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水土养育优质蛤蜊红岛蛤蜊这样种出

红岛蛤蜊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吊车将渔船上一兜又一兜的蛤蜊直接吊进码头上停靠的货车里。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崔璞韩小伟

每年春天,约粒才够一斤重的蛤蜊苗被播撒到滩涂之上;差不多一年之后,当它们生长到八九十粒达到一斤重的时候,会陆续被捕捞上岸;等待在码头的商贩甚至为了抢到它们而拼智力、拼体力,随后送上餐桌。这就是红岛蛤蜊,作为青岛农产品的一张闪亮名片,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青岛、了解青岛。

供不应求,商贩码头“抢货”

半岛记者日前来到红岛街道东大洋码头,见到了一幅热闹场面。吊车将渔船上一兜又一兜的蛤蜊吊上码头,或者直接吊进码头上停靠的货车里。蛤蜊被装进货车里,工人用铁锨摊平,然后用棉被似的帘子遮盖住蛤蜊。据工人介绍,蛤蜊受不了在太阳下暴晒,盖上“被子”能够保湿。

整个过程中渔民很放松,只要把蛤蜊顺利交给商贩就可以。相比之下,商贩们往往很忙碌,他们要盯着吊车上连接网兜的秤,将数字记录下来。“渔民捕捞之前,往往已经拿到了‘订单’。”在码头上,东大洋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带着任务的渔民驾船赶往养殖区域,捕捞完既定重量的蛤蜊,在上午八九点钟回到码头,然后将蛤蜊交给等待着的商贩。

在交货的时候,码头最为热闹。不少时候,蛤蜊产量满足不了所有商贩的要求。因为这种蛤蜊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很大,“商贩都是定了多少斤就要拿到多少斤,差个十斤八斤都不行。”工作人员说,为了拿到足够的蛤蜊,商贩们看到渔船靠岸,会立即冲过去,用手画个圈,就“定”下了几大网兜蛤蜊;这时候不争抢,就可能拿不到足够的货物,有时候商贩之间画圈有了交集,就要拼智力去争取、拼体力把货物装进自家车里。

除了商贩,还有不少市民也喜欢到码头购买。驱车来买蛤蜊的王先生家住市区,他这次来码头买上斤,带回去跟亲朋好友分着吃,新鲜、便宜又放心。

形成产业,工业年产值20亿

实际上,直接从码头购买的蛤蜊不能立即烹饪食用,还需要多个环节。“这些买走大部分蛤蜊的商贩,要对蛤蜊进行吐沙、清洗、分拣等多个环节。”工作人员说。

别看红岛蛤蜊个头不大,它已经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链。红岛是青岛著名的贝类养殖基地,年红岛蛤蜊养殖面积达到两万三千多亩,年产量六万余吨,从业人数余人。以东大洋社区为例,全社区4余人中有渔民余名,主要以海洋捕捞、养殖、加工、销售为主,其中,打交道最多的就是以蛤蜊为主的贝类。

据红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任强介绍,随着红岛蛤蜊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高,蛤蜊相关特色经济蓬勃发展,比如渔家宴,以蛤蜊为主材可以做出数十种美味。同时蛤蜊育苗、仓储、物流、加工等也逐渐形成规模。近年来,红岛街道积极推进养殖、加工、销售、运输、餐饮、旅游全产业链的开发,截至目前共有养殖加工企业余家,年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带动旅游收入2亿多元,实现了小蛤蜊带动大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自年起,红岛街道主导举办蛤蜊节,通过节会探索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十余年来蛤蜊节也成为岛城人喜爱的旅游节会之一,游客到红岛挖蛤蜊、吃蛤蜊,体验渔家生活,这不仅是青岛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活动,更成为红岛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长故事,多管齐下促品质

小蛤蜊创造数十亿产值,根源是超群的品质。

红岛地处胶州湾东北部,周边海域水质优良,特殊的泥质滩涂富含有机物质和微生物,水流、水量等也特别适合蛤蜊生长,因此,红岛蛤蜊生长周期较短(通常在一年半左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其独特的口味:皮薄、肉嫩、味道鲜美。

据悉,多年来红岛街道注重蛤蜊养殖品质化、品牌化,并通过合理规划、歇滩轮养等方式改善胶州湾水质,同时大力推行岸线综合整治。通过海湾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蛤蜊品质不断提升。

蛤蜊的“风光”,背后是独特的成长故事。东大洋社区渔民王雪元今年33岁,他有着约亩滩涂。每当三四月份,他就从南方购买蛤蜊苗种。这些苗种个头很小,2到粒才有1斤重,但价格不低,往往是“一分钱数粒”。带着苗种,王雪元和工人们驾船赶到养殖区域,将其“播种”下去。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他们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tz/12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