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答花蛤的生物学特性

花蛤隶属于帘蛤目,帘蛤科,蛤仔属。花蛤是市场上常见的贝壳类海产品,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海区,它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适应性强(广温、广盐、广分布),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于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可食用做菜。

形态特征

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贝壳内面淡灰色或肉红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蛤仔大多栖息在风浪较小的内湾、且有适量淡水注入的中、低潮区,但盐度较高的沿海岛屿和数米深的潮下带,也偶有发现;栖息底质,以含砂量为70%~80%的砂泥滩数量最多。在含砂量很少的泥滩和含泥量极少的砂地或砾石地带,虽也有发现,但数量甚少。

生活方式:蛤仔是以发达的斧足,挖掘砂泥营穴居生活的。涨潮时,升至滩面,伸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和排泄等活动;干潮后或遇到外界刺激时,则双壳紧闭,或依靠足的伸缩活动,退回穴底,在滩面上留下两个靠得很近的由出、入水管形成的孔。

蛤仔的穴居深度,随其个体大小、底质组成和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个体小的、底质较软的或水温较高的季节,穴居较浅;而个体大的、底质较硬的或在寒冷的冬季,则潜入较深。但总的说来,穴居深度一般多在3~15厘米左右。

水温:蛤仔属于广温性的贝类。在自然海区中,水温在0~36℃范围内,均能适应。当水温为5~35℃时,生长正常,而其中以18~30℃生长最快。蛤仔的适温上限为43℃,当水温升至44℃时,死亡率达50%;当水温升至45℃时,则全部死亡;而当水温下降到0℃时,鳃纤毛停止运动,摄食停止;当水温下降到零下2~3℃时,经3周,死亡率达10%。

盐度:蛤仔对海水比重的变化,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比重为1.~1.时,生活正常,而其中以比重为1.~1.时生长最好。在河口附近而又没有防洪堤的内湾养殖区,常伴随着山洪暴发而发生蛤仔大量死亡的现象,这不仅是因为海水比重的急剧下降,而且更主要的是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砂,使海水长时间处于混浊状态,影响了蛤仔的呼吸和摄食的缘故。

溶解氧:蛤仔在溶解氧为1毫克/升的海水里,就能正常生活。因此,正常海水的溶解氧含量,都能满足蛤仔的生活需要。

繁殖

花蛤雌雄同体,一般两年性成熟、性成熟花蛤的性腺分布在内脏团周围,并延伸至足的基部。雌性性腺呈乳白色,雄性性腺呈淡桔红色(或奶黄色)。卵呈圆球状、卵径约为70-90微米,卵外有一层胶质的卵膜。精子呈狭茧型、长约3微米。文蛤的繁殖期在初夏,随种类和地区而有差异,辽宁、山东等地的产卵期在7-8月,江苏、浙江、福建在6-7月,广东、广西在5-7月。文蛤产卵期的海水表层温度约在27-29℃。文蛤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24.9-31.4℃,以26-28℃为佳,适宜的海水比重1.-1.,以1.-1.为好,幼虫生长变态的适宜温度为24.9-31.0℃,适宜比重范围与胚胎发育相似;饵料新鲜、丰富、质量好时、幼虫个体大、变态早。文蛤幼苗适宜存活的底质,其含沙量要求在75﹪以上(全沙质最好);幼苗对低比重的海水适应性较强,短时间内海水比重降到1.-1.时幼苗仍能存活和生长。自然海区幼苗生长速度较人工育苗要快。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全国技术支持

卢老师:

张老师:

冯老师:

刘老师:

王老师:

袁老师:

郝老师:15934740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tz/5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