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中国传统节气
寒露
十一假期刚过,我们迎来了新的节气——寒露。节后第一天上班的你,有没有从假期的惬意中调整为上班模式呢?是不是有种睡不醒的感觉?从今天开始计算,还有85天,年就将画上句点。是不是有种感觉光阴似箭的感觉?赶紧提起精神积极地面对生活吧!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寒露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持续下降,在华南,平均温度大多数地区在22℃以上,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间。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寒露三候寒露三候中国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天空中的鸿雁成群结队的往南飞,时而排成个一字,时而排成个人字,在天空中画下美丽的曲线。进入深秋,寒气逼人,雀鸟们都因为冷而躲藏起来,海边会出现很多的蛤蜊。古时候人们认为贝类蛤蜊的条纹和鸟雀很像,认为蛤蜊是鸟雀变的。寒露时节,草木凋零,唯有漫山遍野的菊花盛放。二十四中国传统节气寒露习俗①防寒保暖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寒露以后,昼夜温差较大,适当添衣,注意身体各部位的保暖,防止受凉。不要赤膊,以防凉气侵入体内;最重要的是脚部,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早餐宜吃热食,粳米、糯米、小米均有极好的健脾益胃作用,如麦冬粥、黄精粥、山药粥等。不宜进食生冷、寒凉的食物。②防燥伤津寒露时节,仍是燥邪当令。《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如芝麻、糯米、粳米、山药、蜂蜜、乳制品、梨、荸荠、香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莲子等,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之类,以免伤体内阴津。二十四中国传统节气③调整作息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可以提前一小时入睡,中午的时候可以小憩半小时左右,以缓解白天的疲倦。④预防疾病随着气温持续下降,这个时节感冒最易流行。人们可以到公园、湖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选择散步、快走、慢跑、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循序渐进的进行。但是晨练时要注意避开雾霾天气,避免诱发呼吸道疾病,外出佩戴好口罩。
此外,老年人或者慢性病患者要特别注意,心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肾脏病等疾病也容易在此时节诱发或加重。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每日监测血压,防止天气转凉、血管收缩引起的血压波动,医院就诊调整药物。
二十四中国传统节气药膳食疗材料:猪排骨克,太子参10克,麦冬10克,枸杞子10克,生姜少量、料酒、盐适量。做法:排骨切块焯水备用,与太子参、麦冬、枸杞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生姜三片、少量料酒,倒入清水一起炖煮2小时,至排骨熟烂,加入少量盐调味即可。功效:润肺健脾、养阴生津。二十四中国传统节气二十四中国传统节气END内容撰写:任飞指导审阅:林钐图文编辑:李雨婷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