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将至,民间有三忌讳,分别是什么有

#寒露时节#

读书君

金秋十月,天气开始逐渐转凉变冷,尤其是到了寒露节气之后。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这已经是深秋的节令,到了这个节气,冷空气开始南下,并逐渐变得频发,我们能够明显感知到气温的下降。

在我国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说法,也就是说,在经过了白露之后,露水开始逐渐由原来初秋时的一丝丝凉意之中,逐渐转为深秋时的寒冷,为此民间还有“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的说法。也就是说到了寒露节气之时,就不能光着脚丫子淌水过河了,因为天气比较寒冷。

不过,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都待在空调房里面,不太能感知到气候、环境的微变,尤其是年轻的一辈,从小被呵护在温室里。

而在过去,我们的老祖宗却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时刻感受着来自气候、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农耕文明大国,老百姓靠天吃饭,更是对气候的变化情况,观察得细致入微,以便于更好地预知天气变化。也为此,我们的老祖宗总结了不少的民间农谚、俗语,用以指导生活、农事。

在民间,寒露到了,有“三忌讳”,你知道分别是什么吗?一起来看看。

01一忌讳“霜降早到”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随着寒露的到来,天气越来越凉,呈现出一片“荷败蝉噤,桐残叶黄,鸿雁南归”的深秋景象。而在北方,更有可能出现“千里霜铺、万里雪飘”的景象。

早在千年以前,诗人王安石就曾写下“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的诗句,形象地表达了寒露带来的萧瑟之景。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节气后,白天时间变短,夜晚时间变长,日照的时间减少,随着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继续南移,北半球所接受的太阳热量逐渐变少,寒意渐生,早晚间的气温逐渐降低。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意思就是说,寒露节气,鸿雁开始大批往南迁徙;深秋到了,天气变寒了,雀鸟不见了,海边突然多了许多的蛤蜊;这个时候,菊花开得旺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寒露到了,冷空气开始频频南下,气温下降的同时,还可能伴随着大风、降雨、霜降等天气,继而对农作物造成损害,导致农作物减产。

老话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寒露时节,正是播种冬小麦的最好时机,此时如果降霜,那么小麦等农作物的出苗率就会大打折扣,继而影响来年的收成。

农谚道“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说得也是同一个道理。

寒露到了,最怕降温过快,霜来得太早,此时稻谷等粮食作物还未来得及成熟,寒霜一降,庄稼就受冻受害,最终影响粮食产量,甚至导致颗粒无收。

02二忌讳“打秋雷”

夏季高温炎热,雷雨天比较多,而到了秋天,秋高气爽,天气干燥,雷雨天气就少了。

大家都知道,秋天的特征之一就是雷声始收,秋天打雷是比较罕见的现象。如果出现了打雷的情况,则会被视为是忌讳、不利的事情。

比如俗语常说“秋后不打雷,打雷遍地贼”,这句话中,形象地概括了人们对这种反常现象的负面理解。

到底怎么理解呢?

简单地说,就是说秋后不该打雷,若是气候异常出现打雷的情况,那些将有可能会导致偷盗者增多。

为何这么说呢?原来,这其中折射出了一个气候状况。如果深秋时节雷声哄哄,就意味着暖湿空气还比较强势,导致冷暖空气在空中激烈碰撞,继而产生雷雨天气。而雨水比较多,就会对农作物的秋收、秋耕以及秋播造成影响。

首先,深秋时节,农作物基本都处在秋收的阶段,新收的粮食作物需要晾晒,风干、阴干保存,而此时如果雷雨连连,雨水不断,水气湿度大,必然会影响到粮食的存放,导致粮食发霉、变质等情况的发生。

其次,处在秋种的阶段,雷雨不断,会耽误到农事,也会影响到农作物的出芽率,最终影响到后面的收成。而粮食减产,就容易闹饥荒,偷鸡摸狗的人就变得更多,所以就有了“秋后不打雷,打雷遍地贼”的说法。

03三忌讳“寒风侵”

到了深秋,全国天气逐渐开始走低,尤其是北方地区,已经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了冬日氛围。寒露节气到了,北方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团越来越强势,冷空气南下将会越来越频繁。

然而,寒露节气,晚稻的籽粒发育还未完全饱满成熟被收割,此时如果遇到大降温,北方一刮,“寒风侵”,不仅容易导致倒伏,还容易导致秋收的农作物受冻受害,最终影响到秋收的产量。

所以,寒露时节,最怕北风刮起,寒风侵袭,导致庄稼受损,粮食减产,农民白忙活。

04寒露节气养生

在过去那个科学技术尚且不发达的年代,在没有天气预报等农业气象指导下,人们只能依靠日常的生活观察和经验总结来批判和预测,指导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寒露将至,民间总结出的“三怕”,并非没有道理。不过,民间的老经验,大多只是生活观察的总结,不具有科学性。

总的来说,寒露将至,不仅需要注意农事,还需要注意防冻防燥,注意保暖。古语有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到了寒露节气,尤其需要注意手足保暖。

寒露前后,时值深秋,老话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冬到了,开始要为过冬储备能量了,除了及时做好秋收工作,还要储备肉食等。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养生的角度说,这个时候,适宜添肉进补,为抵御寒冬做准备。同时这个节气气候干燥,草木槁枯,寒风萧瑟,人的情绪容易低落,容易疲倦、发怒,对养阴不利,应当避免过度劳累。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xg/11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