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挖蛤蜊

我国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927366.html

编者按:《蓝色月亮船》是青岛新闻网蓝月亮文学社出版一本书的名字,也是载满已经正式出版成书的蓝月亮文学,《记忆中市北1——10集》,《蓝月亮文丛》20部《于向阳的文集:诗歌集、大海听歌,散文集、小说集、文史集、童话集》10部、约40多部作品、多篇文章。本篇文章是青岛作家胡宝泰先生对本刊的来稿,感谢大家的欣赏支持!

青岛蓝月亮文学的《蓝色月亮船》欢迎您

(总第期)

一、美文展示

第一次挖蛤蜊

作者:胡保泰

清明节过后,半上午的天气热烘烘的。这天我融合在村前集市的人潮中,集市上人声鼎沸,但这声响怎么也盖不过蛤蜊摊位上清脆响亮叫卖的小喇叭声:“红岛蛤蜊,红岛蛤蜊又大又肥……!”循着喇叭声,我的目光聚焦在路旁一辆乳黄色的小货车上,货主已经将车上的货物“一”字摆放在车旁的地摊上。地摊“阵势战线”拉的很长,只见这家货主是一男一女,男的主人不闲的为客人忙碌着装袋、过秤,女货主和气的笑着介绍这蛤蜊的优点,她说的那么恬静,笑得那么灿烂,话音是那么清脆圆润。伴随着“哗啦哗啦”倒动蛤蜊的响声,客人们满意地大包小包的买好拎走了。我不由感叹,如今这蛤蜊吃的太省事了。这场景不禁让我想起40年前,去青岛湖岛子海滩第一次挖蛤蜊的情景。

那是年春,我刚高中毕业。那年头学校毕业生没有高考任务,在农村的学生毕业后只有回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那年头口号喊得很响,当然事实也就是这样落实的。就这样我毕业回家才四天,恰好遇上生产队里安排劳力到几十里外的市内“搞副业”,我也是其中的人选。地点,青岛海泊河北侧康宁路的一家汽车修配厂,具体任务是去建厂房。

那时的“搞副业”与现在的进城打工不同。“打工“是一切收入归自己,而“搞副业”是为集体生产队创收,经济收入个人只得很微小部分的补贴。当时一天的整劳动力除计10分工日外,再加四角钱补贴,我当时就享受这一点儿。因为我被安排在整个工地上,为40个贫下中农,采购办伙食,所以享受技术瓦工的待遇,应该说挺好的。但这对一个刚毕业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太难了,一切心中无数,一无师傅教,二无培训,也就是硬着头皮干。一天下来很累,左思右想怎样把事干好,无奈就跑到工厂食堂,与食堂的师傅拉呱聊天。在闲聊中,学到了点滴,但整日还是闷闷不乐,又不肯掉学生面子。有时叹息,这何时是个头。

后来在一个夏日的晚上,让我把愁闷忘到了脑后。忙碌了一天,下班后同村的人大都骑自行车回家了,工地上只剩下我和几个不足20岁的年轻小伙子,在这些人当中我比他们年长二、三岁。吃罢晚饭,没事正正准备去海泊桥玩,走在工厂门口,只见门外南宁路上络绎不绝的人群,有的提着筐、背着篓,还有的头上戴着个“紧箍咒”似得的小灯。我好奇的问厂门卫的师傅,这是干啥的?门卫师傅不以为然地说:“这是挖蛤蜊的”“到哪挖?”“湖岛子”。于是又仔细询问看门师傅,觉着挺有趣的,自小在家从没有挖过蛤蜊,挖蛤蜊是怎样的情形心里朦胧着。正在这时,住在传达室一旁单身宿舍的一位黄师傅笑着上前说:“小伙子们,那咱也去吧”。一同的伙伴们喜出望外,不约而同的说:“好啊”“黄师傅您领着我们去吧?”

其实这位黄师傅年近四十岁,即墨人,离家远,一周只回家一次。下了班一人在这也无聊,看完了报纸,就愿意和小青年们聊东扯西,乐观,挺随和的。正说着,厂内住单身的转业军人副厂长也凑过来说:“我也听说这几天人们挖不少蛤蜊,很好挖,一堆一堆的,听说潮路挺好的”。就这样一说二嚷,大家更等不及了,兴致更高了,决定挖蛤蜊去。我到伙房找来两个竹筐,大伙儿由黄师傅带路,骑自行车向湖岛子方向进发。经过公园,越过客运站,再向西北,也不知走了多远,夜幕中借灯光只见过有个兴隆路的路标,然后就朝海边走去。

到了海边后一看,海天一色,有些朦胧,分不清哪是海哪是天。放好自行车,商量安排一人看自行车,栓柱自告奋勇抢着说:“我看车子”。平日人们就叫他“小气鬼”,这时真的原形毕露,其实他胆小怕下水。既然这样,其他人也不和他争了。大家迅速脱掉外衣,向大海奔去,一边走,一边试探“蛤蜊”的情况,结果脚下只有淤泥,干脆脱掉塑料凉鞋用脚试探,可是也没有发现“情况”。

黄师傅说:“向海深的地方走,里面蛤蜊多”,一声令下,伙伴们又向海里面走,边走边弯腰用手在水下摸。这会儿有了,有的伙伴说“好,挖到三个了”;有的说:“我摸到两个了”,这下大家“精神劲”鼓起来了,手脚并用继续摸。可是我一个蛤蜊也没有摸到,心里有些不服气。当走到海水没腰的地方,突然脚下试着有一小堆好似卵石的东西,然后蹲下憋着气用手仔细一拭,果然是蛤蜊,高兴地赶紧将蛤蜊收在尼龙网包里。只顾高兴甚至喝了两口海水,但信心更足了。随后又摸到了一些,还要继续“前进”,脑子里就一个念头“还有更多的蛤蜊在等待”。

就在这时,只听远处海边人们在喊“哥哥、姐姐走了”,喊声一片。我向喊声的方向岸边望去,见灯盏晃动,三三两两随着向岸上移动,隐约约还听到“涨潮了,潮来了”。我顿时明白,马上吆喝同伙伴,“快上岸,涨潮了”,伙伴们听后赶快向岸边走。可是越急想走,越是走不动,就好像海水有意识的要留恋自己,拖住自己。最后干脆把包套在胳膊上,用手拼命“划水”,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走到了岸边。转身一看,害怕极了,涨潮的海水不声不响,紧跟其后,真有些后怕。这才明白,怪不得刚才岸边人们吆喝的那么急,仔细一看,原来人家挖蛤蜊的都在岸边,带着“紧箍咒”的头灯在淤泥滩里挖,哪有像我们这些从未下海的人,这么“勇敢”地到深水中。

回到工厂后,借传达室的灯光我们将每个人挖的蛤蜊凑在一起,约有五、六斤重。虽然副厂长没有出海,可他马上招呼着到伙房里将蛤蜊下锅。不一会儿,将煮熟的蛤蜊盛在一个瓷盆里,十来个人围在一起空手抓着,吃起了自己动手收获得“战利品”。这情形不亚于蒙古人享用“手抓羊肉”的情景,蛤蜊味道美极了,大家又说又笑。这次是我自小以来吃的最鲜美的蛤蜊。

“红岛蛤蜊,便宜了……”,喇叭声打断了我的回忆。当然湖岛和红岛是隔海相望,都是胶州湾海域,至于湖岛到底是什么样至今还在朦胧中,有时穿行在青岛跨海大桥上,目光还在海边寻觅当年挖蛤蜊的地点,第一次挖蛤蜊的趣味,我永远忘不了。

二、美文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胡宝泰,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青岛蓝月亮文学社作家,喜欢文学,多篇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和记忆中的市北1——10集出版。

三、本文配诗欣赏:

家乡的海边

作者:于向阳

我喜欢家乡的海边,波涛拍打着海礁,花岗岩的堤岸。浪花翻滚诉说着人生的故事,咸咸的气息随着海风弥漫。我喜欢家乡的海边,美丽的栈桥伸向胶州湾。护栏上挂满的情人锁在诉说着一生的誓言,让爱情接受大海浪花的拍打,考验。我喜欢家乡的海边,大海是我青春力量的源泉。海边盛产蛤蜊,螃蟹、海蛎子,无限的思念在追逐着童年的梦幻。我喜欢家乡的海边,大海蕴藏着我毕生的期盼。我面对大海唱一首歌,海风把我的歌声带到你的耳边。

四、诗歌作者介绍:

五、蓝月亮文学社作家的部分作品和海歌的部分专著展示:

(这是在青岛书城蓝月亮文学社的青岛知名作家:海歌、格里、若风创作出版的这些书籍摆在专柜销售的照片)

本刊主编:于向阳、网名:海歌。中国作协国土资源部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青岛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作家协会会员,业余文学耕耘五十载,著有四十余部散文集,小说,诗歌、剧本正式出版,其中十部专著已经收进中国作家文库。

蓝色月亮梦

为了文学,为了明天的太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sy/8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