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的鲜,鲜得透彻、泼辣、痛快,一如连江渔民的性格,他们只赚最硬的钱,只吃最鲜的味,逐鲜而活,逐鲜而食,鲜明又张扬,也成全了逐鲜而至连江的旅人。
1
连江因何而鲜?
\公里海域/
从地图上看,连江的形状神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凤凰的一只翅膀扫过陆地,另一只则探入海洋。在连江平方公里的县域范围内,只有三分之一留在陆地上,其余的平方公里则属于广阔的东海。
\个纯渔业村/
连江地势西高东低,鹫峰余脉从西北部蜿蜒入境,逐渐向东南倾斜,直逼海滨。在东部沿海绵延着公里的海岸线中,曲折之间分布着47处天然港湾,个纯渔业村藏身其中。
\“三湾”/
罗源湾、黄岐湾、定海湾分布在黄岐半岛两面,形成了三个最重要且规模最大的天然良港,长久以来,保护着渔民的安全。聚集的海湾带来了丰富的海洋资源,让连江周边的海域形成了福建规模最大的闽中渔场和闽东渔场。在黄岐半岛上,就有两个国家级中心渔港,两个一级渔港,和若干个三级渔港。
\“三口”/
连江境内,敖江穿城而过,与福建第一大水系闽江在入海口形成了闽江口与敖江口。江海交汇之处,咸水与淡水交融,带来了肥沃的滩涂与丰富的海洋资源。这种得天独厚的江海条件,不仅福建罕有,乃至全国范围内也算是罕见。
2
寻访四个渔村,每一个都是独具一格的鲜
险中之鲜
北茭村·捕鱼
若说黄岐半岛像是连江伸向海洋的一只手,那么北茭村就是这只手的一根指头,指向广阔的太平洋。到汹涌的大海,取新鲜的渔获,是这里的渔民们亘古未变的追求。
位于黄岐半岛的最东端的苔菉镇北茭村,是福建最东边的一块陆地。
与那些地势平坦,有田可耕的渔村不同,北茭地势崎岖、耕地极为有限,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退路,唯有走向海洋。这里的房子几乎都依山而建,新式的洋楼与老式的石头厝穿插其间,密密匝匝难见天日,却也昭示着这座沿海渔村的繁荣与富裕。
北茭附近的海域充满了险峻与不安定,村落延伸向海的最后一块礁石被称为北茭鼻,尽管村里人给这里起了个诗意的名字叫“龙回首”,但这却是海洋事故频发之地。
无论是南下或是北上的渔船,都必须贴着岸边走才不会遭遇暗流,即便是熟练地掌握航行技巧的船长们都要小心谨慎。途径北茭的渔船,都要在港口停泊稍作修整,第二天方可平安起航。
而对这里的渔民来说,再险的风浪也只能选择征服。村里的老渔民说,早年间摇橹的木帆船动力有限,出不了远海,大多都在马祖附近的南竿岛、北竿岛附近进行捕捞作业。
但是为了捕到更多、更新鲜的鱼,渔民们常常以身试险,冒险将船只开到更难以控制的外海去。但当时的木帆船在航行时完全依靠季风形势,一遇到逆风的时候,船就很难控制方向,船一旦开到外海就很容易出现意外。
当时的村里有一句玩笑话,明明家里就近在眼前了,妻子已经做好了午饭,但是饭一热再热,船就是开不回去。
对于渔民来说,出海意味着一场赌博,越是无人涉足的海域,越有可能捕到更多更好的鱼。一直到近代,这都是渔民们亘古未变的人生信条。
而随着渔船的改造和捕鱼业的兴起,捕鱼的范围由原先的离岸几十海里,扩大到南海、台湾海峡,最远可达钓鱼岛海域和海南岛附近。
直到年之后,北茭村开始发展远洋捕捞业,远至非洲、南美、甚至澳洲的南太平洋海域都留下了北茭渔船的身影,北茭村也因此被称为“福建远洋捕捞第一村”。
进行远洋捕捞的船只,虽然几个月才能回来一趟,但是远征大洋带来的是渔民们命运的转机,因为远洋捕捞而赚的盆满钵满者亦不在少数。
精致之鲜
奇达村·鲍鱼养殖
从下苗、喂养、再到收成,鲍鱼养殖需要等待一年半载的时间。不同于捕鱼之人的粗犷,养鲍鱼更需要的是耐心。只有经过时间的打磨,才能养出最贵气、最精致的鲜味。
连江的鲍鱼养殖业占全省鲍鱼养殖量的百分之四十,号称“中国鲍鱼之乡”,安凯乡则是连江鲍鱼养殖最集中的地方,而在安凯乡中,奇达村的鲍鱼养殖户又是最多。
从水中扯上一只网箱,方能看到鲍鱼真身。渔民轻巧地从网箱中掏出一只鲍鱼,这箱鲍鱼是清明后才刚下的鲍鱼苗,一开始只有三四公分长,现在已经长到约莫七八公分的样子。
好的鲍鱼,身子是米黄色或浅棕色的,质地新鲜有光泽,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盐粉。就像人一样,好的鲍鱼看上去很有活力。
要让鲍鱼长好,首先得吃得好,鲍鱼的主食是藻类,在贝类中算得上挑食。连江的鲍鱼一般以喂蕨菜、海带、龙须菜为主。其中蕨菜的成本最高,一斤要五毛多钱,现在普遍都用海带喂食。
在满布渔排的海面上,常常见得渔民驾着小船,船上是堆积如山的海带,喂食之前,还得先用机器把海带打碎,仿佛给嗷嗷待哺的婴儿喂食。
鲍鱼在一二月左右下苗,要养一年多才能达到售卖的大小。售卖的时候,渔民用“头”来区分鲍鱼的品类,四个加起来一斤的就叫“四头鲍”,一斤三个的就叫“三头鲍”,头数越少的鲍鱼重量越重,价格越贵。
有人就说“有钱难买两头鲍”,可见鲍鱼要养到肥大,要经历很多困难,所谓的“两头鲍”就要养殖两年。
贵为“海味八珍”的鲍鱼,代表着档次与品质。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鲍鱼养殖户,对他们而言,最难熬的是夏天,除了要担心突然升高的水温、不时袭来的台风,更要担心致命的赤潮,赤潮一旦来袭,稍有差池,一年的心血都将付诸东流。
所以,他们必须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长时间地守在渔排上狭小的活动板房内,生怕老天爷不赏饭吃,鲍鱼出一点意外。
最俏之鲜
晓澳镇·滩涂养殖
和城里人对海鲜的趋之若鹜不同,海边人吃惯了肥鱼鲜虾,所以更钟情于细枝末节的那点鲜。滩涂之鲜,贵在精致,胜在趣味,自己动手挖出来的那点鲜,才堪称舌尖上的最俏。
连江的海边盛产“笔架”,笔架是一种在海边常见的贝类。一斤大约二十来块钱,价格不贵但却是当地人的最爱。
当地人吃笔架,一般会用香油炒,吃笔架的时候,像嗑瓜子一样轻轻嗑开,用牙齿轻轻咬住笔架壳中的那一小块肉,然后用力吮吸,虽然肉质只有那么指甲盖大小,但那种鲜味似乎会透过牙缝撩拨你的味蕾。
这种精俏小鲜来自于滩涂。连江拥有广阔的滩涂资源,其中面积最大的滩涂位于晓澳镇。晓澳镇共有道澳、百胜、长沙、赤湾四个行政村,沿着亩的滩涂一字排开。天赐良田,这片滩涂自古以来就是周边村落的垦殖范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来讨海。
在滩涂上赶海,以“捡”和“挖”为主。在广阔的滩涂上,不同的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在沿岸的1公里以内的范围,主要以泥螺、花蛤、为主。
泥螺与花蛤是最常见的生物,泥螺会把半个身子藏在土里,而花蛤则藏在三四公分深的泥沙底下;如果看到有小孔的地方,一般会有寄居蟹藏身在此;有礁石的地方也是藏宝之处,海虹、波罗、海蛎子这些硬壳类的海货会附着在上面,需要用铲子轻轻铲下。
除了各种贝类,在滩涂上还有跳鱼、土刺、乌鲶、珠蚶等多达四五十种滩涂水产。更远一点,则是四四方方的蛏田。这也是晓澳镇远近闻名的产业。
每年的12月—3月是下蛏苗的季节,退潮时,蛏苗会接受阳光和新鲜空气,村民就趁机翻土、浇水,维持蛏苗的长势。涨潮时,则会吸收海水中的养分。
从前连江海边的村民生活很贫苦,因为陆上的田地贫瘠不能耕种,村民只能靠这片滩涂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孩子们也要在潮落时去挖点海鲜帮助家里维持生计。
甚至海边的学校也要根据潮汐的起落调整上课的时间。在这片滩涂上孩子们摸鱼、抠蟹,尽情地玩耍。因此这里成了这里孩子们心中的乐园。
3
在连江,还有哪些正确的寻鲜姿势?
连江海里捕上来的杂鱼杂蟹,吃起来是顶级美味。渔民见不得这些小鲜味被浪费,所以就用来加工成各种海味产品,在城市里畅销。在不经意间,成就了都市人嘴边的那点鲜。
\定海村·丁香鱼/
世界上有两个地方的丁香鱼品质最好,一个在意大利的热那亚海港,另一个就在定海湾。《连江县志》中就有记载:“丁香鱼,分布黄岐半岛海域,定海湾尤多,旺发期清明至立夏,个小体肥,洁白如雪,鲜嫩可口。熟制干品口味特美,畅销国内外。”
连江人对丁香鱼有着特殊的偏爱,当地人还有着立夏吃丁香鱼的习俗。平日里,也经常用米浆拌定海湾丁香鱼放在锅里做成“夏饼”。
\官坞村·海带/
海带原只生长在北方海域。上世纪50年代末,连江成功将海带南移,不过,在很长时间里,海带都是海产中上不了档次的“大路货”,要么作为普通海产品低价出售,要么作为鲍鱼、海参饲料。
直到年之后,官坞村在海带育苗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让海带的出品率更高、营养成分更好,还实现早种植、早收成、早上市、晚成熟,从而成为了官坞村的招牌。以前的海带一般只做成淡干、盐渍海带,现在官坞海洋的产品已扩展到16个品类,可以做一席“海带宴”。
\筱埕镇·水产品加工/
连江的水产品加工厂多集中在筱埕镇,这里有着天然的优势:筱埕面对着整个定海湾,海岸线形成的U形湾口,正好是闽江及敖江淡水与东海咸潮的咸淡邻界区,形成了丰富的营养盐分,让这里成为不可多得的水产养殖的重要地区。
加工食材的方式依赖于先进的技术,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定海湾带来的丰富的海产资源、以及第一手的新鲜度。这里的水产加工厂利用杂鱼等原料制成的关东煮、火锅料、虾皮、丁香鱼制成的水产品,占据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半壁江山。
印象连江综合编辑
来源:海峡旅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