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
gé
蛤蜊正确的读音是gélí,音同“隔离”。按这个读音读出来估计没人知道是什么,感觉也是再也不能读标准了:)
蛤蜊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大连被称为蚬子蛤蜊在青岛被俗称gála(此处为轻声),烟台称为蛤(gǎ)。
蛤蜊不是一种具体的生物,它是一个科目,包含了不同的蛤蜊。
花蛤
花蛤全名叫菲律宾帘蛤,广州地区叫花甲。大家说的蛤蜊一般就是指花蛤,非常的多见。
外形略呈椭圆形。韧带内嵌,不突出壳面,宽厚棕色的椭圆拱形身体几乎延伸到后部边缘的一半。颜色和花纹差异很大,有白色、黄色或浅褐色,有时带有放射线、条纹、大斑点或深褐色锯齿花纹,较光滑;壳内侧光滑,为白色,略呈橙色,有时壳顶下部多为紫色。
青蛤
也叫环文蛤。贝壳中型,韧带外在,位于后方。主齿加上前侧齿有3个。
-蛏-
chēng
瘦长身材的就是蛏类啦,常见的蛏类就两种,很好分辨。
蛏子
蛏子的学名叫缢蛏,长扁的椭圆形,有两根发达的水管,看起来像个小兔子。蛏子烹饪之前,需要洗干净后,养在盐水里较长时间,让它把泥沙吐干净。吃的时候再把肉边上的黑色条状物去除,这样就能享受肉质肥嫩的蛏子了。蛏子的做法很多,常见的做法是爆炒葱油蛏子、清蒸蛏子。
竹蛏
也叫蛏子王,和蛏子一样也是细细长长,但它的壳很像竹筒,非常光滑,所以叫竹蛏。里面的肉体也和蛏子不一样,蛏子的肉扁扁的,一般藏在壳内,而竹蛏的肉呈圆柱形,常伸出壳外一大截,hin撩人。竹蛏的做法基本跟蛏子一样。
-蚶-
hān
蚶子的形状和蛤蜊有点像,但比起蛤蜊的壳,蚶子的壳更加坚固,上面还有放射肋纹和绒毛。
血蚶
血蚶(xuèhān),学名“泥蚶”。血蚶的壳白如雪,但里面的汁水却是血红色。血蚶超美味又有营养,可以生吃,也可以烫一下食用,深受人们喜爱。虽然烫一下就能食用,但烫的火候不太好掌握。烫得太熟,则蚶壳裂开,肉呈苍黄而干瘪无血,大失原味;如果烫得不够火候,则蚶壳不但难以打开,就算开了,肉柱粘在壳的两边,食起来也略带腥味。
正确的方法是:水烧至起泡有声,但未沸腾,把开水迅速倒入蚶中,焗约三分钟,即把水滤去,便可以取食了。
可惜那么美味的血蚶,因为看起来可怕,被很多人拒以千里。
毛蚶
血蚶的壳是雪白的,毛蚶则是黑色的,因为全是毛。毛蚶的吃法跟血蚶一样,烫一下就好,但由于年毛蚶被HAV污染,导致不少地方甲肝流行,所以毛蚶渐渐从餐桌上隐退了,其实现在的毛蚶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螺-
luó
说到螺,那就太多了。经常在海鲜店看到这些奇形怪状的螺懵住,叫不上名,也不懂它们有什么区别。一般可以点个螺拼盘,这样可以一次吃到很多种螺。
锥螺
锥螺有着非常酷炫的外形,有点像钉子,所以也称为钉螺,但真正的钉螺是不能食用的。
辣炒锥螺是最常见的吃法,虽然美味,但吃起来有些麻烦。炒之前需要把尾部的尖端剪掉,方便入味也方便吃。吃的时候先吸尾部再吸头部,就能吸出完整的螺肉了。
玉螺
有些地方的玉螺也叫香螺,而正宗的香螺很贵,比较少见。
冷盘里常见的玉螺,壳是半月形,里面有大块的肉,肉质较硬,有嚼劲。一般都是白灼。
花螺
花螺的花纹清晰好辨认,比较容易记住。也是种适合加芥末做冷盘的螺类。
另外还有舟山特有的芝麻螺,常用来做罐头的辣螺,也叫疣荔枝螺……都非常美味,去海边可以一一品尝过来。
-贻贝-
yíbèi
贻贝也被叫做淡菜、青口、海虹,因为名字太多,所以所长总是反应不过来叫的是哪个,其实这些名字说的就是一个东西。它的壳呈青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蛋白质含量非常高,一般用来炖汤。
快速购买通道:
客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