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人赶海大丰收馋坏外地网友专家揭秘海货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3159.html

赶海捡到“天鹅蛋”紫石房蛤

烟台市民赶海网络图片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张皓见习记者舒隆焕

连日来,山东烟台开盲盒式的赶海捞海鲜,特别是海肠“泛滥”馋坏了外地网友。也引发网友花式提问。问及最多的莫过于海产为何频频“造访”烟台海滩。

“大风过后必有货。”这是烟台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也曾是海肠虾蟹、贝类海产聚集海滩的通俗解释。极目新闻记者采访当地多位海产养殖户、专家了解到,这些海产不单单是大风刮来的。当地环保、海洋渔业部门表示,赶海热背后也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显现。

千人通宵捡海肠

烟台这一波赶海热始于今年国庆假期。10月5日,大风降温后,烟台黄渤海新区海域沙滩上、海水里出现了大量海肠,不断有市民闻讯赶来,最终形成了千人通宵捡海肠的震撼场面。威海的薛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天看到烟台千人捞海肠网络直播后心急难耐,连夜驱车3小时,从威海赶到烟台跨市赶海。

10月6日,烟台高新区市民赶海时发现满地泸沽虾,根本捡不完。这种虾在烟台比较少见,赶海的市民异常兴奋,有人捞了五六十斤。

10月8日,烟台市民在高新区赶海时又收获了肥美的蛏子。

此前,烟台市芝罘区孙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10月10日前当地有连续多日的大风天气,等到10日下午风力减弱,她便与家人一起去海边赶海。除了海肠、蛤蜊等海产,她还在海边潮水潭区域捡到了6个“天鹅蛋”,最大的有拳头大小。

连日来,网友纷纷评论“馋哭在屏幕前”“真的都是大风刮来的吗”“养殖损失可大了”。

当地养殖户说这些海产不单单是大风刮来的。烟台牟平区海产养殖户曲保国(化名)经营着两千多亩海域养殖,用养殖筏、养殖笼养殖扇贝、牡蛎等贝类海产。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遇到大风天气,单个海产或养殖筏、养殖笼都有可能被吹到海滩上,但是,“海肠、泸沽虾不能人工养殖,不是大风从养殖场吹上岸的。”

烟台经开区海产养殖户丁光健养殖的贝类海产最近也有被大风吹到海滩上的情况。他说,这属于天灾,没办法解决,好在今年损失不大。

赶海丰收有多种原因

针对海肠“泛滥”,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力勇解释,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在年至年间的增殖放流。

两年间,该研究院在烟台开发区、莱山区、蓬莱区等海域进行了海肠苗种的公益性增殖放流,总共投放苗种万左右。王力勇表示,苗种在年、年存活下来后,就具备繁殖能力了,目前可能已经增长了几十倍。

去年11月,烟台夹河入海口附近就出现了大量海肠,市民们也是披星戴月在海中捕捞,当时的海肠一度卖出了白菜价。

曲保国说,平常海肠能卖50元到80元每斤,“这次就有养殖户收购市民捡到的海肠,收购价最低时25元每斤。”

对于大量海产上岸,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舜胜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推测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近日气温骤降,海肠、泸沽虾等海鲜对温度比较敏感,低温让其游动性变强,它们会根据水温变化,从温度较低的水域向温度稍高的水域集体迁徙。二是大风天气出现后,在潮汐作用下,海浪汹涌,让泸沽虾等穴居于浅海及海湾低潮线附近泥沙中的生物,滞留在了海滩。

“海洋环境保护越来越好了,海洋生物就更丰富了,这是海货频频上岸的主要原因之一。”烟台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科工作人员说。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sy/12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