边,能大量吞食贝类、珊瑚和海胆等。海星是贪婪的掠食性生物,对分布区内底栖动物的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极大,是一种生态敌害生物,也是海水养殖产业的重要敌害生物。海星会首先将贝类“包住”,使其窒息死亡,等贝类的壳打开后,海星再将其吃掉。

记者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了解到,此次海星暴发,专家分析主要是三点原因:一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海域水质的营养盐、pH值、水温等各种水文因子的变化为海星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天然条件。海星繁殖力强大,成活率极低,但有研究表明,若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微小变化,造成海星幼体成活率提高,那么在几乎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海星将极易大量增加,海星从深海移动至浅海,致使海星在贝类养殖区迅速蔓延、暴发。二是海星的摄食习性。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区聚集的习性,主要捕食双壳贝类、海胆、牡蛎和海葵等。胶州湾作为贝类养殖区域,其底播的牡蛎、蛤仔等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环境基础。有科研人员在贝类养殖区做过调查,养殖区内的海星往往很多,但养殖区外就特别少。7年以及今年青岛海星暴发,几乎都是发生在养殖区。三是天敌生物数量减少。由于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近海捕食海星卵及幼虫的鱼类数量锐减,为海星生物量的增长提供了可能。规范使用地笼应对海星灾害

为应对海星灾害,青岛市已临时放开禁止布放地笼的规定,组织养殖户布放地笼捕获海星,并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地笼捕捞的管理工作,做好现场拍照,捕捞量的统计等。

记者了解到,地笼俗称“绝户网”,是一种网眼仅在1~2厘米左右的渔网,平常是禁止使用的,但人工捕捞海星效率太低,而且潜水员一般只抓大的不抓小的,很难短期内彻底清理海星,因此被迫紧急使用非常规措施。

当地养殖户介绍,目前海星主要影响的是胶州湾西侧和南侧海域,而北部红岛附近海域受影响较小。3月13日以来,养殖户在接到通知后开始布放好地笼,防范大规模海星涌向红岛附近海域,并使用拖网等清理海星。

7年,胶州湾也出现过一次海星大规模暴发,当时除了人工捕捞,主要是海水温度上升后海星自动退去。“海星最适生长温度是15℃~20℃,上限是25℃,但今年胶州湾海水温度偏低。”青岛市海洋管理保障中心研究员林治术说。

为防止海星明年卷土重来,专家建议,增殖能够捕食海星卵及幼虫的鱼类等(如虾虎鱼),定期对养殖区及外围海星生物量进行监测,在其适温季节增加监测频次,对可能出现暴发情况的海域进行及时预警。同时,亟待开展对海星生活史、暴发机制、暴发原因、防控预警等方面研究,为海星灾害治理提供基础支撑。

解决海星增多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捕捞。目前,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已派出专家指导当地渔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海星捕捞。同时,为提高海星捕捞效果,结合渔民诉求和专家建议,在海星敌害暴发期间,允许渔民在特定海域以指定方式采捕海星,主要有:通过人工潜水采捕方式进行捕杀,必要时允许渔民在养殖区内围海底布设大网目地笼网进行诱捕或在养殖区内采用拖网采捕方式进行捕捞。使用网具限定为大网目地笼网或拖网,区域限定为胶州湾海域养殖区内,时间限定为3月15日至4月底,后期视海星清理效果再行研究确定。为保证特定时期规范使用地笼网,将紧急从外省采购大网目地笼网。青岛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支队和辖区渔政部门对海星灾害暴发时期的地笼网、拖网等特殊网具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管,对以清除海星为名违规作业,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按有关规定坚决予以处罚。灾害结束后,所用网具由辖区渔政部门统一组织妥善处置。

下一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将对养殖区及外围海星生物量进行持续监测,对海星影响进行科学评估,研究推广海星处置可行性措施,建立海星灾害科学处置长效机制。有效组织当地渔民科学开展海星捕捞,及早消除海星隐患,确保青岛市贝类养殖安全有序生产。

i自然全媒体记者:王晶编辑:李严审核:兰圣伟审签:赵晓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zl/94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