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有一句话:“红岛挖蛤蜊一挖一麻袋”。每年五一前后正是红岛蛤蜊肉质最肥、味道最美的时节,市民会来海滩上拾贝、敲海蛎子、挖蛤蜊感受当地渔村的风土人情。
红岛当地居民孙大姐说:“现在滩上有海蛎子、蛤蜊、还有小海螺八带等时令小海鲜”。赶海也有门道,每次潮汐刚刚退去,就是最适合赶海的时候。“最好的赶海时间,是农历十五的潮,十六十七十八也可以,都是赶海好时候”。
时间算好了,想要捞到海货,还得准备趁手的工具。一双合脚的雨靴是基本的装备,敲蛎子挖蛤蜊的工具也各不一样。孙大姐说,挖海蛎子要用专门的工具,比如砸这个海蛎子最好拿小锤子敲,拿个小铲子更好;挖蛤蜊的话得带着小耙子。
半个多小时,孙大姐就收获了满满一小桶海蛎子,等她把海蛎子送上岸海水也基本退到了低潮位,这会儿就是挖蛤蜊的好时候,不到半小时,赶海的行家们就能挖一麻袋蛤蜊呢。
除了红岛蛤蜊
胶州湾还盛产很多优质小海鲜
比如泥蚂、海沙子等等
下面这种“神秘”小海鲜你见过吗?
最近西海岸新区古镇营附近海域,出现很多类似蜗牛的小海鲜——泥螺,引来当地渔民用笊篱捞,好手每潮能捞个十几斤。原来这种泥螺生长在泥质滩涂上,直接吃有点碜,但是将它身上的的泥及黏液洗掉处理好了后酱爆,味道很鲜美,是岛城一种比较特别的海鲜。
半个小时收获两斤多泥螺4月30日一早,西海岸新区古镇营村附近滩涂的潮水开始退去,渐渐显露出一个个突起的点,乍看像一块块小泥巴,大片大片的,其实每块泥巴底下都藏着一种名叫泥螺的小海鲜。
泥螺颜色呈灰白色,样子有几分像蜗牛,一小坨肥肥的肉上盖了个薄薄的外壳,身上覆盖有一层的滑液,用手轻轻一捏,外壳便会破碎。
以前渔民捞泥螺用“泥马”“说起来,在滩涂上用笊篱捞泥螺还是我们这一带的渔民发明的。”李芳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泥螺数量更多,渔民大批量捞泥螺都用一种叫“泥马”的工具,这种工具用木板做成,两头上翘形似小船。渔民单腿跪在上面,可极大减轻体力的消耗,而且速度很快。后来滩涂上的泥螺没那么多了,为了更方便,当地渔民舍弃了相对笨重的“泥马”,开始用笊篱等简单的工具捞泥螺。“当然,用笊篱只能在浅水区,等潮水完全退去就不合适了。”李芳介绍,像他们这样的好手,一潮下来怎么也能捞十几斤泥螺,一般都以七八块钱一斤的价格卖给贩子了。
泥螺喜欢生长在泥质滩涂上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一位技术人员介绍,泥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海鲜,顾名思义,它们不像蛤蜊一样喜欢沙质海滩,而是生长在泥质滩涂上,因此这种海鲜在整个西海岸并不是很多,也就滨海街道前海滩涂上数量还相对多一些。
西海岸新区一家海鲜大酒店厨师陈坤介绍,泥螺肉质很嫩,烹制之前一定要用清水搓洗数遍,尽可能将其中的泥及黏液洗掉。新鲜的泥螺“舌头”是伸出来的,煮熟了才会缩回去。泥螺的吃法有很多,可以清煮着吃,可以酱爆,也可以辣炒,无论怎么做,味道都很鲜美。
这么多小海鲜
你心动了吗?
值班编辑:骑士
内容来源:蓝睛、青岛早报
视频图片:蓝睛新闻、早报记者等版权归原作
点在看,给小编加5毛钱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