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步回暖,记者连日来采访岛城多处码头获悉,大批渔船出海前的准备工作已经陆续就绪。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岛城市场将迎来各种鲜活海鲜。
进入4月份,我市将有多艘渔船出海,约占全市渔船数量的一半,将为市民带回丰富的鲜活海鲜。
现场
各大码头奏响备战进行曲
连日来,记者在红岛、沙子口、鳌山湾等多地码头看到,随着天气回暖,休整了一个冬季的渔民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了,修补船只,粉刷油漆,码头上到处是一片忙碌景象,大家忙着出海前的准备工作,即将迎接新一年的捕捞季。
说法
蛤蜊近十年来肉最肥
从红岛街道办获悉,由于养殖密度减小,今年的红岛蛤蜊是近十年来最肥的,目前已陆续上市。批发价也由去年的2元左右,涨到三四元,即便如此仍供不应求。
“近十年来,要数今年的蛤蜊最肥!”养殖户赵先生自豪地说,每年3月开始,蛤蜊逐渐增肥。这些捕捞的蛤蜊生长期多在一年半到两年,目前已达九成肥,而往年要到五一后才能达到这样的肥度,足足提前了一个月。码头工作人员说,今年仅西大洋南码头的日交易量就达十几万斤,整个红岛的日交易量在30万斤左右。预计到五一前后的蛤蜊节期间,红岛蛤蜊将大量上市,届时日交易量会达到百万斤,同时批发价格也会有所降低。
探因
养殖密度减小
为何今年的红岛蛤蜊会如此早肥?赵先生说,红岛蛤蜊一般是当年七八月份放苗,因为市场需求大,到来年三四月份就开始捕捞,受生长时间限制,与东北蛤蜊相比,个头偏小。同时前些年,养殖户一味追求数量,导致过度养殖,蛤蜊养殖密度增加,营养跟不上,造成生长慢。总之种种原因使得红岛蛤蜊肉质偏瘦,价格上不去。受此影响,渔民的养殖热情降低。
另外,前两年,当地海蛎子连续获得丰收,渔民看到了商机,不少蛤蜊养殖户纷纷改为养殖海蛎子。同时加上这两年当地渔业部门的宣传,使得养殖户认识到高密度养殖的弊端,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采取合理养殖,极大降低了养殖密度。养殖密度小了,意味着蛤蜊的生长空间扩大了,有足够的食物可以供应,自然长得快、肉质肥。
这样辨别红岛蛤蜊
红岛当地渔民说,虽然东北蛤蜊和红岛蛤蜊都是一个品种,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看花色,两地蛤蜊都是杂色,东北蛤蜊色泽较重,且黑皮多,一般皮较厚,个头比红岛蛤蜊略大,而红岛蛤蜊多为浅花色,皮薄;尝味道,煮熟后,红岛蛤蜊肉比较饱满,口感鲜嫩,几乎没有沙子,而东北蛤蜊肉小,鲜味不足;观汤汁,红岛蛤蜊水煮后汤汁呈乳白色,而东北蛤蜊水煮后汤汁呈清水状。
尝鲜
虾蟹杂鱼先到鲅鱼刀鱼随后
在王哥庄街道港东码头,渔民老张告诉记者,清明节过后,渔民们将陆续出发,带回虾虎、八带、蟹子、立虾以及小黄花鱼、舌头鱼等各种小杂鱼。“用不了多久,海货上得多了,大家就有口福了。”市海洋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进入4月份之后,陆续上岸的海鲜前期主要以小海鲜为主,而到了五一前后,则会是鲅鱼和刀鱼大量上岸的时间,形成真正成规模的渔汛。
据了解,最近几年,青岛年海捕量约为20-30万吨,年养殖量为70-80万吨,丰富了市民的餐桌。
除此之外,青岛每年都会向大海中投放大约10亿单位的鱼虾蟹等渔业资源品种,这些投放的鱼虾经过伏季休渔期期间的生长,也将为岛城渔民带来丰富的海鲜。
本文根据青岛新闻网,红岛和街道办消息整理
亲,都滑到这里了,顺手点个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