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沧口记忆挖蛤蜊

蛤蜊

青岛普通话,称之为“嘎啦”。做为近些年来青岛小吃名片之一就是,“哈(喝)啤酒,吃嘎啦(蛤蜊)”。普及程度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旅游百姓,外出归来的青岛人,外来探秘的国际友人。来青岛的首选海鲜之一,就是:“来一份辣哈蜊,来扎青岛啤酒”。青岛人对蛤蜊的喜爱,如同成都人喜欢的麻辣火锅,北京人喜欢臭豆腐;长春人喜欢的杀猪莱,上海人喜爱的阳春面一样久吃不厌,逢吃必点。至于为什么青岛人特别喜欢,有其特定的历史源缘的,一是获得方便,不用花钱,可以饱腹。过去青岛沿海盛产此类小海贝,特别是花蛤蜊,随潮汐赶海就可以挖很多。那个年代只要肯吃苦下海,就能挖很多,有力气就能养活一家人。二是这种贝类,特别的鲜美滑嫩,其汤也可以做成更多的美肴。来了亲朋好友,提前到海里挖一盆,跑一跑(海水侵泡)煮一锅,炒一盆,大蒜拌嘎啦肉一盘,嘎啦肉煎鸡蛋一盘。亲友们会更高兴。三是处理和烹制方法特别简单,海水一泡吐的干干净净,清水一煮、一炒,即可食用。煮蛤蜊的汤,稍做处理可以做海鲜疙瘩汤。大火收汁后会成为浓厚的糊状,类拟现在的蠔油,青岛人称之为“嘎啦油”到冬季做菜时,加一勺子味道醇美极了。所以青岛人对嘎啦,哪就是情有独钟。说起挖蛤蜊也就说起了青岛老沧口区的历史了,著名的胶济铁路在沧口的娄山后、下街、沙岭庄都设有火车站。过了铁路线全是大海及海滩。这里大多都住着工薪层的市民,几个孩子,拖家带口,很多纺织厂的女工,下班后都去下海挖蛤蜊,拾海鲜,养活家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片海的水质很好,无污染又是泥滩,水生物和水植物丰富,花蛤蜊生长特别快,挖完还有取之不尽,沧口人称做,滩厚嘎啦多。我们这代人,都有下海挖嘎啦的历史,你若问起目前60多的老人挖嘎啦的故事,他们会给你聊一天。青岛过去能挖蛤蜊的地方,市区从四方的湖岛(青岛发电厂)到沧口的石家村一带,沿海岸能赶海的有湖岛、沙岭庄、造纸场、国棉九厂、八厂粮油、娄山后、石油化工厂等。青岛有个民间故事传说,说明这一带挖蛤蜊的人很多。说一战后日本人统治青岛期间,有个日本将军乘火车到青岛。路过沧口桥一带,发现成千上万的人在海里半蹲着,就问同车一中国人,“什么的干活?”中国人答“太君,挖蛤蜊地干活”。啪!日本将军给了中国人一耳光,打的这个国人莫名其妙!最终多次解释后得知是赶小海挖贝的,而捣霉的中国人也知道了,“挖蛤蜊的干活”,基本是日文中不知道的意思。现在的红岛是青岛市正宗花蛤蜊的原产地,这片海滩无污染,微生物多,花蛤特别适宜生长。说微生物多,这里说,我们当年去红岛村参加学农劳动,吃住在村里农民家中。收完麦子后,热的跑到海里洗海澡,清凉一下,谁知刚刚下去的同学们,嗷嗷大叫的跑上来,满身爬满了海跳蚤,后来我们都不敢随便下海了。红岛湾的对面就是青岛沧口的海滩和海岸线,花蛤们随着海流也落户在这片海滩。这里就成了老沧口人的福地。也有以赶小海挖蛤蜊为生的市民终身劳作。青岛挖蛤蜊的人大致分三类,一类是渔民专业户;二类是市民中专业以挖蛤蜊为生计的市民,;三类是城市中各类人员,以学生、归女儿童为主的以挖蛤蜊为乐趣的人。第一类的渔民以船和拖拉机为工具,白日潮和晚上潮都能干,除了挖花蛤,还有海螺、毛蛤蜊、小鱼虾等近海滩贝类。那个年代他们的工具先进,是最大量的花蛤蜊供应者,市场上很多人到海边倒卖。那时的渔民,不与老婆孩争食,不吵不闹不打人。海里的花蛤多的是,各自所需互不干涉。所以是最好的年代。不同于80年代后期海滩都被承包了,花蛤也养殖了,渔民与市民挖蛤蜊者矛盾重重,最后发展到下海挖蛤蜊者,到岸上后要按每斤多少钱交费。海滩一垄断。打人闹事收费天天都发生,港覇涉黑人员增多。直到现在听说渔民出海被国外欺负,青岛沿海市民似乎根本不当回事。第二类挖蛤蜊者多是沿海岸居住的无业人员,特别是四方和老沧口下街的人最多。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无工作的市民靠下海挖蛤蜊维持生计。他们使用的工具是保险圈(汽车内胎)、自制的大抓,在齐腰的海水中,一抓一抓的翻地挖出来。还有踩着高腿子的大胆者,下到更深的海水中挖大抓,其危险性更大,一但倒在水中可能被淹死。沧口下街就有这种人遇难。第二类的专业挖蛤蜊者,现在已经老了,他们也仍然处在一个贪穷的地位上,年轻时养家糊口出大力,挣的不多但也能维持生计,老了不能下海了,生活就没有保障了。他们也是了社会低收入者。当然也有一些转行早的,找到工作,偶尔下海挖蛤,全当业余爱好。老沧口下街在改革开放后,经大面积填海造田和棚户区改造,海岸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高楼大厦、漂亮的学校和商场。现在的青岛火车北站,也是建在填海后的地方。最有趣的是第三类下海挖蛤蜊者,这些人员基本都是纺织女工和初中的学生。纺织女工们大部分赶夜潮,一到了合适的潮汐时间,穿上雨鞋,拿着干粮和水,掛着一笺自制的乙炔灯,邀几个好友结伴而行。黑夜里赶海的她们顺着常走的海道,赶着退潮的步数。待到达合适的海滩时,也就拼命的抢时间挖呀挖。尽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挖一些,挖满篓子。在涨潮时,快速的向岸边走去。收获最好的时候也是她们最乐,最累的时候。有时一晚能挖几十斤,她们的背篓有多沉可想而知。她们待走到岸边才舍得休息,吃点干粮补充能量。然后背着沉重的背篓,一步一步的走回家中,略施洗洗倒头便睡。第二天,见到同事们,便讲讲昨日下海的收获和趣闻,苦中作乐的女人们,一辈子就这样过来了。沧口街,有国棉六厂等六家纺织厂,几万纺织女工四班倒。休息时就近下海挖蛤蜊,她们不卖,以自已吃和加工成干蛤蜊肉,干蛤蜊肉留在冬季食用。我们这代人,也是吃着粗粮和蛤蜊长大的,都有着深刻的记忆和蛤蜊情结。深知挖蛤蜊的苦和累,深知父母们的不易,深知生活中的苦与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也经常赶海,稍富裕的一部份学生们,都骑着自行车去。夜间的海岸边,停放着几百辆单车。简单一放,排成一片,哪个年代就没有偷自行车的人。上岸后各自找到单车,骑到一个暗淡路灯下,烤着蛤蜊或鱼虾,吃几口干粮后,嘎吱吱的绝尘而去。第二天,收拾完了煮熟晾晒起来,又骑上自行车结伴再去。一个假期下来,也能晒几十斤干蛤蜊肉,冬季家里可就有的吃的了。这些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清晰。越回忆越有味。也有赶白天潮水的人,他们大部分以玩耍为主。白天赶海相对安全,能够看到岸上工厂的参照物和硬实的海道。不至于迷路被海潮淹死。但是挖的蛤蜊少而小。记得前几年英国报道的淹死下海拾贝者,其实就是不熟悉海潮的情况被潮水淹死了,所以说赶海是十分危险的事情。赶海最危险的事之一,是突然变天下雷阵雨,由于在海里,挖嘎啦者都高于海平面,一个闪电下来的时候,电光就在海滩上,在人群中吱吱的流动着,一旦被击中也就交待了。所以遇到雷雨天气,大家都会放弃赶海,靠岸回家。赶海最尴尬的事,内急!特别是女人们,在无遮无挡的海上,人多眼杂很尴尬。有点年龄的女人们可不管这些,稍事遮掩就地解决。而女孩子们可要远远的跑到海水中解决。嘿嘿!男孩子的眼睛,却都跟着转呢。回去津津有味的,显摆今天下海看到几个大白屁股。青岛挖蛤蜊的人中,有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是情侣或者恋爱期间,无处可去的时侯就是去下海,一路说笑着,偷偷摸摸拉着手。在一个不开放的年代,好像哪真是一个好去处。一片海养育了青岛人,回忆起挖蛤蜊的点滴事情,记忆是哪样的清晰深刻。老沧口人靠海吃海,他们感谢海的奉献及给予,虽然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满足和平静,日复一日的生活着,成长着。潮涨潮落,他们一代一代地走出来,走向青岛,走向世界。但若说起下海挖嘎啦,都会打开深藏在脑海中的那段记忆。本组图文源自《老兵帅克的美篇》,转载请注明。

长按







































白芷酊治白癜风效果好不好
北京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zl/3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