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帮孩子摆平困难的父亲,他真的不爱孩子

昨晚又读《海边的早晨》,思考良多。

很奇怪的是,我不是第一次读这本绘本,在七八年前,我就给大女儿读过,而且肯定读过很多次。近两三年,也给小女儿读过几次。

就好象以前只是读文字一样,对这一绘本更多停留在“换牙”这一主题上。但是昨晚,当我读到塞尔正在海边挖蛤蜊时跟爸爸讨论的乳牙不见了,她是多么期待着用这颗牙换礼物呢,因此,她很着急。但此时,爸爸一直很平静很在当下地边挖蛤蜊边和她对话,后来,爸爸也帮她找,始终没找到。

这其中有几段对话:

当塞尔伤心地发现牙齿没有了时,爸爸带着关心的微笑问道:“你把那颗牙吞下去了吧?”

当塞尔带着哭腔诉说没有时,爸爸同情地说:“真可惜啊!不过,你是大姑娘了,不能为这么点小事哭鼻子。用不了多久,别的牙也会活动。那时,再许愿也不晚啊!”

塞尔不甘心,在沙子里找牙齿。此时爸爸也帮塞尔找。但是,找了半天没找到。

爸爸说:“别找了,拿上蛤蜊回家吧!要不,没有时间去镇上了。”爸爸到海边,把蛤蜊上的泥沙洗干净。塞尔也不情愿地停下手,站到海水里,洗掉沾在手脚上的泥沙。

塞尔还不情愿地走,爸爸催促她走了。

此时塞尔拣了一根海鸥的羽毛,她想用这根羽毛来许愿。爸爸说:“也许,海鸥已经用这根羽毛许过愿了,再用就不灵了。”

整个过程的对话,自然而又简单。没有特别的温暖,但也没有特别的伤害。爸爸除了帮塞尔找过牙齿,一直都忙于挖蛤蜊。

我为什么对这段话如此在意?

首先,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当塞尔正因为牙齿活动而兴奋地告诉爸爸后,发现可以用来许愿换礼物的牙齿不见了。她难过得都要哭了,但是,爸爸非常平静客观地说很可惜,但也不必为此哭鼻子,因为“你是大姑娘了”。换牙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转折点,说明孩子从此已经长大是个大姑娘了——这也是早晨发现牙齿活动后妈妈对她说的话。

看到这里时,我就想到总有妈妈问我一些问题,那就是当孩子说一句话时妈妈不知道如何接下一句。当我问妈妈在那个当下如何回答时,妈妈会说自己闪烁其词应付过去了。

我继续来谈塞尔和爸爸在一起的这个过程。

其次,我发现爸爸很在当下,一直忙于做事情,跟孩子相处得非常自然,没有丝毫地刻意。

当然,也就是这其中所有的对话,没有特别的安抚与温暖。尽管爸爸也表达了“可惜”。然而当今父母在表达这些情感时可能会比较夸张,或者压根就不知道如何表达而胡乱说几句。还有一些母亲想得比较多,可能会认为这事儿就伤害了孩子,想办法去解决这件事——读到这里时,我都怀疑自己多少有可能会成为这样的母亲,假如我们家曾经在孩子小时真发生了这样的事儿的话。

但是,塞尔的爸爸没有,就让这一切自然发生,没有人为的干预。

甚至,最后,在爸爸都起身回家时,塞尔象抓住救命稻草似地拣到了一根海鸥的羽毛,想用它来许愿。小孩子太想得到牙齿仙女的礼物了!

结果,爸爸来了一句:“也许,海鸥已经用这根羽毛许过愿了,再用就不灵了。”

看似爸爸有点冷冰冰,不体贴小孩子尤其是小女孩的心——我估计如果过去也象此时对这本书投入更多的情感和思考,我可能会这么认为。

但是,现在,我不会。

在和成人工作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人内在的思维模式很难改变。无论有多少人,当大家一起面对一件事情的发生时,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的观点是不同的,甚至截然不同。尤其是,你绝对很难改变大多数人的观点,也包括自己的观点!

比如,某人说了一句话,甲认为你这是针对我你太瞧不起我了;而乙认为这与我无关。我们如果想把甲的观点调整成乙的观点,你会发现,这几乎不可能。如果是个小孩子也许还好,如果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孩子或者成年人,会非常难。

我曾经认识一个男人,三十几岁,自小非常贫穷。长大后算是事业有成,但只要是体力活,他绝对不干,比如行车在路上时,需要到路边店买一箱矿泉水,他一定让卖家给放到车上,绝不会自己亲自搬上车。他的观点是“我堂堂一个经理,怎么可能干这种事!”

不止是买水这样的事,比如自己办公室的清洁卫生也不做,因为他认为该清洁工做,自己堂堂一个知识分子,怎么可以干清洁工干的事?

我好奇心很重,曾经几次跟他理论过。后来我意识到,这个观点他自小形成,无论我多么擅辩,都无法说服他。我曾经想过,如果他是个机器人,我调整一下他大脑里的程序——我甚至想象着用扳手扳一下,他的思维、他的世界就都会不一样了。但他不是机器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当然,他过得并不好,时时处处表现出格格不入,以至抑郁而终。

这个人离我很近,我一直想调整他脑子里的程序未果。我何止想调整他脑子里的程度,当他抑郁时,我也想调整他家人脑子里的程序,让他的家人接受他。但他的家人一直说的一句话就是“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在家人眼里,从那么艰难的底层走到今天,已经是踏上了康庄大道过上了好日子,可是就不珍惜。他们那里明白抑郁的人就是不想活。

扯得远了点儿。但因了这本书,我就思考了这么多。

当一个小孩儿还在蹒跚学小时,如果他摔倒了,你去抱怨地磕头了他或桌子角撞倒了他,那么孩子永远不知道责任在于自己,需要积累经验更好地发展平衡能力让自己不摔倒;如果孩子哭了,你立刻分散他的注意力,不让他因为痛而经由一场痛哭来消化一下的话,他的内在疼痛(甚至包括因此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并不会真正释放出来,同时,也没有给孩子时间去总结这一经验。

这时代,容易“摔倒”的孩子多呀!

孩子在试错中成长!孩子也在真实的可能带来各种烦恼疼痛中成长!

小塞尔第一次换乳牙就不小心掉落在外因此失去了抱礼物的机会,爸爸没有给寻找解决办法,也没有认为这事多么不该发生孩子多么需要同情,他就自然而然地在那里,任由事情发生着。此时,我意识到,男人是山。是的,塞尔的父亲就象是一座山在那里,任由事情发生着,孩子在其中体验着着急、失望、痛苦……

此时成人过多的反应都会影响到孩子内在的建构。

困难来了,困难过去!眼泪来了,眼泪走了!希望、经验在困难和眼泪中会再度萌生。

事实上,小塞尔最终得到了准备许愿想要的东西,这是意外的惊喜,是上天带给孩子的礼物。然而,她难过痛苦四处翻找牙齿的抱着希望又不得不感受失望的过程,她全然地经历过。

孩子童年期经历的一切在其内在建立起的模式,终其一生都会影响着他。

我们不要代替孩子难过,我们不要帮助孩子摆平这个世界。让孩子真实地经历他本该经历的一切!

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他解释说,“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应对进攻。”

木心说,常以为人是一种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没有经验过快乐和悲伤的来来去去,那么,当孩子逐渐长大至成年,当他脱离父母精心设计的没有困难和痛苦的环境后,孩子无法理解和接受各种负面情绪和事情的到来,这就会导致导管的淤塞,甚至最终可能是破裂。

孩子需要适应不完美的情况!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人只有充满勇气、信心和自由,才能从生活的好和坏同时获益。他们从不害怕,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中总会有困难,也知道自己能克服这些困难。他们已经准备好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没有人来这一世只是为了欢乐、享受,以及所有的顺境。曹禺在《北京人》中说:这就是生活啊,让你想想,忍不住的想哭,想想又忍不住想笑。

对,这就是生活!我们不要因为过度的不合时宜的保护而剥夺了孩子体验真实生活并从真实生活中获取未来生活经验的能力。

当然,我也不得不说的是,孩子在年幼时,需要体验爱和温暖,自己内在的需求也需要被成人看见、理解和支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孩子成长的过程,或者说成人教育引领孩子的过程,也是在寻找确定二者之间的平衡的过程。

末了,我还想碎碎念一句,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在其经典童话确定《童话的魅力》一书中,探讨了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童话故事,以及他们为什么喜欢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听童话故事:童话故事讲的是孩子们心里基本的焦虑,例如分离、失去父母和兄弟姐妹、父母好不好、继父继母好不好、妒忌、羡慕、以及离开家的危险等。虽然童话故事中说的解决办法都是带有魔法的,但是一遍以一遍地重复听会让孩子感到安心,让他们有可能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同样地,成人小说讲的是成人面对的基本的焦虑和解决办法。

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要在每晚,陪孩子睡觉,给孩子读书,让孩子从书中见识更广阔的世界,甚至是我们双手双脚无法到达的世界,让书中的故事去疗愈孩子!

此外,这本绘本中的父亲平静、温和、享受做事、活在当下的样子,给这个快节奏信息过载时代的父母树立了榜样和力量,他就是一座山,矗立在孩子的童年。这个时代各种困难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与我们与书中所描述述的自然生活状态下人们更真实地活在大地之上有关。成人的焦虑孩子的不安全感与我们头脑活动过多而又做事太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阳光三月 年5月31日 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zl/11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