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地理10月8日,今日寒露

年10月8日

9时39分

进入寒露节气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

此时秋意甚浓

北方有白云红叶,南方有桂香残荷

“寒露菊花开”

此时也正是赏菊的好时候

1

初识寒露

寒露是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属于第十七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通纬·孝经援神契》:“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谓露冷寒而将欲凝结矣。”

白露“露凝而白”,而寒露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意味着全国大部地区热冷交替季节的来临,天气将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2

寒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寒露之日,“鸿雁来宾”。鸿雁白露节气已经开始南飞了,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者为"宾"。白露物候是“鸿雁来”,寒露物候是“鸿雁来宾”,说的是白露时鸿雁的迁飞工作逐渐启动,寒露时迁飞工作陆续收尾。谚语说:“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是说大雁最迟(农历)九月九,该走的都走了;小燕最迟(农历)三月三,该来的都来了。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古人对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深秋天寒,雀鸟因为天气寒冷而躲藏起来,蛤蜊随着温凉的海水来到了沙滩上。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且贝壳的条纹颜色都与雀鸟类似,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三候菊有黄华

再五日,“菊有黄华”,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也就是说秋菊此时已普遍开放。

3

寒露天气

寒露是气温由凉变寒的转折点,“先白后寒”。相对于白露,寒露代表气温更低。同样是结在地面的露水,寒露更冷,即将成霜。

寒露节气始于10月上旬末,10月下旬结束。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继续南移,天黑的也越来越早了。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开始明显倾斜,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白天秋高气爽,夜间冷若冰霜,冷空气的势力范围有时可以扩展到华南。

有谚语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在广东一带也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变凉了,可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可见,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们,开始用"寒"字来表达自己对天气的感受了。

寒露期间天气气候有以下几个特点:

—01—

气温降得快

气温降得快是寒露节气的一个特点。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较常见。不过,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华西地区除外),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10-04,吉林集安鸭绿江畔。作者:涟漪

—02—

平均气温分布差异大

10月份,我国平均气温分布的地域差别明显。在华南,平均温度大多数地区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还没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间,东北南部、华北、黄淮在8-16℃之间,而此时西北的部分地区、东北中北部的平均温度已经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区平均温度甚至在0℃以下了。

寒露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继续下降。华南日平均气温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气温也很难再回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可降至10℃以下。另外此时的华南地区将会出现一种灾害性天气——绵雨,其特点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

随着气温的下降,“寒露百花凋,霜降百草枯”,“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已成往事,所以深秋又被称为“穷秋”。

—03—

寒露浓初霜至雪始飞

寒露以后,北方地区冷空气已具有一定势力,雨季基本结束。

寒露时节是中国南北大地上景观差异最大、色彩最为绚烂的季节。沿着秦岭淮河一线,向两边看去:北方白云红叶,秋色斑斓;南方梧桐遍地,秋韵正浓。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进入寒露时节,自然界中的生物草木零落,众物蛰伏。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朱熹《偶成》

”“寒露风”

以上图片节选自中国气象局

4

诗词中的寒露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池上》

唐·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寒露》

当代·韦凯

寒寒树栖鸦,露露水中花。

浅井泛皎月,静秋知天涯。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宋·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芙蓉亭》

唐·柳宗元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秋日望西阳》

唐·刘沧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

太行山下黄河水,铜雀台西武帝陵。

风入蒹葭秋色动,雨余杨柳暮烟凝。

野花似泣红妆泪,寒露满枝枝不胜。

《晚次宿预馆》

唐·钱起

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

飘泊方千里,离悲复几重。

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

延颈遥天末,如闻故国钟。

《寒露》

现代·左河水

天高昼热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

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喝梨贝养脾肠。

《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唐·韩翃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

《野有蔓草》

诗经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5

寒露谚语与养生

“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我们隐约能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

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寒露的到来意味着秋收秋种等农事需加紧进行,否则会影响到来年的收成。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

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寒露三日无青豆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

寒露来了脚别露了,多吃新鲜瓜果蔬菜润肺润燥。寒露后,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变化增大,此时最容易引发感冒。要适时添加衣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夜晚温度将会降得更低,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凉气侵入体内,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要注意润肺生津、健脾益胃,常喝蜂蜜水,多吃水果,少吃辛辣食品。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寒露时节多逢农历九月,也称菊月,菊花开放,适合赏菊。

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树叶,层林尽染,宜观红叶。

西风响,蟹脚痒,寒露时节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

6

与寒露有关的其它知识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可以看出季节的划分,同时也体现了气候与物候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变化的。

而反映气候变化的有12种节气:

其中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了降水现象;

白露、寒露、霜降则反映的是水汽凝结与凝华的现象。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中: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情况;

而惊蛰、清明则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比如惊蛰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上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地理试题中的“寒露”

(?重庆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

2.“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A.珠江三角洲B.柴达木盆地C.藏南谷地D.渭河平原

3.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A.15°B.°C.°D.°

试题分析:

1、寒露节气出现在秋季,此时蒙古高压势力逐渐增强,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吹较为寒冷的偏北风,导致气温减低,形成寒露。

2、谚语说明该地区既种植小麦,又种植棉花。选项中珠江三角洲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和基塘农业;柴达木盆地和藏南谷地均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渭河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为平原地形,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

3.春分日为每年3月21日前后,寒露日为每年10月8日前后,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根据地球公转一周(约为天)为°,约为每天公转1°,则可计算出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该组试题主要考查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我国的农业分布、地球公转特点等。

1.A2.D3.C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能反映天气和物候变化,也是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据此完成第2、3题。

2.山东、河南一带种植冬小麦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那么安徽、江苏等江淮地区“种麦正当时”的时间是

A.秋分B.寒露C.霜降D.白露

3.华北地区小麦播种后,最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是

A.伏旱B.洪涝C.寒潮D.台风

答案:CC

每年秋季“寒露”节气前后,是南方晚稻抽稳扬花的关键时期,这时如遇低温危害,就会造成空壳、瘪粒,导致减产,通常称为“寒露风”。读图5“年9月19—22日南方晚稻区寒露风预报图”,完成4—5题。

4.云贵地区一般没有晚稻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热量不足 B.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C.地形起伏大,交通不便 D.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

5.为了积极防御寒露风灾害,晚稻种植区一般采用夜间灌深水或喷水的措施,其目的主要是

A.保温   B.保湿 C.保墒 D.利于有机质积累

答案解析:

晚稻生长在秋季,秋末收割,云贵地区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不适合晚稻生长。为了积极防御寒露风灾害,晚稻种植区一般采用夜间灌深水或喷水的措施,题干直接说明这样的目的是为了防寒,也就是保温的作用。

AA

下图为某日某区域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6~7题。

6.该日最可能是A.惊蛰(3月6日前后)B.立夏(5月6日前后)C.立秋(8月8日前后)D.寒露(10月8日前后)

7.此时图中

A.我国北方受高压控制,多晴朗微风天气

B.太平洋海域受低压控制,多暴风雨

C.台湾海峡吹偏北风,海上船只注意安全

D.日本群岛受暖锋影响,出现连续性降水

试题分析:

6、图中我国西北及蒙古国地区受强大高压控制,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受强大的低压控制。上述大气活动中心应分别为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是典型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主要在冬春季节出现。故A正确。

7、此时,我国北方受高压控制,等压线分布密集,多大风天气,A错。日本东部太平洋海域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B错。根据图中等压线及冷锋位置分布,可知我国台湾海峡以及日本群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冷锋锋后,受南下的冷气团影响,风力较大,C正确,D错误。

考点:天气形势图判读

再来咿呀一下曾经背过的二十四节气歌

你还记得么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远山可见花黄,层林早已浸染。

一滴寒露送秋凉,一声关切暖心房,愿世上所有被牵挂的人们,天涯海角,各自珍重!天凉了,记得加衣裳!

图片均来自网络

资料参考自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中国天气网、百度网络

新华网《今日寒露》

投稿邮箱:dilixi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lizx.com/glxg/98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