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过客与秋月春风

中国的园林,对历史有过深远影响的,应该是皇家园林颐和园了。咸丰十年(年),清漪园(颐和园前身)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年)进行重建。围绕西太后挪用了多少海军军费一直众说纷纭。年,陈先松在《历史研究》发表《修建颐和园挪用“海防经费”史料解读》一文认为:“颐和园工程经费约为两(白银),出自海军衙门经费两、总理衙门经费两。”这是关于重修颐和园费用的最新研究成果。

颐和园一度成为大清帝国在紫禁城之外的政治中心,晚年西太后一年有一半时间居住在颐和园乐寿堂。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后,12次到颐和园召见维新派人士谋划变法大计。这期间,西太后一直在颐和园静观其变,乐寿堂成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准备政变的中枢。光绪皇帝变法失败被幽禁在颐和园玉澜堂,历史在颐和园上演了一幕幕“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大戏。

日本政府送给慈禧的机动游艇“永和轮”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和江青都看上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林彪相中了排云门西侧背靠万寿山、面朝昆明湖的一座两进四合院清华轩,这里曾经住过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他和林副统帅都被钦定为接班人而都未能接班。为了方便林彪的大“红旗”防弹轿车通行,有关部门特地在万寿山西北后溪河上修建了一座单拱石桥。林彪在政治舞台上消失后,这座石桥留下来,被民间称为“林彪桥”,成为那段历史见证。

林彪桥

江青住在颐和园排云殿东边的介寿堂,过去是西太后做寿休息的场所。江青来此居住时,命警卫员驱赶树上的鸟,颐和园附近的西苑机场飞机也要停航,因为她除了怕冷怕热怕风,还怕声。

颐和园发生过毛泽东与柳亚子诗文唱和的故事。年2月,毛泽东邀请著名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赴北平共商国是。下榻在颐和园益寿堂的柳亚子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国民党民主派的旗帜和灵魂,到北平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于是写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律诗抒发不满,流露出归隐田园之意。毛泽东赋《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在回忆了两人交往之后笔锋一转:“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清代至民国以来,人们为颐和园写了不少诗词,代表作是王国维的《颐和园词》,这首长庆体长诗反映了清朝兴亡,作者在描绘颐和园美轮美奂的风景同时,表达了对大清王朝强盛的渴望与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王国维对《颐和园词》颇为欣赏,认为在他的诗词中首屈一指。在王国维心目中,颐和园是一个可以安顿灵魂的地方。这位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国学大师,将自己人生终点放在颐和园,年6月2日投昆明湖离世。

王国维投湖处——昆明湖鱼藻轩

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游览颐和园。头一回置身在万寿山和昆明湖之间,我这个二年级小学生被颐和园惊艳的目瞪口呆。回到学校,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春游颐和园》,或许是颐和园激活了我的文学细胞,我平生第一篇作文,竟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讲评,老师对我在作文开头写的“我们踏上开往颐和园的汽车”,用的“踏”而不是“蹬”大加赞赏,成为我终生难忘的温暖记忆。

那时站在昆明湖边,可以看到很多生长在浅水湖底的河蚌。河蚌也叫蛤蜊,虽然有坚硬的外壳,却属于软体动物。年,英国科考队从北大西洋捕捞到一只深海蛤蜊,经测定发现,这只蛤蜊已经活了年。昆明湖河蚌由于长年无人扰动,个头非常大,我看见的大河蚌有一尺多长,金黄色蚌壳透过湖水反射着阳光,估计它应该见过坐龙船游湖的老佛爷吧。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讲过圆明园河蚌的故事:乾隆皇帝在圆明园遛弯儿,发现湖底闪过一道亮光,张弓搭箭射向湖底,亮光不见了。乾隆皇帝命人下水打捞,结果捞上来一只巨大的河蚌,两片蚌壳之间含着一颗罕见的大珍珠。乾隆爷大喜,以为是祥瑞之兆,将珍珠镶嵌在帽子上。这颗珍珠后来在伪满洲国垮台时,被仓皇逃跑的溥仪丢失在通化大栗子沟。

昆明湖河蚌是否有珍珠没有史料记载,但是年底至年初的清淤工程,却使它们遭受了灭顶之灾。当时,北京市动员了18万人对昆明湖进行年来第一次清淤,在万平方米的湖底清除淤泥65.26万立方米,平均向下深挖57厘米。在清淤工程中,人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sy/116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