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提醒下吃货伙伴,到了吃河豚的好时节啦!
河豚味道极为鲜美,所谓“长江三鲜”就是指河豚、鲥鱼和刀鱼。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河豚。
“河鲀”or“河豚”?首先要科普一个误区:我们平时说的“河豚”,大名其实应该是“河鲀”。
这两个玩意读音一样,看上去也差不多,其实相差很远。在生物学上,它们是分属于不同纲的两类水生动物。
简单来说,河鲀是鲀形目鲀科鱼类的统称,分布在近海及河流入海地段。大部分种类的河鲀其脏器和血液有剧毒。河鲀属于鱼类,大致长成这个样子:
而河豚则是哺乳纲淡水豚科动物的统称,如白鳍豚等;它们主要生活在江河中,腹内脏器无毒。
与河豚之相对应的是“海豚”,而且严格来说,河豚和海豚不能被称作“河豚鱼”或“海豚鱼”,因为它们不是鱼类。
所以河豚其实是这种形象:
但是这种错误的叫法由于传播广泛,也就这么将就着用了。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比如猫熊,当错误的叫法被广泛接受时,反而便称之为熊猫了。
这就叫: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所以我们也从众一次,下面说的“河豚”,都是指的好吃的那个哈。
河豚的习性河豚的民间俗称相当多,有“气泡鱼”、“吹肚鱼”、“气鼓鱼”(江浙)、“乖鱼”(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等。
河豚在我国极为丰富,从辽宁至广东沿海共生活着30多种河鲀,年产量在三百万吨以上,沿海一带全年几乎均可捕捞,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渔业对象之一。
河豚属于典型的洄游鱼类,每年3月由外海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到了秋季水温下降,又游回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湖泊中生活,到第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叫做暗色东方鲀,活动区域在长江、珠江等水系的中下游,或洞庭湖、鄱阳湖等。
有毒的河豚河豚体内大都含有毒素,无毒者很少。
同一河豚不同的组织器官,其毒性的强弱是不一样的。概括起来,以卵巢及肝脏的毒素为最多,其次是肠及皮肤,肉则几乎无毒。冬春之间为河豚的产卵期,此时其肉味最美,但体中的毒素也最多。
河豚毒素,是一种存在于河豚、蝾螈、斑足蟾等动物中的毒素,是无色针状或棱柱状晶体,为自然界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物质之一。
河豚毒素是强烈的神经毒素,很低浓度的河豚毒素就能选择性地抑制钠离子通过神经细胞膜。它的毒性相当于剧毒药品氰化钠的倍,只需要0.48毫克就能致人死命。这种毒素能能在30分钟内麻醉神经,使人呕吐、四肢发冷,进而心跳和呼吸停止。人食用后一旦中毒,毒性发作很快,且一般无法抢救。
国内外都有过人们吃河豚而丧命的报道,但是由于河豚的味道十分鲜美,回味无穷,所以还是有众多粉丝“拼死吃河豚”。
不过大家也不用过分担心,由于人类对其的认识和烹饪技术的日渐成熟,当今吃河豚中毒的案例已经比较少见了。
此外,河豚毒素也有其妙用:它有镇静、局麻、解痉等功效,能降血压、抗心律失常、缓解痉挛。作为镇痛药,河豚毒素可取代吗啡、阿托品等;作为麻醉药品,其麻醉强度为普鲁卡因的三千倍以上。河豚毒素是神经生理学和肌肉生理学研究的有用工具。在国际市场上1克河豚毒素价值17万美元,是黄金价格的1万倍。
有趣的河豚除了剧毒之外,河豚作为新一代萌物,还拥有很多有趣的特点:
1、一心两用:河豚的两只眼睛,一只用来追捕猎物,另一只可以用来放哨。这是很多动物(包括人类)所无法比拟的。
2、装丑诈死:当渔民的鱼网捕捞到河豚并倒在岸上时,河豚会迅速地吸气,并膨胀成圆鼓鼓的状态。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觉得它很可恶,很难看,不由自主地用脚一踢,这就帮了它大忙,它顺势一滚逃到水中,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当然,这也是它威吓水中其他生物的方式。
3、厉害的牙齿:河豚长着两排利牙,能咬碎蛤蜊、牡蛎、海胆等带硬壳的食物。如果不小心被它咬到手指,完全能连骨头带肉都咬下来……钓鱼的人们也最担心河豚咬钩——咬绳绳断,咬钩钩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