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散文寒露露从今夜寒,心要始终暖

?传递正能量!为您推送优秀作品!

寒露晨雨心湿漉

作者:张希龙

节气正如齿轮,吻咬着时间前行,推动春夏秋冬,让温暖寒暑更替,不觉又到寒露。今年寒露带雨,从昨夜到今晨,断续的下了三十个多小时,以至于秋深水绵绵。雨夜,可是做梦的好时光。两夜做三梦,皆感觉良好,没影响到睡眠。习惯了早起,五更,雨停,于是山行。天黑朦朦,但嗅了嗅,霾已让雨水带走,空气清新而湿漉,正如我的心。柏油路延伸到山脚土肥处,青松森森,杂木郁郁,丛林和起伏跌宕物一并黝黑着,偶尔夹杂着鸟的扑棱和叫声。前方不远处就有婆娑的脚步声,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牌坊前后的路段,坐落于泥和石的屿处,山上冲刷下来的矿物质和多年树叶积淤揉成的腐浮质,养得山木高大葳蕤,而林木分泌的氧气富余得压迫着鼻孔。窄窄的石凳上有引路的灯不时闪闪烁烁,薄雾在灯的四周打着旋儿。向前的一段,坡度愈加的偏高,故而二百多凳的台阶让我脚重腿酸心胸压抑。不过那“山木湿漉石道闲,人与早鸟林中弯。雨歇云雾泼妙墨,墨有灵犀石有间”的妙境,至少让乐山的我充抵了不少劳筋之苦。这个小山是型如沙僧的头——耳鬓到后脑勺处密布着而顶部裸露。刚刚走出密布的山林,便一片豁然,石凳清亮,亭台换装,顿感爽然。缓口气,天见亮,踏着台阶,打开手机音乐,《卡萨布兰卡》,熟悉的钢琴音,激越、浑重交织着对爱情、爱人的留恋、向往,在清晨的雨后,在山的脊梁处,在微微的暖冬里,在湿漉漉的此刻,冲击和颤抖着我,于是,我这尚且不老的心斋,尚存青春的心蒂,结向了远方。向上更是土少石强,非淤泥的洼处很难有乔木成活,只有那些顽强的草、灌木和不知名字的野树丛生着,而能让记住的当属棠梨和野枣树了。野枣早已被采摘了,尚有些瘪瘪的残红仍然坚贞地挂在孑孑的枝上,也许是这些粗野生长的枣子们带着不想远离自己母体的孝心啊。蓦然想起上次看到景象所吟的《野酸枣》:“石坡家簇簇,春萼秋籽谷。天地任物生,高在尘埃处”,这些普通不能再普通的酸枣,虽然矮小但顽强,不知高于山下的乔木几许几许。山雾虽薄,但山下的民居却被流动的雾水或完全包裹着,或半隐半约,浓浓的雾中,不时窜出喜庆人家炸响的炮仗。“佛国天音”从前面下山的人身上发出,让我感受人对生命、生活的恬淡。脚下是一片相对宽阔的山路,左面巉岩垂竖,石下直窜众多的青松和槐树等;右面是蜿蜒的小道,通向东方的山。这样的小道这个山上就有三条,据说是千百年来山民牧羊而成。在这个不被常人领略到风景的地方,我却感受了起特有的风致:至少有树的坚贞的守望,巉岩森森,牧羊古道的蜿蜒和明晃,美和生机总在荆棘丛林里。去年七七的早晨,也在此处,有感于牛郎织女们千百年的坚守和当时自己的心态,吟了打油《树的守望》:“牧羊古道石屿土,毕竟寂寥参山树。星辰痴痴河汉渡,峰山绵绵拱日出。日出月隐万物生,大树情怀叶飞舞。能享清风寒暑苦,俯览炊烟芸芸处”,这难道不是此地最好的注脚和风景吗?心思遐想时,一个少年以豹的速度窜过。年轻真好!这时,我吐纳的气逐渐顺畅了,于是,我又加速走路的脚步。远近处,“清秋之晨,禾木心心。山卧如水泄,静待日月。鸟翔其间吟,晨曲引山民”,登山者被我远远的甩在了下面。天幕从隐隐中放亮。右折再左转,进入一个类似“Z”字的路段,右前方一个石屿处,喝足雨水的两棵“你我槐”在那友好地招手,“你我槐”是我对此处生长的两棵槐树的称呼。这个山道自下而上目所能及处,傲然生存着粗细和形态各样槐的树族,而眼前的两棵,有如碗口粗,树干和树枝间既形如相互作揖,又状如向登山者致意问候,他们“望日知雨节,相望相为伴。自由自在栖,无顾无忌依”,他们神奇于山石间,山道旁,热情、痴恋和守贞,阅尽了人的上进和激情,也感受了人的寂寥和无奈。左前方台阶中,一棵粗大的野酸枣树穿石而立,虬曲和老皮的斑驳突兀其孤老和沧桑,估摸树龄在百年以上。人们常把孤老之人或物看的弱小和可怜,其实,对这样的孤老,我们更应感觉什么是真正的强悍和顽强,因为他的其他同类没能熬到足够的年纪就被摧残损毁和伤逝在青春的路上,而存在的就如留存的汉帛晋书唐画宋瓷明碗一样,金贵。谁又知这株深受风雨摧打、冰霜摧残、人类扳折而孤然屹立的忍者,面对人类和自然,何尝不是自在逍遥着呢?过了“小十八盘”,太阳正如即将孵出的小鸡,说着说着就破壳而出,嫩红地眨着眼,蹒跚地晃悠着,穿过远山、青松,逐渐高扬。气喘之间,不觉到了山顶,汗水在恣意,浸透每块肌肤,痒痒郁郁,心情在疯长,疯长到让我无法把持,不觉豪情万丈,居高临下,俯视远方,“金风柔柔,古道悠悠,野雀无仇放任游,千古都说光阴早,不觉已在脚下流”,长天空明澄澈,洁净的飘扬着开国大典是的风云,西面山下,薄雾缭绕,尤其是古承河道上,雾如流动的白纱,“山高峥嵘日,水长岸涌波”,吟着《天且净.霾去》:“谁言山色不如黛?已驱霾。已驱霾,白日时晞,万里净街。长空微笑抹碧带,林深炊烟掩大爱。曷云其已,风物放远哉。世说半百人老矣,今豪迈。今豪迈,涤身宰秽,去我尘埃。五更登高血不矮,两耳息云连胸斋。醒眼是也,天地小我在。”其实,山色不是每天都宜人的,这种或空明澄澈,或薄雾缭绕,或瞳日明月相伴相映,或白雪云霞与林成趣的时日,一年中也那就那么几天,让人怦然心动的的景致,却是极少被我们逮住的。天地从来学问高。逮住不逮住美景倒无所谓,关键是人的心态,静心登高且看万物飘渺,抽身远观世界妙理玄机,心中有了景致,就到处是景致了。人呢,对此,有时就非常高亢和进取,有时又非常颓废和随缘。攀登者真好,满身是汗却觉得爽,进取者真好,累着却又心旷神怡,既能康健体质,又背着“仁者乐山”的美誉,但又有几人能持守住呢?其实,能做到“适来,时也,适去,势也“,适心,平也的,又有几许人?放了分别由呼斯楞和云飞演唱的《鸿雁》下山,随着马头琴音的悠扬,心灵飘向了万里净空。在这个寒露的清晨,两趟山登下来,湿漉漉的好心情就这么的纠结着。

寒露:插遍茱萸露未晞

作者:管弦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是为寒露。寒露时节,古代有佩插茱萸、登高祈福、饮宴求寿等习俗。古人认为,茱萸可以驱虫祛湿、逐风辟邪。直接佩戴在手臂和头上、磨碎放进香囊挂于胸前,都是他们给予茱萸的礼遇。寒露之露,本身也是值得传诵的。寒露未晞:李时珍珍惜的秋露寒露,在古人诗作中,常被渲染成一个百花凋零、凄冷不堪的时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算是代表,“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王昌龄的“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王安石的“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等,还让寒露跟离情、愁绪、哀怨连在一起。殊不知,寒露也是有温度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对露的解释是:“露者,阴气之液也,夜气着物而润泽于道傍也。”其性味“甘、平、无毒”。唐代医药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也说:“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他还进一步说明:“百草头上秋露,未晞时收取,愈百疾,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明代医药学家虞抟也说,秋露“禀肃杀之气,宜煎润肺杀祟之药,及调疥癣虫癞诸散”。寒露时节,正是“秋露繁时”。在古代医家眼里,露,真是好着呢,她是一剂良药,能延年益寿,消除疾病。支撑这种观点的,还有古人记下的诸多故事。南朝梁时学者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司农邓绍,八月朝入华山,见一童子,以五采囊盛取柏叶下露珠满囊。绍问之。答云:赤松先生取以明目也。东汉学者郭宪《洞冥记》记载:汉武帝时,有吉云国,出吉云草,食之不死。日照之,露皆五色。东方朔得玄、青、黄三露,各盛五合,以献于帝。赐群臣服之,病皆愈。朔曰:日初出处,露皆如饴。《续齐谐记》和《洞冥记》被划入古代“小说”一类,其所载内容是否确有其事,也许存疑,但露的治疗和保健作用是可信的。李时珍还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特别提出了另外几种常见露的功效和用法:“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韭叶上露,去白癜风,旦旦涂之;凌霄花上露,入目损目。”这里,除了凌霄花上的露要慎用以外,其他几种都有奇效。他说可在“八月朔日”收取百草上的秋露,“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劳瘵,谓之天灸”,用露水沾墨汁来治病,真是新奇有趣,就像古罗马时代颇为流行的处方开头上写的话一样:“喝下一罐新鲜的露水”,令人眉目间都要溢出笑来。是的,喝下一罐新鲜的露水,仿佛一份快乐的邀请,要我们过和大自然一样健康、清新、简朴、真实的生活。这本为阴液的露水,又因为附着在花叶之上,得了花叶之清气,故能养阴扶阳、滋肝益肾、去诸径之火、排诸处之毒。适量饮用和涂抹露水,可以美容润肤亮颜,这也与陈藏器所说一致:“百花之露,令人好颜色。”对于露,李时珍格外珍惜,在《本草纲目》中,他除了单列“露水”条目,还单列了“甘露”条目:“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秋露造酒最清冽”,秋天的露用来酿酒,是最香冽可口的。当然,这些文献中记載的露并不全是秋露,但是,露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她晶莹透彻、宛如清扬,令寒露时节光彩照人。寒露,哪里还有那些诗词中体现出的“寒意”呢?此时此刻,我也想趁露寒未霜时,择俊逸清雅地,集晨露拥清风,静候绚美之光。茱萸沾露:茱萸为何号“仙丹”茱萸,和着寒露而来。“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房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徐铉用《茱萸诗》道出茱萸风味。北宋医药学家苏颂也把茱萸细致描绘:“木高丈余,皮青绿色。叶似椿而阔厚,紫色。三月开红紫细花,七月、八月结实似椒子,嫩时微黄,至熟则深紫。”李时珍继续补充:“枝柔而肥,叶长而皱,其实结于梢头,累累成簇而无核。”气味芳香的茱萸,以绿树红花的经典姿态,携着如同花椒子般圆润繁累的果实,灵动在风中。茱萸又叫吴茱萸、吴萸,陈藏器说:“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要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使者将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楚王看不起这土生土长之物,认为被戏弄,不容吴使解释,就令人将他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将吴使接回家了解详情。吴使说:“吴萸是吴国上等药材,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因素闻楚王有胃寒腹痛之痼疾,故献之,谁知……”朱大夫明白了,忙好言劝慰,并将吴萸精心保管起来。次年,楚王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群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机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药到病除。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询问药名。朱大夫便将吴使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忙派人携礼向吴王道歉,并命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吐泻腹痛患者遍布各地,幸有吴萸挽救性命。大家感念朱大夫,把“朱”加进药名,称“吴朱萸”“朱萸”,后又取药草之意,在“朱”上加草字头,成“茱萸”。而且,人们还觉得茱萸好看又有救人仙力,还送了她一个“吴仙丹”的雅号。不过,茱萸须经专业炮制后才能使用,且不能多食。作为芸香科植物,性味温辛的茱萸有毒。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说茱萸“陈久者良,闭口者有毒,多食伤神,令人起伏气,咽喉不通”。李时珍也说茱萸会“走火动气,昏目发疮”。临床上有内服30克即引起中毒的案例。中毒者约3至6小时发病,症状为剧烈腹痛、腹泻、视力障碍、产生错觉、毛发脱落等。轻者停药后症状会慢慢消失,重者则必须对症治疗。在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茱萸被列为中品,“中品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可遏病补虚羸”。毒性,也助长了茱萸消灾辟邪的说法,茱萸由此又得“辟邪翁”之名号。《续齐谐记》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汝南(现河南驻马店汝南县)方士费长房对他的徒弟桓景说,九月初九你家会有大灾难,你要让家人各自做好彩色袋子,里面装上吴茱萸,到九月初九时,将吴茱萸袋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山上,饮下菊花酒,这个灾祸方可破解。跟随费长房学道多年的桓景深信不疑,一家人便在九月初九这天清晨遵嘱而行。傍晚回到家,发现鸡犬牛羊都已逝去。全家人感慨万千,茱萸的神奇也深深印入大家脑海中。大约从汉代开始,人们就爱在寒露时节佩插茱萸,祈福求吉,西汉文学家、淮南王刘安撰写的有关物理、化学的文献《淮南万毕术》说:“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晋代更是风行这样的习俗。宋元之后,佩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民国以后,茱萸风俗基本消失。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我们在寒露时节把茱萸称颂。在现代,她还可以制成简便易行的方子,治疗一些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把她的果实研成粉末,加适量白醋调匀,于夜晚睡觉前,敷于两只脚的脚心,用干净的棉布包裹固定,次日取下,连敷数日,超出正常标准的舒张压和收缩压,会一点一点地恢复正常。平衡与和谐,仍欢愉如常。登高怀人:登高远望思王维重阳登高是国人的传统,因每年的重阳都在寒露节前后,所以也被人称为寒露登高。真正让登高和茱萸变得耳熟能详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家居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之东,因此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只有17岁,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个才华早显的少年用质朴、纯实、清澈的语言将对亲人的想念写成的诗,击中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千百年来,作客他乡的人只要读到这首诗,都会产生潸然泪下的冲动。故乡何在?亲人安好?归乡之路,有多么遥远?思念之情,该如何安放?也许,就是从这时开始,这让王维崭露头角的吴仙丹,慢慢地把自己的仙味传输至他的心灵。早年的他,也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开创一番大事业,但变化无常的政局让他逐渐沉下心来。40多岁时,他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那山水皆美之处修建了一所别墅,修习佛学,修养身心,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精通诗歌、音乐、书画的他,在此期间的表达,都渐渐清冷幽邃,远离世俗之气,充满深远禅意。空灵、清渺、静雅的仙味如期而至。天宝十四年(年),安史之乱爆发,很快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他做刑部侍郎的胞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他得到宽大处理,被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官终尚书右丞。凝碧池是唐代洛阳禁苑中池名,据唐代学者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抓获梨园弟子数百人,让他们在凝碧池演奏,并不准他们悲伤流泪,言有泪者即斩,但梨园弟子悲不能已。一位叫雷海清的乐工,怒而投乐器于地,西向恸哭。安禄山手下便将雷海清肢解示众。王维当时被拘在菩提寺中,听闻此事,写下《凝碧池》一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之后,王维的心境更加淡远。他的很多作品,被人评价为具有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陶渊明之遗风。作为半隐者,王维是在向也是40多岁就全隐的前辈致敬么?隐者之间,常常有相通的恋恋情怀。离世之前,王维的处理,也颇显格调,上元二年(年),他作书向亲友辞别后,安然离去。茱萸的翩翩仙气,照拂了王维的一生。每当人们寒露登高望远之时,仍然会情不自禁地怀念他。

寒露

作者:赵飞雁

对于节气的敏感,隐藏在季节的琐碎里。一切都像是急急忙忙,却又刚刚好的样子,从容却不缓。当奔波的脚掌停息的那一刻,像是在等待什么,于是就有一股情绪,从心底涌起。“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小时候背过王安石的诗,在秋日傍晚风扬起的时刻,盘旋而出。天气真的冷了,生活却在这一日比一日冷的空气里更加清醒,这一日又一日消耗的体力在漫漫长夜里转变成新一天的能量重新轮转。像是一个陀螺,我这样想,可我又否定了这个想法。虽然日复一日的忙碌,可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像花朵一样绽开,我就好像一个花农,在自己未来的生活里播种下了一颗又一颗的种子,而每天这一片花田都会开一朵花,我永远也不会知道今天开的是百合还是玫瑰。当我提高嗓音,在一个又一个大一教室招新的时候,望着他们的面孔,我开始回想,当我大一的时候,我是不是有跟她们一样的表情,是不是跟她们一样,对大学有着一样的疑惑?好像有点忘记了,我只能在她们面前的白纸上,奋力地用铅笔勾画出淡淡的轮廓,着重地为自己所在的校报编辑部,涂抹上最显眼的色彩。我的大一,泛善可陈,没有什么突出的,但也没有什么缺点可以挑出来,平平淡淡地过着自己想要的日子。从来没有想过要当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小日子也就挺滋润,听听课,早出晚归排球训练让自己精疲力竭地,没有什么杂念去思考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也会在校报上发表一些专题文章,如果运气好参加几个征文比赛,一不小心获个奖也纯属运气。好像我的大一目标挺明确的,没有什么大目标,只是告诉自己,努力过好每一天就行。也许,我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我来大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学习,这是一个很正确的答案,但是学习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大家都说,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有人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有人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构成金字塔的永远都是你周围的一群人,我的确应该认识到社会时什么样子的,我也要学会如何做人处事,可当我在日复一地生活里看着一件件事情接踵而来,总觉得措手不及,随后一切仿佛又回自然地形成一个顺序,我会知道什么事情先做,什么事情后做。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杆衡量轻重的天平,在心里侧重的事情往往会获得优先的权利,而在这一件件事情中,我也终于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无论一个人的生活多么绚烂,但最终还是会一步一步走向趋于平淡的内心。无论一个人的生命多么漫长,最终会在一日一日的轮转中走向自我。大概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走向自我,走向内心。总觉得这两者是互补的,可能当你真正地了解自我,才能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吧。寒露,这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过了今天,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时节,夜未央,风正凉。

深秋寒露重

作者:高红

秋,越来越有深意了。到了寒露节气,征雁南飞,秋菊含苞待放,各色秋叶飘黄。“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到了寒露节气,凉气加重,常会有人叮咛,添衣加被。四野景象,满目秋黄。叶随风飘落,菊花满堂,满树只见柿子,叶子却飘向远方。满黄的河蟹肥美味道绵长。清晨起床,庭院感觉湿漉漉的,田野四处晨雾缥缈。寒露到了,初冬还会远吗?为此,五更天落下的露水很快就会凝成霜。时而会有一两好友送来一句问候:“秋深了,记得添加衣裳。”秋极致的美好,它由浅入深的打动着,叶子是渐渐黄的,风是慢慢凉的。这时,在菊花里寻香。乡村里堆满了丰收的果实,稻谷、玉米、各种杂粮堆满仓。各种小虫子,逐渐消停。蛐蛐声不减,响彻长夜。倚栏听秋,薄愁涌上心头。有诸多思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趁着秋意,在老屋里,触摸,探望。寒露,带着秋凉。秋深,写下思量。秋深了,人未央。有了沧桑,枯草暗藏。红尘往事,都有了一些故事里的胶片。一张一张翻过去,有不尽的情怀在流淌。秋深寒露,道一声:安好,记得添加衣裳!

寒露,与秋俱老

作者:香袭书卷

寒露到时,气温很低。前几日还是秋燥不安的晴,到了寒露节气的前一天,降了雨水,温度突然下降十多度。人们慌忙找出厚的衣物,我坐在电脑前,已经是薄的棉衣棉裤,冬天将近。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是寒露。它始于十月上旬末,至十月下旬末。每过十五天是一个节气,在这十月里的寒露节气,给与我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寒冷。白昼变短,夜晚变长,天气一冷,晚上早早就想睡觉。到了寒露节气,季节进入季秋,秋天已走向深处。秋深处,多了一层愁意。古人写下:“秋,愁也。”在秋天里,或多或少是带着一些忧愁的,大概是感慨时间流逝得过快,一年又所剩无几了。我在寒露时节,寻找着喜气。每一个节气都是喜悦的,就像是每一个日子里都有光一样。看见了,满山的红叶在风中微笑。池塘里的螃蟹丰厚肥美,柿子红彤彤挂满了树枝,就连代表着思念的茱萸,也羞红了脸。黄叶满地,银杏也开始变黄,桂花飘香,菊花正旺。世间哪里有那么多的愁意,所谓的愁都是来自心底生出的,季节是没有忧愁的,它按照自己的规律,打扮着世界。白露和寒露,都是源于露珠而成。“清宵寒露滴”“凡情安可猜”,我在凡尘人间,寻得那一滴露珠里的秘密。年少时看电影,是有少女情节的。女孩提着裙摆,踏着有露珠的青草,迎着心中爱恋的男孩奔跑而去。露珠在草尖闪着光,女孩的脸上带着迷人的笑颜。于是,每到带着“露”字的节气,我都会想起那个画面。“你就是清晨里的那一滴露珠,神秘中透出欢喜。”能在一个人心中,成为露珠的模样,一定是有着通透和无尽美好想象的。寒露,多了一个寒字,心境好像就老了。有了寒意的日子,最好是佐以一壶老酒,当醇香入口,脸先是红了,桃花飞上脸颊,深秋的寒意便退让了几分。寒露风俗中,果然有酒香弥漫。民间的风俗中,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即便是隔了几千年,我仍旧能够触摸到寒露节气中一壶老酒的热度。想那酒,要么是桂花酿成的,要么是菊花酒,是应了景的,凡俗中多了一些风雅,日子便不再那么平淡无味了。“露从今夜寒,心要始终暖。”在寒露节气中,给关心的人发上一条信息,“天冷,记得添衣。”那份暖,透过冰冷的手机屏幕,传递到你关爱的人,他或者她,定是含笑收取的。一夜秋风一夜凉,寒露时节,凉意已经全然渗透。一些树叶在深秋里飘零,一些往事在秋的深处浮起。落下,浮起,都是表象,心却一如既往的平静,这应该是懂得生活真谛的人。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我们爱着它的那颗心,始终保持热度,生活就不会寒冷。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仿佛在寒露节气里,看见一行大雁在天空中飞翔。大雁能够飞越几千公里的路程,全是靠着团队精神,连鸟类都懂得携手才能走得更远的道理,我们是否有所感触。再说那些雀儿,看着单薄,五脏俱全的内在,它们聪明着。感受到了寒冷,就回到自己的巢里。爱护自己的身体,一只小鸟都明白。菊花开时,芳华尽显。在许多人认为该是万物凋零之际,菊花却彰显着自己的魅力。却原来,没有失去的青春,所有的活力都在当下。能够做好当下,生命就有了不一般的华章。朋友圈里的北方友人,已经发出下雪了的场景。秋将老去,冬天就要来了。真想在下面留言:“过来,吃螃蟹。”带着北方的风雪,在一轮弯月中,就着三两老酒,品着菊花清茶,叙一段如烟往事,入情入景。十月,在篁岭的日子,有一家专卖菊花茶的店铺。一杯菊花茶从三十到八十不等。在店里等我们的友人,为每个人泡了一杯菊花茶,一朵硕大的菊花,几粒红色的小枸杞,看着窗外的晒秋景象,秋天应该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充满收获喜悦的呀。哪里有寒冷和愁意呢?寒露,多么美丽的词语。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名字会带是些秋菊呀,一些通俗的不能再俗的了。倘若有个带点深意和诗意的名字,那一定是父辈有着文化和思想的。我总觉得寒露,应该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在我心里,那个如露珠般的女孩,当阳光散落在她的绒发,露珠挂在她的脸上,她就是一切美好的象征和代表。到了寒露节气,再过霜降,就要立冬了。日月里,升腾起鸿雁传书的深情,坐饮菊花酒的相知,携手看红枫的相伴,以及与一些美丽的事物初始相遇的美好。路过荷塘,枯荷满塘,却风骨铮铮。桂花在一场秋雨中,落满地面。菊花开得浓烈,树叶在风中飞舞。柿子在枝头欢笑,漫山的枫叶,情深露重。秋,在成熟中,渐渐老去。我只想,在寒露时节,凡情可猜。那就是,与秋俱老,与你同好。本平台法律顾问:李建阳,法律热线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zl/9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