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中的童年,是最纯真、最完美、最值得留恋和怀念的。
童年的趣事犹如秋天的葡萄,一串串的,数不胜数,挖蛤蜊就是其中一件。
上世纪七十年代,乡下的孩子们几乎都是在泥水中泡大的。当时,虽然我们家因为爸爸和妈妈都有工资,在村里属于富裕人家,但我们的业余生活和其他孩子一样,除了玩泥巴就是到河里挖蛤蜊。
我的家乡万粮张村是庆云县的一个小村庄,村南面两华里处有条大河,就是贯穿鲁西北平原的马颊河。
每当夏季来临,特别是周末的时候,河岸边总是围满了一群群来自四邻八村的孩子们。
到河边,男孩子们脱掉身上的衣服交由年幼的弟弟或妹妹看管,便一窝蜂地下河游泳去了。一些小点的男孩不会游泳,按照哥哥的教导在浅水区练习闭气、呼吸、蹬腿、摆臂等。顽皮的大男孩们则一猛子扎进水中扑腾扑腾地畅游一番,蛙泳、仰泳、蝶泳、自由泳,不断变换着姿势相互显示着自己的实力。
游泳嬉闹累了,孩子们走上岸边穿上短裤休息片刻,开始光着膀子挖蛤蜊。他们每人手中拎着袋子或篮子,弓着腰全神贯注地摸索着前进。
孩子们渐次有了收获。正待大家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忽然听到一声尖叫:“哎呀,我的脚好像踩上玻璃了!”只听我们村的三儿拖着哭腔喊叫着。
挖蛤蜊的孩子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七手八脚把他抬到岸边。果然,他的脚底板有一条看似很深的口子,殷红的血液不断从伤口部位渗出。
年龄略大、经验丰富的国胜急忙跑上岸边的地头,拔了一些蒲公英放在嘴中嚼烂,然后把嚼烂的蒲公英敷在三儿的伤口上。一会儿工夫,三儿脚底板上的血就止住了,国胜接着又从裤兜里掏出随身携带的布条麻利地给三儿包扎了伤口,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到河边洗澡、挖哈喇经常遇到受伤的情况,所以孩子们来河边前,都会带些布条以备急用。
孩子们安顿好受伤的三儿,又各自忙着去挖蛤蜊。原本叽叽喳喳的他们或许是累了,河边相对安静了许多。
忽然又起了一声兴奋的尖叫声:“快来看啊,我摸着一个大的!”抬头循声望去,只见国胜双手举着一个大约半斤多重的大蛤蜊。大家迅速围拢过去看个仔细。
这个令人艳羡的大蛤蜊是白色的,壳上布满了细密的花纹。听老人说花纹与年龄有关,花纹越多越密的说明寿命越长。
国胜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在盛满水的盆子里,盆子上空挤满了一圈密密匝匝的小脑袋。过了一会儿,蛤蜊的外壳慢慢张开,露出了又白又软的触角,越伸越长,突然,一股细细的水从触角处喷了出来。
激动不已的国胜整张脸都红扑扑的,顾不得擦掉脸上的汗水,一个劲儿地咧着嘴笑。
新鲜够了,羡慕不已的孩子们又纷纷跑到河里弓起身子弯下腰去挖哈喇,他们都暗暗盼望着自己也能挖到这么大的哈喇炫耀一回,一个个挖得更起劲了。
怀揣梦想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眼瞅着太阳就落山了。意犹未尽的孩子们很不情愿地洗净腿上的泥沙,换上干净的衣服,收拾好一下午的劳动果实一路欢歌笑语地回家去,一顿美味的哈喇晚餐正在等着他们。
哈喇是马颊河是大自然给人类、给孩子们慷慨的馈赠。这种馈赠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虽然早已过了挖蛤蜊的年龄,当下河里也早已因为河水污染没了哈喇的踪影,可当年挖哈喇的快乐情形将永远地铭刻在我的脑海中。
作者简介:周彩霞,热爱文学,喜欢用文字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庆云县作家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从年至年起先后在市电视台和电台新闻评比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同时,曾先后在报刊、网络发表文学作品《绿色连衣裙》、《爷爷的压岁钱》、《瓷猫》、《感触亲情》、《难忘庆云“围子集”》、《人的情商和智商》、《一百零三岁的的爷爷》、《缘来缘去》、《雪的记忆》等。
温馨提示:读到最后,如果喜欢本文请别忘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