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清毅摄影:龚国荣
光绪《慈溪县志》卷十五经政四之坛庙(下)记载:“都神殿,县西北六十里蛤蜊山麓。国朝道光二十八年重建,同治八年修。采访册,以上三十都三图。”上所指蛤蜊山在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锦堂村境内。
据说,上指都神殿中五都神有其原型。元至正十二年(年)有五姓兄弟随朱元璋起兵濠州,他们文武双全、精通医术,募乡银、解围城,采草药、救军民,是明朝开国功臣。洪武二十七年(年),朱元璋谋害功臣,将兄弟五人毒死,后因心中有愧,太子求情,追封他们为“五都大帝”。至于缘何“五都大帝”入祀蛤蜊山麓都神殿,这得勾沉一则颇有神秘意味的传说:
明末清初时,清军犯南京毁太庙,五都大帝神位被抛入长江,随流由东海漂至杭州湾海面。在农历五月廿五这一天,观海卫东山头林家(现锦堂村)林阿贵在海中捕鱼时,刻有“五都大帝”封号的神位进入渔网。林阿贵收网后,把五都大帝的神位放进鱼筐背回家,背至林家村蛤蜊山旁时,感觉有所沉重。林阿贵心有灵悟,便与当地百姓盖起两间茅屋,供祀神位,奉以香火。
到了乾隆四十四年(年),在蛤蜊山麓改建起宏畅的都神殿,塑祀有金脸、红脸、黑脸、蓝脸、白脸等五尊神像,号为五都大帝,被当地民众奉为能治瘟祛疫、掌管财源、弥补阴阳五行(民间有“五行全,万事兴”的说法)等灵异之神。旧时,东山头(指原观海卫卫城北部约一里的浪港山以东,即现观海卫镇东营村、东山头村、锦堂村等三个行政村,覆盖八个自然村)等地共“五姓一柱”六个家族和村落的联合体。五姓指林、吴、韩、徐、蒋五大姓,一柱指观海卫卫城东门外方家。五姓中,林家、吴家、徐家聚落在东山头区域;韩姓家族聚居在卫城外西南方五里,号称“五里韩家”;蒋姓家族居卫城南沿,习称“卫前蒋家”。他们是都神信仰的核心主体,虔祀“五都大帝”,并共尊其为乡土守护神,传说求有所应,护佑生民,香火日渐旺盛。
由于历史原因,殿堂与神像曾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遭毁。现存的都神殿是年7月由“五姓一柱”和当地热心群众集资合力,移址蛤蜊山上重建的。
民间信仰往往与传说藕合,此中融入了当地民众强烈的爱憎与良好的愿望。林阿贵捞得五都大帝神位的灵验叙事,解释了五都大帝信仰在当地起源的神秘性和偶然中的必然性。至于行会,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从乾隆四十四年起,由林、吴、韩、徐、蒋、方等“五姓一柱”组织所办的“都神会”。方姓作为柱头,协调五姓,负行会事务总职,五姓各执事一尊神像。行会时,一柱执头旗,充先锋,五姓队伍随后各舁神塑巡行,这种民间祈福的文艺巡游活动从属了地方文化范畴。当地民众国泰民安、免瘟祛疫、财运亨通、子嗣绵延等祈愿与关于生命维护及生活意义的追求、伦理道德的教化等都暗蕴在了其中。旧时都神行会的时间一般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七至十八共两天,行会之前先扫街,张贴黄榜告示百姓,十七上午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巡游中会器多种多样,有抬阁、鼓船、纱船、十番、茶担、炮担,又有肃静回避、鸣锣喝道、开路莲灯、头牒、高灯、旗锣、五色大旗、彩旗、十二生肖旗、兽群、烫叉、布龙、舞狮、高跷、万民伞、土铳、对锣、仙杠轿、暖阁等;参行人员身份不一、衣饰纷尽形色,表演各具特点:中有大头和尚、马郎、宫女、串肉心灯者、着红背单的“犯人”等,以形相表情随队行止。在巡游线路的空间范围及规定时限内,无论会器和人员都印有多元文化标签的展体,为沿途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甚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历史时段中,五都大帝神出巡行会,曾有过较长时期的中断。
春夏秋冬年复年,至公元年,一若老树着花,五都大帝巡游旧地重启。重启以来的都神行会活动在继承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注重剔除封建迷信、汰去落后文化的色染,使传统与时新相交糅,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推陈出新。都神行会的形式、会器、活动内容更新、参会人员的身份衣冠及表演的多重多样,后届更胜前届。年9月,《都神行会》成功入选慈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至年农历正月初十已接连举办了十一届。如今声势浩大的浙东观海卫都神行会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十举行,届时已成为办、参单位人员及观娱群众一个约定俗成的特殊时日。
前后相继的十一届都神会连办,引起了媒体和学者对地方民俗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