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深夜食堂”这个IP,更多人最先接触的应该是同名日剧。这个日剧拍了4部,每一部的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年的韩版电视剧6.9分,年中文版电视剧2.8分。群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至此,对于同一个IP的各个电视剧版本的演绎已经分出了高下。
韩国人最先把《深夜食堂》改编为音乐剧,韩文版同名音乐剧首演于年,然后日语版、中文版相继出现。年台湾就曾拍过该剧的普通话版,不知道是否和年在大陆的这个版本的译配一致。
安倍夜郎的《深夜食堂》漫画,也就是电视剧、电影、音乐剧的母本采用的是“群像剧”的模式,也就是说有多个主人公以各自不同的故事穿插交错。“深夜食堂”既是他们讲述故事的“舞台”,也是各个主人公故事发生的“舞台”。
我认为这一点,增加了把《深夜食堂》搬上舞台的难度。并且因为有多个主人公,故事变得难以“结束”,毕竟直到今天,漫画《深夜食堂》依然在连载。但舞台剧却是需要一个“结束”的,这个“结束”可以是开放式的,可以是让人感到意犹未尽的,却需要是“正正好的”。
正是因为原剧本这个“界限”的模糊,让坐在剧场的我摸不清头脑。好几次,我以为故事结束的时候,舞台的灯却再亮起。
(比如说,黄油拌饭那首歌的最后,老板和大家说“晚安”的时候,真的很容易给人可以回家睡觉的感觉!)而且,因为没有中场休息,在第一次观看的时候就因为想上厕所产生了一种“坐不住”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要完整的欣赏这部剧,在开演之前最好上好厕所,放松心情,把自己的思绪放空。
音乐剧《深夜食堂》截取了茶泡饭三姐妹、中岛美幸、玛丽琳、阿忠、风间轮子、小寿寿、剑崎龙这几个角色的故事线,分别讲述了她们与食物的故事。
茶泡饭三姐妹每次都吃着同样的茶泡饭,而玛丽琳每换一个男友就会换一道喜欢的菜。对待食物的态度就是她们对待感情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标准,绝不将就的人很可爱;不断努力去试错的人也很勇敢。玛丽琳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而梅子和鳕鱼子也在品尝过了对方的食物以后更加理解了友谊的珍贵。
小寿寿的厚蛋烧承载着故人的关心与思念;剑崎龙的维也纳香肠告诉我们人生的孤独需要分享;当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观众也会和我一样被感动。
阿忠和酒蒸蛤蜊的故事是以纯“讲述”的方式来呈现的,这是全剧最“静”的一部分,或许是很多人容易打瞌睡的地方。阿忠的故事实在是太沉重了,人和食物的羁绊,有时候沉重到与“求生欲”连在了一起。
风间轮子吃到了撒上了四万十川海苔的酱油炒面加煎蛋,最终却还是和自己的父亲错肩;中岛美幸再也吃不完一碗猫饭,却用歌声让音乐食堂的食客记住了她,她们都某种程度上借由深夜食堂这个地方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而老板在这个故事中就像是把一颗颗珠子连在一起的那根线,当被问及脸上的“疤”的故事时,他也只是淡淡地说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疤。
也正是因为这样,老板是所有角色里最不容易出彩的一个角色:他没有明显的故事线,人物性格也没有什么转变,他没有很强的存在感,但他又一直在舞台上。他默默地守护着大家,像水一样包容着一切,这是一种经历过大风大浪以后归于平静的大彻大悟,因此演这个角色其实非常难。
音乐剧的结尾是大家聚在了一起,度过了一个圣诞夜,整个故事在平和中画上了句号。
毕竟母本来自日本,这部戏里充满了日式的克制,因此是一部比较“收”的剧,故事里更多的是水到渠成而不是跌宕起伏。音乐剧的中文版除了进行了台词的汉化以外,舞美设计、服装依然遵循着原版的设定,与日版、韩版保持高度一致。
并且,作为一部“美食剧”,演员真的是每天都在舞台上吃饭,有的时候还能闻到由大量萝卜熬制的汤发出的香味。此处应有“真香”预警。新的一轮巡演更是有夏振凯、翟李朔天等新演员的加入,希望大家都可以走进剧场亲身感受这部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