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人注意浙江海域进入赤潮高发期,最近

夏天到了,晚上叫来三五好友

找个大排档,来点海鲜烤串配啤酒

可以说是最舒服不过了

但是!

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浙江发布”发布消息:

近期,浙江及周边海域已进入赤潮高发期

大家要谨慎选购食用贝壳类海产品

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尽快就医

小编整理了部分常见的贝壳类海产品

大家看到后咽咽口水就好了

谨慎购买!

贝类海鲜

贝类种类繁多,常引起中毒者有扇贝、牡蛎、哈贝、贻贝、蛤仔等,还有一些螺类,如东风螺、泥螺、香螺、织纹螺等。

其携毒原因是有些黄色或棕色色素海藻,在适宜温度下迅速繁殖,大量集结,形成赤潮,具有毒性,贝类和螺类摄取此物后,将毒素存于体内,被人食入后即可发生中毒,称为贝类中毒。

1、贻贝

贻贝是双壳类软体动物,也叫青口,雅号“东海夫人”,生活在海滨岩石上。

2、血蚶

血蛤,是一种贝类海洋生物,生长在滩涂里。贝壳较厚,呈卵圆形。

3、海瓜子

海瓜子是一种浅色的小蛤蜊,贝壳小,略呈三角形,壳薄而透明,具珍珠光泽。

4、蛏子

蛏子的贝壳长方形而两端纯圆,壳面为黄绿色,常有磨损破落而呈白色,生长线显著。

5、牡蛎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身体呈卵圆型有两面壳,生活在浅海泥沙中,素有“海洋牛奶”之称。

6、扇贝

扇贝有两个壳,大小几乎相等,壳面一般为紫褐色、浅褐色、黄褐色、红褐色、杏黄色、灰白色等。它的贝壳很像扇面,所以就获得了扇贝这个名称。

7、蛤蜊

蛤蜊的壳为卵圆形,淡褐色,边缘紫色,生活在浅海底,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

8、辣螺

辣螺栖息于潮间带中下区的岩礁附近海底或礁石上。可短距离移动,喜群集生活。主要食物为牡蛎。

9、泥螺

泥螺的壳为卵圆形,薄而脆,白色。泥螺常栖息于内湾潮间带泥沙滩上,营匍匐生活。

10、佛手螺

佛手螺一般长约两三寸,属于海洋贝类,一般一簇一簇地群生群长,挤附在石头缝中,长年不移动,靠吃水中的微生物生长。

贝类中毒有哪些表现

1、胃肠型

潜伏期为10~12h,有恶心、呕吐、腹污、蝮痛等征象,但属自限性。

2、神经型

亦称麻痹性贝类中毒,引起此类中毒者,主要为石房蛤毒素所致。

潜伏期较短,一般为5min~4h。早期有口唇、舌、手指等处的麻木感,继而颈部和四肢末端麻痹,步态蹒跚,发音障碍,流涎,头痛,口渴,可用呼吸麻痹而死亡。

3、肝型

引起此型中毒者有蛤仔、巨牡蛎,含毒成分为贝毒素,有毒部分在肝脏。

潜伏期一般为12~42h,有的长达7d。发病开始时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倦怠、微热,类似轻度感冒症状;有时躯干、四肢、齿龈等处呈现出血斑;重者可呕吐,并出现黄疸,甚至发生急性黄色肝萎缩,此时可有意识障碍、昏迷等,甚至发生死亡。

4、皮炎型

此型主要为泥螺、扇贝引起,由于其体内含有对光敏感物质,大量食入后,经过日光暴晒,即可出现皮炎症状。

潜伏期一般1~14d,多数在3d内发病,面部及四肢的暴露部位出现对称性红肿,病人有蚁走、灼热、发肿、麻木等感觉,后期出现出血斑。如继续暴晒日光,可发生水疱、血疱,破溃后可致感染和糜烂,轻者1周渐愈,重者可迁延数月。

出现海鲜中毒症状怎么办

一旦食用海鲜后发生中毒,首先要马上拨打,医院处理。因为中毒不比其他疾病,如麻痹性贝类毒素、河豚毒素等,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方法,而且毒素可以致命。

对于轻微的毒素、重金属等,人体是可以自行排解的。如果实在喜欢吃海鲜,只要不是经常吃、大量吃,偶尔食用少量解一解馋还是没问题的。此外,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较多,多吃有助于肝脏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汤等也可以保护胃肠道,因此在吃海鲜之前吃蔬果、喝点米汤,或可起到轻微的缓解之效。

什么是赤潮?

赤潮,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它发生时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红色景象,因此被许多人比喻成“红色幽灵”。其实,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一年只一次!爱吃杨梅就跟我来!○世界杯今晚就来!这些注意事项你需要了解,否则……○中考倒计时,你需要了解的中考信息都在这儿了!

来源:浙江发布、浙江食品药品监管

编辑:李莹

校对:胡倩雅

审核:江晓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gx/82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