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到,万象新,老祖宗的规矩你知道吗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http://m.39.net/pf/a_6162073.html

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点在每年公历3月5日-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月5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二十四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雷鸣,潜藏在土壤之下的昆虫动物都会被春雷唤醒,古时有诗说,"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惊蛰春雷不响,化不开绵绵春雨,秧苗难下种。

惊蛰,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万物革新的时候。

好雨知时节,春雷滚滚,春风骀荡。

疾病和灾难都会在这一天减退,心中所求的好运与期盼也会滚滚而来。

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完于春分,灭于清明。

千万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中国古老的历法历程一次次证明着这个规律。

传统中医都尊重遵循这个规律据时辨证,黎民百姓也应遵从这个规律。该藏则藏,该动则动。

惊蛰

常言道:人食五谷,三病两痛。古往今来,疾病与瘟疫都有存在,人们对它的抗争也一直未曾断绝。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二年(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传染病。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每逢”瘟疫“,在医疗知识匮乏,物质紧缺的古代,死难伤患更是不计其数,哀鸿遍野。旧时,瘟疫也被当成狰狞的凶兽,山海经中凶残的怪物,人人得而诛之。亘古亘今,无论哪朝哪代,人们在面对瘟疫时,态度都是一致的,不曾低头退缩,而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坚决抗争到底。相信春来报喜,眼前阴霾即将散去,卯月之始,生机满满!《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惊蛰。"惊蛰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也是养生季节。

惊蛰前后,

春来送健康,

有三事必做:

1、惊蛰适宜“清淡”进补:春来天气转暖,适宜温补,饮食应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少吃油腻辛辣,胡椒姜蒜等一类刺激性食物;2、惊蛰前后宜“春捂”:春天早晚温差较大,不宜过早的脱去过冬的衣服,适当的减少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3、惊蛰前后勤加锻炼:春光正好,适宜循序渐进的有氧运动,如外出踏青放风。但特殊时期,出行应佩戴口罩。

惊蛰养生

===饮食,多吃清淡食物===

适宜:芥菜、姜、韭黄、乌鸡、葡萄干、鸭血、枸杞、菠菜惊蛰时节肝阳之气渐发,阴血相对不足,饮食宜戒酸增辛,多吃些补肝血、助阳气的食物,以顺阳气生发,使气血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千金方》曰:「是月(阴历二月)宜食韭,大益人心。」故此时最适宜吃韭菜,有温肾助阳、散瘀活血、健胃暖中的功效。除此之外,芥菜、茼蒿、姜、韭黄、青椒等辛温之食也应常吃,可避免因阳气生发过快而出现背凉、四肢凉麻胀等阳气不足之症。肝主藏血,春季要想肝疏泄有度,一定要保证肝血充足,宜多吃大枣、桂圆肉、乌鸡、葡萄干、鸭血、枸杞、菠菜等补血养血之物,如果最近常有头晕、眼睛干涩、睡觉多梦等阴血不足情况,更要常吃多吃。少吃:冷饮、螃蟹、蛤蜊、生蚝、绿茶春季肝旺易克脾,而寒凉之品会损伤脾胃阳气,若此时不加以顾忌,对脾胃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冷饮、海鲜(螃蟹、蛤蜊、生蚝)最好少吃,水果大多数性寒凉,并非越多越好,每天1~2个就好。喜欢喝绿茶的也应该有所节制,淡茶一二杯就好。如果不慎造成胃痛、腹泻,可煮点生姜红糖水喝。忌吃:动物肝脏、黄花菜、酱菜、大蒜、小蒜、生鸡蛋、兔肉《金匮要略》:春不可食肝--肝旺时,以死气入肝伤魂也。《云笈七签》:是月勿食黄花菜,交陈葅(酱菜),发痼疾,动宿气。勿食大蒜,令人气壅,关膈不通。勿食鸡子,滞气。勿食小蒜,伤人志。又云:勿食兔肉,令人神魂不安。2穿衣,以悟为主专家提醒说,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比较大,尤其是晚上和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公众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惊蛰时节,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姑娘们,往往在早春时节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装,这种穿着其实对身体很不利。如气温太低,特别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穿裙装,暴露在外的肢体会因为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特别是膝关节外皮下脂肪少,缺乏保护,对冷空气的侵袭较为敏感,受寒后更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会引发关节炎。因此,此时节在穿着上还是要注意保暖,以“捂”为主。3运动,适宜舒缓健身惊蛰期间,许多地方春暖花开,一抹新绿,空气清新,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多时,最适宜在户外锻炼,吐故纳新,调和呼吸。而且春练以小运动为宜,小运动量有利于阳气升发及散冬季蕴伏之气。活动到微出汗为好,如在阳光下散步、快走、体操、瑜伽等。避免大汗淋漓,否则会损伤阳气,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4起居,宜早睡早起早睡早起去“春困”春天时节,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专家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春雷响,万物长”。专家称,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舒展阳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同时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百草回芽,百病易发」,此节气除了西北、东北外,我国大部分地方都已是一片融融春光了。但气温上升迅速,且冷暖空气交替频繁,这让病毒、细菌有机可乘,易引发感冒、流感、宿疾等。养护阳气是必不可少的:晚睡早起(最晚不超过11点,最早不超过6点);晨起伸懒腰,促进血液尽快分布到各个经络中去,防受寒感冒,同时也能激发肝脏功能;继续春捂,不宜过早的穿上单衣、单鞋;慎防感冒,如果外出被风吹后出现头痛或者轻度的感冒,可赶紧揉搓一下迎香穴,用热吹风对着大椎穴(正坐低头,颈部突起的位置)吹三分钟。5情绪,宜舒缓春阳上升,不仅是生理活动受到影响,就连心情也随之波动,「心动则五内俱焚」,时常出现激动易怒、敏感等。此时应勤动脑体、不动心,感觉「迟钝」些好,不要太纠结于得失名利,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该放下的时候不要舍不得,否则容易心动不宁、五脏不安。

(声明:我们尊重版权,也乐于分享!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静之婵!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谢谢)

◆疫情蔓延时~我们陪您度过/每日视频(公益课)

◆面对疫情,稳定情绪,感受呼吸的正能量

◆瑜伽中的"扭"挤弯,刺激人体腺体,免疫力刷刷提升

◆疫情时期,难逃宅家肥!几个锻炼腰腹体式/干货

◆免疫力越强,抗疫能力越好!几个简单的方法激活它

◆养肺瑜伽体式推荐,适合居家练习,保存下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sy/8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